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杀虫剂对桃树蚜虫的田间防控效果
2018-05-14翟浩张勇李晓军马亚男王涛
翟浩 张勇 李晓军 马亚男 王涛
摘要 [目的]了解不同杀虫剂对桃树蚜虫的防治效果,筛选高毒农药的替代药剂。[方法]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比较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22.4%螺虫乙酯悬浮剂、10%氟啶虫酰胺可湿性粉剂、48%噻虫啉悬浮剂、20%啶虫脒可溶性粉剂和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6种药剂对桃树蚜虫的防治效果。[结果]6种药剂对桃树蚜虫的防治效果差异显著,其中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 44 mg/L和10%氟啶虫酰胺可湿性粉剂40 mg/L对桃蚜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均较显著,在施药后3 ~14 d防治效果均在96.4%以上,显著高于其他药剂。22.4%螺虫乙酯悬浮剂60 mg/L防治桃蚜速效性较差,持效性显著,药后3 d的防治效果在55.5%以下,药后14 、21 d的防治效果均在99.5%以上。[结论]在桃树安全生产中,建议轮换使用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10%氟啶虫酰胺可湿性粉剂和22.4%螺虫乙酯悬浮剂适时防治桃树蚜虫。
关键词 桃蚜;化学防治;杀虫剂;桃树
中图分类号 S48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8)27-0157-03
Field Efficacy of Several Insecticides on Myzus persicae
ZHAI Hao, ZHANG Yong, LI Xiaojun et al
( Shandong Instiute of Pomology, Taian, Shandong 271000)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control effect of different insecticides on Myzus persicae, and screen alternative insecticides for controlling Myzus persicae.[Method]6 insecticides were used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control effects against Myzus persicae in field.[Result]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the control effect among 6 tested insecticides.Among which, 22% sulfoxaflor SC (44 mg/L) and 10% flonicamid SC (40 mg/L) had excellent and quick control effect, with the control efficacy of morethan 96.4% at 3-21 days after treatment (DAT).The controlling effect of 22.4% spirotetramat SC (60 mg/L) were less than 55.5% at 3 days after treatment, while it had good persistence with the control effect of more than 99.5% at 14-21 days after treatment.[Conclusion]The rational applications of 22% sulfoxaflor SC, 10% flonicamid SC and 22.4% spirotetramat SC can be recommended for controlling peach aphid in peach production.
Key words Myzus persicae;Chemical prevention;Insecticide;Peach
基金項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D0201400);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重点项目(2014CXZ04-1);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重大关键技术)(2016ZDJS10A01);泰安市科学技术发展计划项目(2017NS0091)。
作者简介 翟浩(1985—),男,山东阳谷人,助理研究员,从事果树植保研究。*通讯作者,研究员,硕士,从事果树植保研究。
收稿日期 2018-05-14
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属半翅目蚜虫科,为广食性害虫,是果树和蔬菜上的主要害虫之一,果树主要为害桃、李、杏等 [1-2]。在我国北方,桃蚜主要以受精卵在桃枝芽腋处越冬,翌年桃萌芽期,卵孵化为若蚜,桃树展叶后蚜虫转移至叶背面、嫩梢上吸食汁液为害[3]。桃蚜在萌芽期严重为害,会影响花芽形成,使桃花不能正常开放;在新展叶片背面为害,会造成果树叶片卷缩,叶片褪绿,无法抽出嫩梢,严重时造成干枯落叶,削弱树势及树冠的扩展,并影响果实的正常生长发育。
山东作为我国桃树的主栽区,桃蚜每年的发生为害都较严重。桃蚜具有发生为害早、发育历期短、繁殖速率快以及易造成卷叶为害并产生蜜蜡等特点,造成施药难度增大,用药量增加,使得桃蚜田间用药防治难度不断加大[4]。果农在田间实际用药防治桃蚜过程中,一方面不了解其发生为害规律,易错过关键防控时期;另一方面防治桃蚜的药剂品种相
