APP下载

浅探姑苏对联文化提升中学生语文素养的路径

2018-05-14朱春健

课外语文·上 2018年11期
关键词:对联苏州语文

朱春健

【摘要】苏州,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向往的人间天堂,他们流连于此,才思泉涌。或书写于柱,或镌刻于墙,或悬挂于厅,这些对联与苏州的景物相得益彰,不仅给苏州增添了美的内涵,也为语文学习提供了宝贵的素材。通过对苏州对联的开发和学习,不仅让学生了解生于斯、长于斯的苏州,而且能继承苏州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学习、运用语文,培养语文的实践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苏州;对联;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苏州,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向往的人间天堂,他们流连于此,才思泉涌。或书写于柱,或镌刻于墙,或悬挂于厅,这些对联与苏州的景物相得益彰,不仅给苏州增添了美的内涵,也为语文学习提供了宝贵的素材。笔者尝试借助姑苏对联资源,联系教学实际和课题研究,积极探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方法,并从四个方面进行初步的实践。

一、走进园林,赏中学联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生活是教育的不竭源泉。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生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依据做的方法。在笔者的学校五公里范围内,就有多个著名的园林。利用地理位置的优势,组织学生走进园林,欣赏美景,摘录对联。在游赏之前,首先分成活动小组,并布置相应的研究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赏、去发现。游赏结束后,各小组对所摘录的对联进行整理,查找有关资料,知晓对联的意思、内涵,了解对联背后的故事。回校后,各小组进行分享。相同的对联可以展开讨论,互相借鉴。

二、专设栏目,多样展示

学习对联需要一种良好的环境氛围。而这种氛围的营造需要语文老师的慧心。通过前期“走进园林”的活动,笔者发现学生对对联这样的一种文化形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抓住契机,开展以下活动:1.在班级板报上开辟出新的栏目“姑苏联韵”,各小组定期轮流在此栏目中进行展示。2.展示的形式丰富多彩。比如书法作品、小报设计、照片、绘图等,内容既有对联,又有相关人物的介绍,对联知识的讲解等。3.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个性创作,自信展示、乐于分享。

三、课堂教学,有机渗透

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阵地是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苏州对联文化,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增长知识,开拓思维。笔者采取“课前分享”“课中渗透”“课后拓展”三种形式进行大胆实践。

1.课前分享。结合“姑苏联韵”栏目内容,利用课前五分钟,请各小组代表到讲台上与同学分享研究成果。并且与下面同学积极互动,相互提问、解答。学生在学习、了解对联活动中,不仅受到传统文化熏陶,也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活跃、拓展了思维。

2.课中渗透。要使学生真正喜欢上对联,仅仅依靠丰富多样的活动还不够,如果没有相关知识的讲解,就无法真正欣赏对联丰富的内涵,也无法走进作者高雅的精神世界。因此,笔者在课堂上抓住对联的基本特征——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间、字义相关,进行专题讲解。让学生学习掌握对联的基础知识,并且在对比分析中,让学生了解对联中需要避免的问题。如:“近月江楼听水韵,临水楼台聽涛声”犯重字的错误;“春晖盈大地,朝霞满山川”犯合掌的错误;“梅花无意分春色,流水有心歌秋声”犯平仄的错误;“笔传天下事,棋开胜局行”犯词性的错误。通过不同错误的分析,引导学生发现、总结,便于学生正确欣赏、创作对联。

3.课外拓展。在语文课本中,不少的作者或文学形象与苏州都有渊源。从学习对联的角度去了解有关的人物,大大拓展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和视野。如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是历史上著名的诗人,他们曾先后担任苏州刺史。苏教版初中语文书上出现的《闻燕》《忆江南》《钱塘湖春行》《陋室铭》《酬乐天扬州处逢席上见赠》等诗文,就出自他们之手。在学习这些诗人的作品时,引导学生收集与他们有关的对联,如在著名景点虎丘白居易祠前面,就有一副传诵的对联:唐代论诗人,李杜以远,惟有几篇新乐府;苏州怀刺史,湖山之边,尚有三庙旧祠堂。通过读对联,从而去了解诗人与苏州的渊源,既能拉近文字与现实的距离,又能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丰富情感体验。

四、遣词造句,助力写作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泛泛而谈、言之无物、词不达意,都是中学生写作中常见的问题。对联创作最讲究锤炼字句。一副好的对联,必定是字字珠玑。阅读对联,创作对联,能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之美,丰富表达能力。笔者在引导学生欣赏、学习对联的同时,鼓励学生尝试创作对联。

