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宜池塘循环流水养殖(IPA)的大口黑鲈苗种培育试验

2018-05-14蔡修兵魏泽能李静方婷梁阳阳赵慧敏徐国成崔凯

安徽农业科学 2018年27期

蔡修兵 魏泽能 李静 方婷 梁阳阳 赵慧敏 徐国成 崔凯

摘要 2016和2017年分别在3 400 m2池塘内投放60万尾大口黑鲈卵黄苗,进行苗种培育试验。2016年培育出鱼种10.98万尾,成活率18.3%;2017年培育出鱼种15.71万尾,成活率26.2%。培育过程中进行3次模拟流水冲击和拉网密集驯化,结合食性转化训练,大口黑鲈鱼种投放到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系统中进行养殖,环境适应性增强,生理应激反应小,2016和2017年成活率分别达到98.69%和99.07%。

关键词 池塘循环流水养殖(IPA);大口黑鲈;苗种培育

中图分类号 S9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8)27-0077-02

Seedling Rearing Experiment of Micropterus salmonides for Intensive Pond Aquaculture (IPA)

CAI Xiubing1,WEI Zeneng2,LI Jing3 et al

(1.Agricultural Comprehensive Service Station of Huailin Town in Chaohu City, Hefei,Anhui 238054; 2.Aquatic Technology Extension Centre of Anhui Province, Hefei,Anhui 230601; 3.Hefei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 Station of National Characteristic Freshwater Fish Industrial Technology System/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Anhu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Hefei,Anhui 230031)

Abstract In 2016 and 2017, 600 thousand fries of Micropterus salmonides were reared in the pond with the area of 3 400 m2 to make seedling rearing experiment. In 2016, 109 800 fish fries were bred, and the survival rate was 18.3%. In 2017, 157 100 fish fries were bred, and the survival rate was 26.2%. During the breeding period, the fish fries were domesticated with rush water and intensive net drawing for three times. Combined with feeding conversion training, fish fries were then put into pondcirculating water culture system for breeding. Their environmental adaptability was improved and physiological stress response was less. The survival rate in 2016 and 2017 were 98.69% and 9907%, respectively.

Key words Intensive pond aquaculture (IPA);Micropterus salmonides;Seedling rearing

基金项目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CARS-46)。

作者简介 蔡修兵(1969—),男,安徽巢湖人,工程师,从事淡水养殖技术示范与推广工作。*通讯作者,研究员,硕士,从事淡水养殖和产业经济研究。

收稿日期 2018-08-06

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nides),又名加州鲈鱼、黑鲈,原产于北美洲,是一种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掠食性强,在天然水域中主要捕食水陆生昆虫、虾、小鱼和蝌蚪[1]。1983年引入我国大陆开始养殖,因其生长快、口感佳、肉质细嫩而深受养殖者和消费者喜爱[2]。池塘内水体、营养物质和能量封闭性保护利用的集约化精细养殖体系,即集约化池塘循环流水养殖(intensive pond aquaculture,IPA)技术系统在安徽省乃至国内的应用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3],IPA系统养殖大口黑鲈的试验也已取得显著效果[4]。但大口黑鲈苗种投放IPA系统养殖,一般池塘培育的鱼种存在不适应水流刺激、应激反应强烈、难以摄食配合饲料、死亡率较高等问题。笔者于2016—2017年分别引进60万尾大口黑鲈卵黄苗进行苗种培育、IPA适应性定向培育驯化试验。

1 材料與方法

1.1 试验材料

2016年3月27日、 2017年3月26日自浙江湖旺养殖场分别采购破膜3~4 d大口黑鲈卵黄苗60万尾,体长5~8 mm,用尼龙袋充氧法运至试验点。试验点位于巢湖市九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养殖场,试验池塘面积3 400 m2,南北走向,池底平缓,深度1.0~1.2 m,平均水深07~0.8 m,塘中设置微孔增氧系统,进排水分开[5]。

1.2 试验方法

1.2.1 清塘。

试验开始前2~3个月,排干池水,清理池底淤泥,并利用生石灰(CaO)清塘,施用1 125~1 500 kg/hm2生石灰,化浆全池泼洒,晒塘15 d。

1.2.2 肥水。

鱼苗放养前7~10 d,池塘中注水约0.8 m深,在堆腐有机肥中添加EM菌2 kg/t,均匀洒入池塘中,施用发酵有机肥4 500 kg/hm2,以培育轮虫、枝角类等浮游动物[6]。试验测得浮游生物量为21.73~43.21 mg/L,浮游动物密度为5 170~12 780 ind./L,浮游动物生物量为16.10~33.12 mg/L,可为大口黑鲈鱼苗提供开口饵料。

