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彰显课堂艺术

2018-05-14蓝秀敏

课外语文·上 2018年4期
关键词:五彩池新课标课文

【摘要】每教学一篇新课文,教师总少不了要把课文朗读一番。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如果一节课都是一个调子,平铺直叙,像流水般地淌、淌、淌,学生会感到乏味,打不起精神。”朗读作为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环节之一,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能用标准普通话去朗读教材中的课文,且发音正确、流利,富有情感。笔者根据实际教学经验和学习交流心得,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朗读学习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體会作品,表达语意

朗读是学生学习和阅读的基础能力,朗读时要以教材为依据,区分不同文本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训练。任何一篇课文都融入了作者的真挚感情,要想真正读好课文,必须深入地理解课文,掌握整篇课文的感情基调,只有这样,朗读时才能字字含情,句句感人。这就要求教师朗读时要准确把握作品的断连疏密,清楚地表达语意。朗读强调方式是多样的,可以提高音量,放轻减弱,前后适当停顿,等等。具体选用哪种强调方式,应视具体语境而定。如朗读《草原》这一篇课文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时,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是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又如教学《观潮》一课中描述“潮来之时”的那一自然段:“近些,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这里“近些,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中的“再”字要轻读,“只见白浪翻滚”要用延长减慢的方式读,给人以浪潮逼近的感觉;“山崩地裂”一词,可以加重“崩”字的声响,停顿后略轻读“地裂”,突出“山崩”两字,表现出潮水凶猛的气势。当然,轻重强弱也是相对而言的。教师只有在朗读上注意轻重强弱,突出重点,才能把语意表达清楚。

二、把握感情,表达神韵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对于学生的认知有着重要的调节功能。作为情感和内涵丰富的学科之一,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中情感的重要载体,其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首诗、一幅画。文章不是无情物,教师朗读时要细细体味,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师只有深入挖掘文本潜在的语言含义,读出情味,才能让学生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领悟课文的含义和语言文字的神韵。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感情基调是复杂的,同情、怜悯、愤慨缠绕交织。有了这样的认识,教师就不会带着欢快的语调读“背上插着刀和叉”“冒着香气的烤鹅从盘子里跳下来,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等句子,而是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恰当处理让学生从小女孩短暂的喜悦中,体味出深沉的悲哀。教师的朗读让学生明白,小女孩又饥又渴,才会产生“冒着热气的烤鹅”的幻想,是悲中生乐,是一种以悲惨为背景的苦“乐”。这种言外之意只有朗读者准确地把握人物内心情感之后,才能通过语言节奏表现出来。

三、引发共鸣,激起情感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修养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有着决定性影响。不能简单认为阅读是卖弄语言技巧,这是对作者情感的揣摩和品味,是教学中把握课文教学的重要方式,更是通过朗读进而挖掘课文中信息,实现文学的处理和再创造。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课堂语言艺术很关键,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发学生共鸣,从而激起学生对课文的情感兴趣。教学中,教师充当学生和课文作者之间的桥梁,引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这种方法不仅能激起学生内心的情感欲望,使学生对学习全神贯注、全情付出,还能得到思想的陶冶、身心的感化。

比如在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时,上课前可播放一段哀乐,创造沉重、沉痛的氛围:“1976年1月8日,人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人民心中无限敬仰的周总理与我们永别了,……”在这种背景的烘托下,沉重、悲痛的情感深深地感染了学生,为进一步朗读课文、学习课文作了很好的铺垫。这种为课堂创设伤感离别的情境,用激情导读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共鸣,学生的情感被富有感染力的朗读激发出来,其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四、尊重学生,个性感受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一篇课文它所呈现的情境在不同的学生心里是不一样的,我们可以统一的是答案,但我们永远也统一不了学生的个性思维。他们生活经验不同,个体感受不一,所以应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什么可以让语文阅读课如此美丽呢?是张扬的个性,是经历的过程,是思维的放飞。同一个句子,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体会,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尊重学生个性化体验。

如教学《五彩池》一课,描写五彩池形状的一段,“有像葫芦的,有像镰刀的,有像盘子的,有像莲花的……”一些学生认为:“应该读得越来越快,因为五彩池太多了,作者都看不过来了,所以要读得快一点儿。”还有一些学生这样认为:“这四个‘像,该读得越来越慢,因为五彩池太神奇了,作者边看边陶醉,忘记了周围的一切……”总而言之,教师在朗读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想法和感受,切实践行语文新课标提出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把握主导的作用,才能让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放射出无限的活力。

总之,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把朗读变成一种课堂教学艺术,对阅读教学重新审视和更加关注,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让学生感受到字里行间的语言魅力,还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和艺术。

作者简介:蓝秀敏,1978年生,女,福建龙海人,本科,小学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

(编辑:郭恒)

猜你喜欢

五彩池新课标课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背课文的小偷
《五彩池》说课稿
静谧的五彩池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美在美的纯净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