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施密茨身体现象学的体验式城市湿地公园滨水空间设计研究

2018-05-14葛万宝

工业设计 2018年6期
关键词:湿地公园现象学体验

葛万宝

摘要:体验式的城市湿地公园设计研究体现了从传统注重滨水空间的形式,开始向人的身体与滨水空间的和谐互动关系转变。施密茨身体现象学蕴含着丰富的体验观,他认为在生理性感官知觉之外,还有身体性知觉。借助相当普遍的、人们随时可以遇到的或在记忆中唤起的生活经验来校正基本的表达方式,并用它们清晰的定义形成概念。施密茨的新现象学不仅仅将身体的感知局限在五官等感官器官中,更强调身体作为整体的体验最真实世界的联系,建立了一个真正可以被称为身体哲学的新现象学。笔者试图从身体的维度出发,借鉴施密茨的新现象学的相关理论,探究身體的体验、记忆和城市湿地公园与滨水空间的营造关系。

关键词:现象学;体验;湿地公园;景观

中国分类号:TB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18)06-0063-02

1现象学对于当代景观设计的反思

现象学的词汇始于希腊文,刚开始主要是用来研究可观事物之外的表面现象的学科,现在它可以进入到现代建筑、景观设计领域成为用来批判与与反思的另一种优先视角存在,主要是基于一直存在对于技术崇拜的的科学理性是否可以决定设计与人的关系,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就已经受到了全面的质疑[1]。那么设计如何回到“一切从身体出发”,从而来搭建与人存在相关的意义和价值体系,这是目前引起设计界全面关注的问题,所以它需要利用哲学作为媒介的作用,来反思设计怎样为人的存在服务的问题。其次,基于体验式城市湿地公园滨水空间的研究与施密茨的身体现象学,两者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相关性,因此能否通过研究施密茨的身体现象学理论来探寻到滨水空间的规划与发展可借鉴的地方,是笔者研究的主要切入点。所以,本文希望通过借助现象学理论来推动城市湿地公园的滨水空间设计研究与发展。

2身体感知与滨水空间的营造氛围

2.1施密茨的现象学与身体感知

身体与空间可分为身体的感知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施密茨的现象学理论认为身体综合知觉、整体体验与空间的关系。生理器官会同时接收到日常空间中的事态,并不是单独孤立的。如水空间通过对人的五官与皮肤等身体部位带来多重的感知与体验。那么在成都江按湖湿地公园景观项目设计中,游园者的体验上不仅仅局限于视觉,公园给游客带来的还有触觉与嗅觉上的体验。首先人的触觉能够使身体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如同石材与木材给人带来厚重粗糙与亲切柔和的感觉一样。在游园中人对景观材料真实的触觉,增加了游客对环境的体验感受。湿地公园滨水空间中最常见的触觉感受是足部对漫步于景观中材质的感觉。滨水空间中对于草地、石板、木板水泥等不同材料的运用会给人带来不一样的体验,于某些特定的景观场所赋予特定的材料,给人带来一种亲切感,激发人的向往体验。如在滨水区域铺设木质平台与木质栈等可以激发人去做一些亲水性的活动,岸边浅水区域铺设大小不一的石块,会激发人的童心,脱去鞋子与水面互动。木板、石块不同的材料肌理营造出丰富的触觉和视觉的体验感受[2]

2.2滨水空间的营造氛围

在温哥华城南部的滨水空间设计项目中,非常注重周边居民的感知程度,除此之外还融入了市民对城市的记忆,所以在公共性设施的引入上与城市居民的历史脉络相吻合。从而激发起与市民的情感共鸣,来增加周边居民对滨水空间区域的归属感。这种滨水景观空间是在市民情感感知与集体记忆进行设计基础上开发的。对城市的历史记忆的尊重与保护,促使滨水空间营造的记忆沉淀,让人感受到时代的变迁唤起记忆感知的源泉。如何重新构建人的身体与场所之间的关联性,进而来回归到事物现象学存在的本身是越来越多的现象学者所呼吁关注的。施密茨的身体现象学理论在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的基础上,考虑更多的是人的经验、体验,这也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和发展体验式景观设计。

3入身交流与空间秩序的营造

3.1入身与情的境交流

体验式滨水景观设计,重要的是要人在与景观中的行为。在施密茨的入身理论,路径秩序与身体行为之间是有联系性的。空间的营造在很大程度上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人在空间中是具有一定的自发性的行为,这也影响了使用者在空间中的体验感知。所以,自发性行为可以产生互动,从而很好的促进了人在建筑中的体验,这种反应是身体对周围环境感知后的自发性行为。在成都江安湖湿地公园滨水景观设计项目中,滨水广场就占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作为提供人与自然之间精神交流的媒介空间,其材质、流线、造型等都能够给身体以一定的暗示,这与人的生活体验的记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分析其节点设计,游人通过木质栈道后进入广场,在这个路径移动的过程中给人幽静、半封闭的空间感受,这是由林间植被遮蔽光线和视线形成的,反之滨水广场给游人带来的是宽阔、开敞的感受,所以会形成不同空间的体验,包括滨水广场中红色的雕塑,具有非常强的导视作用,让人产生散步、摄影、休憩等精神活动,进而身体感知将记忆和空间氛围结合,诱导人在空间中的一些自然的行为,给自发性也提拱了更多的可能性。