首先,设计一些与对联常识有关的题目,训练的形式灵活多样。例如:

1.填词。选择合适的对联,在对联中去除填动词、名词、数量词或者叠音词等,让学生填词进行比较。

2.补联。结合相关背景介绍,老师给出上联或下联,让学生进行补联。

3.判读。根据对联内容判断歌颂哪位苏州名人或苏州风景。例如:“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拙政园)“澄量今之黄叔度,澹诗古有韦苏州。”(黄宪、韦应物)

其次,鼓励学生在写作时运用对联。比如在“园林小导游”的语文实践活动后,针对狮子林的导游活动体验,学生就用了“一树一峰入画意,几湾几曲远尘心”作为文章的题目。此外,在学生掌握对联中的对仗知识后,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多用工整的句式、精练的语言来增加文采。比如:“急匆匆来如龙行,慌张张去似豹影。”(朱崇闻)“看那一朵,独占一枝,孤独傲然;瞧那一束,争先恐后,灿烂绽放。”(王芯月)“最美丽的季节是春,因为春有花开;最悲伤的季节是春,因为春有花谢。”(薛惜缘)

通过开展以上语文实践活动,笔者发现,在语文教学中适当结合姑苏文化,穿插一些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对联进行欣赏和学习,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学习对联的兴趣,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首先,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文化,丰富底蕴。

学习、了解有关苏州的对联,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苏州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通过传说故事、名人逸事等,增进学生对苏州名人的了解,激发他们的本土情怀,同时也能加深自身的情感体验,丰富底蕴。

如,学生通过学习白居易祠堂的对联后,对白居易与苏州的渊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了那段历史。公元825年,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已到知天命之年的白居易并未受到仕途打击的影响,在苏州任职期间,体察民情,为百姓做实事。他发动民工,从阊门开始,绵延七里至山塘,疏浚排澇,使河水畅通。他用挖在河里的土拓宽河岸,用石头加固,在岸边植树,不仅解决了洪涝之患,还可以供车马驱驰。七里山塘,从此惠泽了苏州世代人民,哺育了两岸不朽的文明。苏州的老百姓爱他、敬他,以至于他离开苏州北上时,百姓纷纷悲啼,有诗云:“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人们为了纪念他,在虎丘造白居易祠。

对联背后的故事让学生对白居易产生了更加深厚的情感,在学习白居易其他作品时,学生表现出更加浓厚的兴趣。

其次,有助于学生拓展学习空间,提升炼字能力。

陶行知先生认为:“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 让小孩从教室中、从校园中解放出来,在大社会、大自然、大森林中,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内在之创造力。 ”

对联创作将最精致的语言和汉语的韵律融为一体,采用独特的文学形式,能够为学生提供优秀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进一步理解和运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即“咬文嚼字”的水平得到充分锻炼与提高。

再次,有助于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对联作为一种传统而又具有实用价值的文学样式一直受到关注,在各类试卷中关于对联的考题也屡见不鲜。2015年苏州中考试卷就考查了拟写对联的知识能力:

下面诗句中的四句可以组成两副对联,请根据对联特点完成组合,并把答案写在下面相应的横线上(填写序号)。(3分)

①松间鸣好鸟     ②鸟鸣山更幽

③泉和万籁声     ④风定花犹落      ⑤窗外见南山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对联的基本要点,如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反、语意相关。在解题中,通过分析得出,①中的“松间”与⑤中的“窗外”都是“名词+方位名词”;“鸣”与“见”均为动词;“好鸟”对“南山”(偏正结构的合成词);④中的“风”与②中的“鸟”都是名词,“定”和“鸣”都是陈述第一个名词的;“花犹落”与“山更幽”正好词性相同,意思相对,根据上联最后一字应为仄声、下联最后一字应为平声的要求,④应为上联。因此通过分析,不难选出正确答案。对联是一种综合的语文基础训练,鉴赏对联对提高同类题目的解题能力有显而易见的意义。

欣赏对联是高雅的文化活动,它能带给学生精神的陶冶和美的享受,从中也能获取丰富的知识。通过对苏州对联的开发和学习,不仅让学生了解生于斯长于斯的苏州,而且能继承苏州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学习、运用语文,培养语文的实践能力,从而有效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2]曹林娣.苏州园林匾额楹联鉴赏[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9.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对联苏州语文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苏州一光
苏州十二忆
说个好苏州
对联知识小问答
自对在对联中的作用
我怎样教写对联
『对联』一词的出处有了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