1.2.3 放苗。

将运苗氧气袋放入池塘中,10 min后待运苗袋内水温和池塘水温相近时解开运苗袋,让鱼苗进入池塘水体中。放养密度为177尾/m2。

1.2.4 投喂。

大口黑鲈卵黄苗投放后1~2 d由卵黄提供生长所需营养物质,鱼苗不摄食。卵黄囊消失后,鱼苗开始摄食水体内的轮虫等浮游动物[6],待池塘内浮游动物数量减少至10 mg/L以下,开始投喂人工饲料——虾奶粉(鲈鱼鱼苗开口饲料的商品名)和微囊配合饲料,每日投喂6次,投喂时间分别为08:00、09:00、10:00、13:00、15:00和17:00。投喂时注意观察鱼苗摄食情况,当鱼苗减少摄食、集群散去时,停止投喂。

1.2.5 驯化。

1.2.5.1 拉网聚集。

待大口黑鲈水花苗长至2.5 cm左右时,使用网眼密集的绢网,整塘拉网,将仔鱼围在池塘一端,缩小鱼苗活动范围,进行密集锻炼。第一次密集锻炼时间为1 h;隔5~7 d再拉网1次,密集锻炼时间为2 h;夏花鱼种阶段,进行第3次拉网锻炼,密集锻炼时间为3 h。结合流水冲击,进行适应性驯化。

1.2.5.2 流水驯化。

大口黑鲈鱼苗经过15 d左右培育,即可开始流水驯化。截取一段PVC塑料管,管上凿小孔,将塑料管安置在高出水面2~5 cm处,连接小气泵或气提式增氧推水设备,使塑料管上小孔处形成水流,吸引大口黑鲈鱼苗集群顶水,进行流水适应性密集驯化。

1.2.5.3 投饲驯化。

利用流水刺激,待大口黑鲈鱼苗集群顶水时,以冻干轮虫、枝角类或鱼糜投喂,2~3 d后开始添加微量虾奶粉和微囊饲料,进行分次投喂,此后10~15 d逐次减少轮虫、枝角类、鱼糜等生物饵料量,相应增加虾奶粉和微囊配合饲料用量,进行摄食驯化,直至大口黑鲈鱼苗完全适应人工配合饲料。配合饲料从虾奶粉、微囊饲料至小颗粒饲料逐步过渡。投饲量为鱼苗体重的8%~10%。初期日投喂6次,后期日投喂4次。投喂量根据气候条件及鱼苗的吃食情况适时调整。待鱼种完全摄食配合饲料后,继续培育5~10 d,即可转入养殖槽进行循环流水养殖。

1.2.6 日常管理。

前期全池均匀投喂,重点沿池塘周边撒喂虾奶粉、轮虫、枝角类或鱼糜,有利于大口黑鲈鱼苗的摄食。然后,集中在驯化塑料管冲水处定点、定时、定质、定量投喂。投喂时观察大口黑鲈鱼苗的大小和摄食情况,以此为依据调整饲料的粒径大小和投喂量。注意观察水色变化,适当施用商品氨基酸肥,以保持水体肥度,定时测量水体中浮游动物数量。夏秋季注意预防细菌性疾病和肝胆综合症等疾病。在卵黄苗投放前后各一周,全池泼洒有益生菌液30 kg/hm2,調节水质。培育试验夜间全程使用微孔增氧系统增氧,保证养殖水体有充足的氧气供应,促进水体流动,减少疾病的发生。

1.2.7 鱼种捕捞与放养。

5月25日将专池培育的大口黑鲈鱼种转移到循环流水养殖槽中进行养殖。鱼种捕捞前停食3 d,使用网目细小且柔软的尼龙网具捕捞,称重计数后直接装入体积100 L的运输塑料桶中,每桶运输量不超过5 kg。拉网起鱼带水操作,避免损伤鱼体。运输水体中添加2.5%食盐,起到消毒作用,并减轻撞壁、擦伤掉鳞等应激反应。运输水温与流水养殖槽水温差应小于等于2 ℃,入池后保持静水或微流水状态,鱼池上方搭盖遮蔽物,以避免陆生动物或鸟类活动使鱼种受到干扰惊吓。

1.2.8

健康管理。

鱼种入槽后尽早开始投喂,恢复鱼种体力,使其更快适应流水养殖的新环境。流水养鱼应选用优质专用配合饲料,大口黑鲈饲料蛋白质含量≥40%,且动物蛋白含量≥65%,粗纤维含量≤5%,饲料中含有一定量的纤维素,可以较好地避免肝胆综合症的发生。放养初期添加VC投喂,增加鱼体的抗应激能力。日投饵量控制在2.5%~6.0%。