3.2空间秩序的营造

纽约的高线公园设计项目中最初是为了展示高线的凄凉之美,设计团队希望将工业运输设施改造成为后工业时代的休闲设施。所以将废弃的铁轨作为主要的元素,来引导游客的参观流线。铁轨接驳工厂、仓库的上层楼面展示的是高线公园作为“交通生命线”时期的空间特征。在对于公园的开发为了使其被赋予意义,空间的特征得以延续,所以在一期的开发中保留了一个南端跨线建筑和两处跨线老建筑。这些铁轨也并没有做很好的保护,让其保持锈迹斑斑的最初状态,这样的设计表达手法,有效的保留了原有城市的记忆,让游园者行走时有不一样的体验感知。基于体验的城市湿地公园滨水空间景观设计,试图借助施密茨的身体现象学研究理论,来获得更多身体性的知觉。以往传统滨水空间设计考虑更多的是以视觉效果为出发点,而忽略了身体感受与场所设计的关联性。以现象学理论为媒介,可以激发人在场所时活动的欲望,利用身体性的感知如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来调动人与环境的互动,从而更好的来营造特色的湿地景观氛围,这种预先设定体验场景的塑造主要是探索人与景之间如何存在的关联,从而诱导人在空间中的行为。

4身体记忆与滨水空间的情境化

城市滨水景观通过似曾相识的氛围的营造,从而唤起参与者对过去经历的记忆,来引发空间中身体交流与体验。日常中经历过的一些空间记忆片段会给人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如空间的感知、行为等体验这些记忆包含了身体在情境中。通过空间中的感知唤起对过去日常生活情境的记忆时,空间在情境的记忆碎片中变化,生成于连续性的构建中,人们便会对当下的空间产生亲切感。因此空间情境化既是记忆中的过去,同时也是目前的感知,在记忆性的空间中,随着记忆的碎片而建构于空间片段化的场景会让人印象深刻。日常生活的体验同时也唤醒记忆中的情境碎片从而拉近身体与空间的距离。空间中的情境体验在贝律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空间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其作品也体现出了贝律铭先生儿时对苏州印象与园林建筑的记忆。触景而生情,因情而生境,在借景与造景的手法上,运用气韵完成传统园林的现代演绎。在曲直婉转的石桥上移步异景的空间处理手法,使得游客在情境中油然而生。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建筑空间设计者王澍先生,也是充分展现了寄情山水的人文情怀,这样的寄情山水的情境体验常作用于个人集体的记忆中。感受空间的情境变化可以用游历的方式来体验传统文人气质的山间意向。

人与外界的对话变为可能是因为身体的语言性,身体通过语言来与外界交流沟通是梅洛.庞蒂观念。在罗斯福总体纪念园利用了雕塑、水景、植被等景观元素来营造平行空间的布局手法,来唤起对记忆片段的情境化氛围。从造景手法上分析瀑布水景及绿植的搭配给人一种轻松的氛围感,这是总体上任的初期。其次在垂直向上的柱式添加了具有特色的图腾,还有一些红叶的植物树木,营造出了紧张气氛这是经济恐慌时期的场景。同时散乱的花岩石和轰鸣的叠水瀑布反应出了在那个时期的不安。又在收尾的处理时采用灵动的水景搭配黑松,这也预示着随着战后新时代的必将来临[1]。整个剧情的内涵,人们通过参与、交流与互动形成的体验空间。在纽约高线公园的项目中为了呼应历史的情境,其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废弃与再生,通过关键词去寻找适应的空间情境,这种熟悉感也会让游客的从身体油然而生。高线公园为了营造“荒草涂鸦”时期神秘的慌弃状态。所以在铁路停运以后的很多自然场景如植物和鸟类肆无忌惮的生存行为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这也是可以作为唤起城市居民对场所历史记忆情境化的锚固点[4]。其中部分铁轨被淹没于植物中,草木与混凝土还有铁轨混合在一起,细节和质感激发起了身体的视觉和触觉,带有时间痕迹的材质展现于参观者的面前是经过了设计者的精心策划,同时也唤起了参观者的记忆对于铁路的熟悉感。曾经的体验记忆可以作为设计的构思点,进而通过运动空间的物质设计与身体感知相结合,来诱发身体的亲切感。

5结语

当今信息科学技术发展的非常的迅速,对于事物的内在本质的漠视也是因为这种过度的技术工具理性带来的危险之一。所以人的身体体验在此背景下被大量趋同性景观的催生忽略。城市滨水空间能否做为具有意义的场所,还是一种符号元素与消费的工具,是促使人类对科学技术进行反思的,施密茨的身体现象学认为在生理性感官的知觉之外,还应该有身体性的知覺。施密茨强调的是身体以整体的体验方式与真实世界联系,从而建立身体哲学的新现象学。运用现象学方法进行全面描述,试图在此基础上构成日常体验基础的感知、意义和情感维度,借鉴现象学的意向结构研究成果,可以推动研究现代滨水景观设计研究。研究施密茨身体现象学理论与体验式城市湿地公园滨水空间设计可以为当代快速的城市化背景下的湿地与滨水景观设计提供可借鉴的理论方法。

参考文献

[1]汤新星,孙湘明基于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的体验式景观设计研究[J].湖南省社科院出版社,2015.

[2]吴疆基于体验的城市湿地公园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研究[D].四川:西南交通大学,2017.

[3]顾月明身体的城市空间——从施密茨的新现象学出发解读纽约高线公园[J].北京:建筑技艺,2016.

[4]辛颖基于建筑类型学的城市滨水景观空间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3.

[5]赵刘现象学视角下旅游体验的本体描述与意向构造[J].江苏:旅游学刊,2013.

猜你喜欢

湿地公园现象学体验
安徽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与实践
浅谈演员“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转化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对“如是我闻”的现象学诠释
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景观设计探究
学习共同体的现象学阐释与应用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
关于言语行为的现象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