对单一,在桃蚜严重为害时,不断增加单一农药品种的使用次数和频率,导致桃蚜对生产中常规防治药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和抗药性[5-6]。
近年来,由于毒性、环境和残留等问题,部分杀虫剂被禁限使用[7];桃蚜对吡虫啉已产生抗性[8];新型杀虫剂受研发成本和难度等方面的影响,更新换代进度缓慢[7],这使得果园桃蚜防治困难问题更加突出。目前,化学药剂喷雾防治桃蚜仍是主要的防控措施[1,4,8]。根据桃蚜的生活习性和防治经验,笔者针对近年来国内外杀虫剂种类的变化,选择现有不同类型6种杀虫剂,对比其对桃蚜的防治效果,旨在为果农防治桃蚜科学、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药剂及生产厂家见表1。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为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天平湖基地。试验区桃树生长基本一致,试验树株行距为2 m×4 m,密度1 245株/hm2,树龄8年,桃产量约22 500 kg/hm2。桃园管理水平一般,桃蚜发生较严重。
1.3 试验方法 供试6种药剂根据厂家推荐浓度范围,各设一个处理浓度(表1)。设6个处理和1个不喷杀虫剂对照(表1),每4~6株树为1小区,随机区组排列,重复4次。试验以桃树蚜虫作为防治对象。桃蚜发生初期施药(4月7日)。用机动喷雾器(工作压力为20~25 kg/cm2,喷孔直径1.2 mm,双喷孔喷雾2.5~3.0 kg/min)全株均匀喷雾施药。施药量以叶片反正面均匀着药、稍有药滴下淌为度。每株树用药液2.5~3.0 kg,用药液2 475~3 000 kg/hm2。
喷施试验药后21 d内试验树不喷任何杀虫剂,其他时间所施用的杀菌剂、杀虫剂相同。
1.4 调查及统计分析
1.4.1 调查方法。每小区固定2株试验树作为调查树。药前每棵树按东、南、西、北、中5个方位随机选取5个旺长新梢,挂牌标记并查数顶芽下5片叶的活蚜虫数,统计记录桃蚜数量。在施药后3、7、14、21 d各调查一次活蚜虫数。以施药前和施藥后各时期的100片叶活蚜虫数计算校正防治效果。
1.4.2 药效计算方法。调查结果按下列公式计算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
虫口减退率=(施药前活蚜虫数-施药后活蚜虫数)/施药前活蚜虫数×100%
防治效果=(药剂处理区虫口减退率-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
1.5 数据分析 采用Excel与DPS v16.0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间多重比较采用Duncans新复极差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安全性评价
施药后3、7、14、21 d分别通过目测观察着药的叶片,结果发现,不同药剂处理的各个小区每株桃树均无叶片及幼果发黄、灼烧、叶片卷曲等症状发生。试验期间,未发现试验药剂对果树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也未发现试验药剂对果实外观、产量和品质有不良影响;未见试验药剂对天敌及其他生物有明显的不良影响。
2.2 不同药剂对桃树蚜虫的防治效果 不同类型6种杀虫剂对桃树蚜虫的防治效果,用“DMRT”法检验药效的差异显著水平,结果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22%氟啶虫胺腈SC 44 mg/L和10%氟啶虫酰胺 WP 40 mg/L对桃树蚜虫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均较为显著,药后3 d防治效果分别为93.4%和92.5%,药后14 d防治效果分别达99.9%和99.1%,显著高于其他药剂;之后防治效果降低,药后21 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4.6%和807%,两者差异不显著,但其防效低于22.4%螺虫乙酯悬浮剂,显著高于其他药剂。
22.4%螺虫乙酯SC 60 mg/L防治桃蚜速效性较差,药后3 d的防治效果在60%以下,显著低于22%氟啶虫胺腈SC 44 mg/L、10%氟啶虫酰胺 WP 40 mg/L和20%啶虫脒SP 80 mg/L的防治效果;药后7 d的防治效果为86.7%,显著低于22%氟啶虫胺腈SC 44 mg/L和10%氟啶虫酰胺 WP 40 mg/L的防治效果,但高于其他药剂;药后14和21 d的防治效果稳定且显著,分别为99.5%和99.9%。
20%啶虫脒SP 80 mg/L对桃蚜的持效性较差,药后3、7 d 防治效果分别为71.4%和81.6%,之后防治效果递减,在药后14、21 d防治效果分别达68.6%和31.7%。48%噻虫啉SC 60 mg/L和25%吡虫啉WP 40 mg/L对桃蚜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均较差,药后3~21 d的防治效果均在55.3%以下,显著低于其他药剂。
3 结论与讨论
该试验结果显示,氟啶虫胺腈、氟啶虫酰胺和螺虫乙酯均是防治桃树蚜虫的有效药剂,其中,氟啶虫胺腈和氟啶虫酰胺对桃蚜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均较好,而螺虫乙酯防治桃蚜速效性较差,但其持效性更为显著。氟啶虫胺腈属于砜亚胺类化合物,它通过作用于昆虫的神经系统发挥杀虫功能,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内吸性好、对非靶标生物安全等优点[1,9]。Babcock等[10]研究表明,氟啶虫胺腈对桃蚜的室内杀虫活性最高,72 h LC50为0.05 mg/L,显著高于吡虫啉、啶虫脒、呋虫胺、氟苯虫酰胺和螺虫乙酯等药剂对桃蚜室内杀虫活性。近几年,氟啶虫胺腈作为防治桃树蚜虫的有效药剂,应用较为广泛[1]。氟啶虫酰胺是一种吡啶酰胺类昆虫生长调节剂,该药剂通过阻碍害虫吮吸使其饥饿而死,防治果树蚜虫尤为高效[11]。氟啶虫胺腈和氟啶虫酰胺与目前生产上常规用于防治蚜虫的新烟碱类、菊酯类、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均无明显交互抗性 [10-11]。螺虫乙酯是季酮酸类杀虫剂,该药剂通过抑制昆虫脂质的合成,使昆虫中毒死亡,具有双向内吸传导性能,叶面吸收后,通过循环系统,能够在木质部和韧皮部双向上下传导,持效期长[12]。根据螺虫乙酯的双向内吸传导特性以及防治桃蚜持效期长的特点,除喷雾防治外,在桃树萌芽期采用螺虫乙酯涂树干(茎)防治,效果显著。
