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乡村文化转型研究述评

2018-05-14张瑞环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13期
关键词:乡村文化研究述评转型

张瑞环

[摘要]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导致了中国乡村文化的转型,转型初期除了洪仁玕、严复、鲁迅等鲜有人研究中国乡村文化,直到改革开放以来,在现代化影响下的中国乡村文化才逐渐受到关注。对于乡村文化的探讨,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阐述了乡村文化所面临的困境和出路。大家普遍认为是乡村文化自身的缺陷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乡村文化陷入了转型困境。此外学者们也提出了不同的乡村文化转型之路,其中“守本开新”的转型道路受到了广泛的认可。此前的学者无论从方法上还是内容上都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诸多宝贵的启示,但以往的研究也有不足之处,缺乏调查数据支撑、内容空洞化等需要进一步改善,以期将未来对乡村文化的理论研究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关键词]乡村文化;转型;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识码]A

1 中国乡村文化转型研究基本概况

中国乡村文化转型是一个随着实践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建设曾经对于传统乡村文化造成了一定冲击。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城市化的影響使中国乡村文化开始进入全面的转型期。在此期间,关注并研究乡村文化的学者逐渐增多,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批研究乡村文化的成果涌现。有学者专门研究乡村文化的变迁,如沙垚、王国胜、纪丽萍等,也有学者着力探讨乡村文化面临的危机与价值重建,如赵霞、闫惠惠等。还有学者致力于探讨乡村文化某一层面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例如王沪宁研究的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当然也有学者将乡村文化与乡村社会发展联系起来进行探讨,例如余方镇研究的乡村文化和“三农”问题的关系。近年来有学者开始研究乡村文化产业的建设和发展。总而言之,随着现代化、城市化带来的乡村文化全面转型,对于乡村文化的研究和争议也就不断涌现。不同的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阐述了乡村文化的变迁、转型、危机和前景,都不约而同地说明了乡村文化正在面临艰难的转型困境,对于现阶段乡村文化的处境、出路,90年代后的学者们不同于早期的思想家,大都给出了客观公正的建议。

2 现代化背景下乡村文化转型困境

对于现代化背景下乡村文化转型困境的认识,学术界的看法基本一致。学者沈小勇将乡村文化定义为“现代性下的传统角色”。他认为,30年来工厂企业在农村的市场化经营,普遍伴随着对于乡土环境与和谐秩序的剧烈破环,带来了乡土社会的村落消失和环境恶化,也带来了乡土传统文化的集体性失落;传统乡村文化的断裂与破坏又使得广大农民在家庭观、社会观、个人观以及价值观、文化观等方面发生了文化认同上的的迷失,传统意义上的乡村精神家园不复存在,而现代意义上的乡村文化认同又尚未建立。学者赵霞认为导致乡村文化衰落的主要原因有,“首先,城市文化的扩张对乡村文化的冲击与消解,具体表现为城市化进程对于乡村文化的过度改造以及大众文化的负效应对乡村文化的解构与城乡文化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其次是农民对于乡村文化的认同感的疏离等。”总之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城市化的组织形式正在不断侵蚀着乡村,淳朴的民风、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消失,代之而来的是道德的缺失、愚昧落后的封建迷信和市场经济下的功利主义。要解决这些问题同时保留优良的传统乡村文化,就必须重视乡村文化,进而以此为基础开辟一条“守本开新”的文化转型之路。

3 乡村文化的多元现代化转型之路

3.1 宏观层面上——“守本开新”的乡村文化转型之路

目前,学界对于现代性冲击下乡村文化的命运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乡村文化危机论,社会学学者王晓明、贺雪峰等秉持这一观点;另一种是乡村文化存续论,黄应贵、赵旭东等人类学学者则认同这一观点。虽然在乡村文化命运的观点上各学者意见不一,然而在乡村文化未来的转型道路上绝大多数学者支持“守本开新”的乡村文化转型之路。郑萍认为,大传统与小传统在村落中的互动属于一种文化创造的过程,它是在小传统基础上对大传统某些因素进行的选择。这里的大小传统是由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提出的以区别社会中存在的两个不同层次的文化传统。“大传统”是指以城市为中心,社会少数上层士绅、知识分子所代表的文化;“小传统”则是指散布在村落中以多数农民所代表的生活文化。以上是在现代化背景下乡村文化转型之路的观点。