2 结果与分析

2.1 鱼苗养殖情况

鱼苗下塘时,水体透明度36 cm,浮游动物27.6 mg/L。10 d后,鱼体长到2.5 cm时,开始投喂干冻轮虫和鱼糜。再过4 d后,用80%干冻轮虫、鱼糜+20%虾奶粉和微囊饲料混合投喂,随后干冻轮虫、鱼糜投喂量逐渐递减到50%、20%,鲈鱼专用膨化饲料投喂量逐渐增加到100%。饲料粒径也由粉状改变为微囊、0.5、1.0、1.5 cm。养殖期间,水体pH 为6.8~7.6,透明度为25~36 cm。2016年,60万尾卵黄苗培育出10.98万尾大口黑鲈鱼苗种,成活率为18.3%;2017年60万尾卵黄苗培育出15.71万尾大口黑鲈鱼苗种,成活率为26.2%,成活率提高了7.9%(表1)。

2.2 放养成活情况

2016年5月9日和2017年5月13日分别捕捞专池培育的大口黑鲈鱼种,投放到循环流水槽的1号、2号槽中,每条养殖槽放养2.0万尾,密度分别为181.8和1000尾/m3。2016年鱼种平均体长9.7 cm,平均体质量8.73 g/尾;2017年鱼种平均体长10.8 cm,平均体质量9.23 g/尾。养殖30 d后,1号、2号槽中死亡鱼种数量分别为263和187尾,30 d成活率分别为98.69%和99.07%(表2)。

3 结论与讨论

(1)该研究采用拉网密集驯化和流水冲击驯化2个适应性驯化环节。从鱼苗体长2~3 cm开始,初期水流量和流速相对较小,待苗种适应流水刺激时,适当加大水流量和水流速度。培育阶段经过3~4次拉网密集和冲水驯化。40日龄以上,苗种体长8.0~12.0 cm,体质量7.5~12.3 g,即可捕捞放养到循环流水槽中养殖,应激反应小,成活率很高,有利于缩短商品鱼养殖周期,达到当年上市的目的。

(2)2016年经过40 d,2017年经过46 d培育,大口黑鲈苗种平均体长分别达到9.7和10.8 cm。但2年培育的鱼种规格都不整齐,这可能是由于种质分化造成的,也可能是因为个体抢食激烈,吃食凶猛的鱼体生长快,同时未根据苗种规格差异,及时拉网分塘培育。大口黑鲈卵黄苗放养密度对养成鱼种规格整齐性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3)大口黑鲈摄食能力强,卵黄苗阶段对饵料敏感,喜摄食轮虫、枝角类等浮游动物。开口饵料不足会引起大口黑鲈鱼苗自相残杀[7]。水体状况较好,透明度较大,加大鱼体之间相互残食的可能性,导致成活率降低[8]。因此,大口黑鲈苗种培育肥水环节非常重要,培育阶段池水透明度应控制在25~35 cm,既能培育水体内浮游动物,满足鱼苗摄食需求,又可减少鱼体相互残食。

(4)应根据水体天然饵料的丰富度和驯化需要进行投饲驯化。试验初期,大口黑鲈卵黄苗摄食水体天然饵料,7~10 d后待鱼苗长到2.5 cm可以进行食性驯化,开始使用冻干轮虫、鱼糜和粉状配合饲料,3~4 d后逐渐减少冻干轮虫和鱼糜投喂量,逐步增加微囊和小粒径配合饲料投喂量[2],直至100%摄食人工配合饲料。投饲驯化时,让大口黑鲈苗种处于半饥饿状态,并根据苗种口径大小,适时调整投喂饲料颗粒的大小,投喂频次对苗种育成规格的影响很大。

(5)大口黑鲈苗种培育过程中应注意调控水质,阶段性泼洒EM菌、乳酸菌等有益菌,使水质保持“肥、活、嫩、爽”,使用柔软的维纶网,拉网密集锻炼,避免过激操作使鱼体受伤,发生水霉病,从而影响苗种培育的成活率。

(6)通过近2年的试验,驯食转口效果良好,但训练和转口时间较长。

参考文献

[1] 余鹏,万全,李忠伟,等.安徽省大口黑鲈苗种培育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24):266-267.

[2] 徐如卫,江锦坡.大口黑鲈食性驯化技术的初步研究[J].水产科技情报,1995,22(2):62-63.

[3] 崔凱,汪翔,魏泽能,等.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的关键技术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7):86-91.

[4] 魏泽能,崔凯,李海洋,等.安徽池塘内循环流水特色养殖模式构建与效果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5):84-86.

[5] 周志金,胡大雁,朱强.浙北地区大口黑鲈“优鲈1号”苗种规模化早繁技术[J].科学养鱼,2016(2):8-9.

[6] 刘匆,周仁惠.大口黑鲈鱼苗培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水产科技,2011(2):18.

[7] 李胜杰,王广军.大口黑鲈养殖技术[J].海洋与渔业,2008(9):33-36.

[8] 诸葛燕.大口黑鲈颗粒饲料与冰鲜鱼饲养对比试验[J].水产养殖,2018,39(4):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