吡虫啉和啶虫脒是氯化烟酰亚胺类杀虫剂2个代表性品种,具有触杀、胃毒和内吸等多重作用,其对刺吸式口器害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13],目前由于吡虫啉的使用过于频繁,桃蚜对其抗性水平增加,在其常规使用浓度下对桃蚜基本无效[8],而啶虫脒受温度影响较大,在低温条件下活性较低,这可能与试验中啶虫脒防治效果较差有关[14]。
该研究中,6种药剂对桃树蚜虫的防治效果差别较显著,其中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和10%氟啶虫酰胺可湿性粉剂对桃树蚜虫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均较为显著;22.4%螺虫乙酯悬浮剂速效性较差、但持效期长;48%噻虫啉悬浮剂、20%啶虫脒可溶性粉剂和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对桃蚜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均较差。
在桃树安全生产中,桃蚜的化学防控应掌握适当的防治时期和关键节点,再根据防治适期选择正确的药剂。在花芽膨大露红时和谢花后施药防治,这2个阶段桃蚜种群数量尚未暴发,虫口数量维持在较低水平,可单独使用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10%氟啶虫酰胺可湿性粉剂或22.4%螺虫乙酯悬浮剂喷雾防治;在桃蚜转至新展叶片危害后,蚜虫繁殖数量增加,为害逐渐加重,考虑到螺虫乙酯速效性较差、持效期长的特性,可以单独使用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10%氟啶虫酰胺可湿性粉剂喷雾防治或者将螺虫乙酯与速效性药剂混合使用防治,药效较为突出。针对桃蚜的化学防控,在关键防治适期施药应根据药剂特点交替使用,以提高防治效果并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参考文献
[1]
曲春鹤, 王彭.氟啶虫胺腈对桃蚜的室内杀虫活性及田间防治效果[J].农药, 2017,56(3):216-218.
[2] 司玉芹, 郑红玲, 李绪太.桃树蚜虫的发生与防治技术[J].中国果树, 2005(3):55-56.
[3] 雷冬玲, 冯娟, 张王军.桃树蚜虫的发生与防治[J].西北园艺, 2011(1):53.
[4] 宫亚军,王泽华,石宝才, 等.北京地区不同桃蚜种群的抗药性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2(21):4385-4394.
[5] ZHU Y M,LOSO M R, WATSON G B, et al.Discovery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ulfoxaflor, a novel insecticide targeting sapfeeding pests[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11, 59(7):2950-2957.
[6] SPARKS T C, WATSON G B, LOSO M R, et al.Sulfoxaflor and the sulfoximine insecticides:Chemistry,mode of action and basis for efficacy on resistant insects[J].Pesticid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2013, 107(1):1-7.
[7] 宋玉泉,冯聪.新杀虫剂研究进展[J].现代农药, 2014,13(5):1-5,11.
[8] 张帅.2015年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结果及科学用药建议[J].中国植保导刊, 2016, 36(3):61-65.
[9] 石小丽.2010年世界农药会议新品种——氟啶虫胺腈[J].农药研究与应用, 2010(6):61.
[10] BABCOCK J M, GERWICK C B,HUANG J X, et al.Bi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of sulfoxaflor, a novel insecticide[J].Pest management science, 2011, 67(3):328-324.
[11] 刘秀春, 范业宏,王宝申,等.氟啶虫酰胺防治苹果黄蚜药效试验[J].农药, 2008, 47(5):370-371,374.
[12] 宫亚军, 康总江, 石寶才,等.新型双向传导杀虫剂——螺虫乙酯对梨木虱防治效果研究[J].中国森林病虫, 2012, 31(6):22-24.
[13] 唐振华, 陶黎明, 李忠.害虫对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抗药性及其治理策略[J].农药学学报, 2006, 8(3):195-202.
[14] 彭波, 司树鼎, 栾炳辉,等.山东省主要苹果产区苹果黄蚜抗药性水平监测[J].中国果树, 2010(5):4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