3.2 中观层面上——多元现代性下的乡村文化

要走出一条“守本开新”的乡村文化转型之路必须先界定传统乡村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对此,西方经典现代化理论学派认为,“非西方社会的传统因素与现代化是对立的,一个社会的传统因素越多,现代化的程度就越低,反之亦然;而新的现代化理论学派认为经典学派的观点是一种单线的社会变迁理论,是在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待非西方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并主张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非西方社会的传统因素与现代化关系。”温铁军的观点有着经济上的理论依据,让我们不得不反思现代化的双重影响。然而在这一问题上最具吸引力的莫过于多元现代化的提出者以色列学者艾森斯塔特的观点,他认为由于外界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等各方面的差异,西方化不是现代化唯一的构建途径,也不应该成为人们实现现代化的唯一理想,它应该具备不同的形式和发展历程,具有多元性。这一观点以独特的视角区分了现代化与乡村文化的关系。让我国开创“守本开新”的多元现代性乡村文化成为可能。

3.3 微观层面上——内生性变迁与外生性变迁相结合的转型

路径

所谓内生性变迁就是以农民为主体,充份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在乡村文化转型之路上由农民自己做出决定。例如,学者樊晓燕曾指出,“农村多元文化最后的落实者必须是农村居民,具体来说就是在村民自治制度和文化建设中落实农民的主体地位,以程序和制度规范文化的建设。”传统的农民往往被看成是无知的,只能是政策的被动接受者,然而在现代化冲击下的农村社会,加以一定程度上的教育,我们必须相信农民完全有权利也有能力决定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如果没有乡村文化的内生性变迁,外部的强制性只能让乡村文化沦为现代的“活化石”。

在现代性冲击下的乡村力量是薄弱的,要完成乡村文化的轉型之路,必须要由政府、NGO等组织的共同努力。学者沙垚在他文化下乡的观点中提出,“政府、各社会团体在传承乡村文化时应做到:第一,发现潜在的乡村群众文化活动,并解决它们在传播和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第二,引导群众文化活动与社会结构有机镶嵌,自觉探索解决基层文化危机的方式,规避农民文化活动原子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导师王小军在研究乡村文化困境出路时曾提出,要让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基层党委政府部门树立起乡村文化即生产力的观念;要重新构建乡村文化管理体系;完善乡村文化的发展基础;挖掘乡村内在资源,打造乡村文化的特色品牌等。总之只有将内生性变迁和外生性变迁结合起来,以农民为主体,才能切实完成乡村文化转型之路。

4 结语

对于乡村文化的转型,学界的关注度一开始并不是很高,少数像严复、鲁迅等思想家对乡村文化有着自己的理解,但是他们的思想基于当时历史环境则显得过于激进。研究乡村文化最著名的费孝通先生曾以“土地”为中心,从农村的生产实践、生活方式上对乡村文化展开研究,当时的城市化已经有所发展,自由市场规模也逐渐扩大,然而对于乡村文化的发展并未造成太大影响。仅仅十几年的时间,我国对于乡村文化的研究成果是可观的,然而在研究方法上也有不少学者以纯理论收集为主,缺乏调查数据文字资料的支撑,研究成果难以见效,研究内容的空洞化让政策落实比较艰难等情况。本文对近年来乡村文化的研究进行了大致的梳理,也提出了自己的一点意见,未来对于乡村文化的研究要采用更加多元的方法,立足于实践和新的角度才能将乡村文化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参考文献]

[1] 王沪宁.中国的村落家族文化:状况与前景[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1(01):106-114.

[2] 余方镇.乡村文化与“三农”关系研究——以商丘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02):55-59.

[3] 赵霞.乡村文化的秩序转型与价值重建[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4] 闫惠惠,郝书翠.背离与共建:现代性视阈下乡村文化的危机与重建[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3(01):152-158.

[5] 赵周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明创新性发展[DB/OL].(2014-07-30)[2018-03-01].http://www.dzwww.com/2014/sdzth/zjfy/201407/t20140730_10745936.htm.

[6] 郑萍.村落视野中的大传统与小传统[J].读书,2005(07):11-19.

[7] 温铁军.中国大陆的乡村建设[J].开放时代,2003(02):29-38.

[8] 朱振华.中国城镇化:社会转型与文化多样性——“田野中国·乡土传统与当代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述评[J].西北民族研究,2014(01):135-138.

[9] 沙垚.乡村文化传播的内生性视角:“文化下乡”的困境与出路[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38(06):20-24+30.

[10] 王小军.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文化发展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03):5-8.

猜你喜欢

乡村文化研究述评转型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型升级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国外私立大学管理体制研究述评及启示
基于文献分析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研究述评
安徽古代文人曲家剧作文献研究述论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路径选择的重庆市长寿区实践
新时期旅游转型发展思考
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乡村文化的保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