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列宁“文化革命”策略探析

2018-05-14王尚君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1期
关键词:列宁策略

王尚君

[摘要]在“政治遗嘱”之一的《论合作社》中,列宁首次使用了“文化革命”这一概念。在俄国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及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始终贯彻了文化革命、文化建设的思想与战略。社会主义文化革命思想是在俄国比较落后的特殊国情及西欧资本主义的包围中形成发展起来,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文化革命的系统性及长期开展进程,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建立与巩固的必经阶段,其成功经验为我国文化建设提供了借鉴意义。

[关键词]列宁;文化革命;策略

[中图分类号]A821.6 [文献标识码]A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社会急剧变革的历史现实中形成发展起来的文化革命是一种广泛意义的革命,除了对政治、经济、生产、军事等方面的关注,列宁将目光聚焦于国民素质、道德传统、文明程度、思想观念等文化问题上,既包括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化理论,也包括解决现实具体文化问题的一系列措施,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文化的开展创造了条件。

1 文化革命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列宁的文化革命的实质是从严峻国际形势及俄国落后国情出发,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批判的吸收和借鉴俄国民族历史文化和资产阶级文化成果的基础上,为彻底实现社会主义这一任务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指向而开展的富有系统性、艰巨性、复杂性、特殊性的革命运动。

1.1 文化革命的可能性

一战的爆发使俄国又一次遭受重创。1917年11月,列宁号召全俄退出一战,实现本国政治上的独立,稳定国内环境,组织发展生产,尽量遏制一战中西欧国家对俄国大范围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严重破坏,只有退出一战,才能为政治革命蓄势,加速俄国走向文明发展的文化进程。十月革命的爆发,布尔什维克党夺取了政治革命的勝利,使俄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性质的民族独立国家,为文化革命的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列宁指出,“我们没有从理论(一切书呆子的理论)所规定的那一端开始,我们的政治和社会变革成了我们目前正面临的文化变革,文化革命的先导”没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政权,没有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不能有稳定的符合人民利益要求的发展态势。只有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才能实现国家独立、政治民主,才能为文化革命的开展提供前提条件,政治革命的成功为文化革命的开展提供了根本前提和政治保障。

1.2 文化革命的必要性

列宁指出“要使群众的情绪完全转变,要使群众转到正规的、坚持不懈的、有纪律的劳动,优秀的和最觉悟的工人和农民需要作出多么长期而顽强的努力。只有贫苦群众(无产者和半无产者)实现了这种转变,才能完全战胜资产阶级,尤其是最顽固的人和人数众多的资产阶级。”只有通过文化革命来提高普通劳动者有效率的工作的意识,才能为彻底战胜资产阶级提供可靠的群众基础。列宁逐步认识到文化建设对政治建设及经济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晚年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将文化革命提高到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重要地位。“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这种根本的改变表现在:从前我们是把重心放在而且也应该放在政治斗争、革命、夺取政权等等方面,而现在重心改变了,转到和平的‘文化组织工作上去了。”列宁晚年将文化革命作为国家工作的重心,来为苏维埃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建设提供思想保障。在《新经济政策和政治教育委员会的任务》中,列宁指出“在解决了世界上最伟大的政治变革的任务以后,摆在我们面前的已是另一类任务,即可以成为‘小事情的文化任务”这就是一种与军事、政治、经济相对应的狭义的文化含义,而广义的文化革命则更具艰巨性、深刻性、彻底性及重要性。

2 文化革命的策略

列宁文化革命的策略,是一种具有强烈变革意义的思想,一方面旨在改变俄国当时落后的文化状况;另一方面又将文化革命视为社会主义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2.1 文化革命的指导思想: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教育

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为列宁的文化革命及其文化建设提供了深刻的思想渊源及理论基础。列宁的文化革命策略十分重视在全国范围内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教育,传播共产主义思想,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而不断奋斗。

2.1.1 与各种错误思潮作斗争。十月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文化派”片面传播资产阶级文化,否认无产阶级文化的现实存在。同时,“无产阶级文化派”则标榜所谓的“纯粹的”无产阶级文化,实质上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企图脱离苏维埃政权而独立发展。列宁洞察这两种较为典型且影响较大的错误思潮的本质,指出他们的文化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否认与歪曲,不符合俄国实际情况,甚至会断送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列宁在1920年《关于无产阶级文化》中指出“只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才正确地反映了革命无产阶级的利益、观点和文化。”因此,必须要捍卫马克思主义对文化革命的指导地位,占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高地,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来指导俄国社会主义建设。

2.1.2 加强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教育。俄国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机关在取得国家政权的初期,整体文化水平不高,工作效率极低。在文化革命早期,通过出版大量的书籍杂志来开展无神论的宣传,尤其是重视加强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改善党内思想,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其理论素养。列宁组织布尔什维克党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既看到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又肯定社会意识的能动反作用,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进一步统一党内思想。一系列措施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基因。列宁主张,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共产党的思想,从而战胜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攻击,保证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治革命的彻底性,从而提高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效率。

2.2 文化革命的助力:扬弃资产阶级文化来创造无产阶级社

会主义文化

列宁指出,俄国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本主义国家所经历的文明发展阶段。“社会主义能否实现,就取决于我们把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组织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得好坏。”无产阶级政权要在实践中充分利用资产阶级一切科技文明成果。文化革命的实质就是要打碎资本主义的腐朽文化,建立新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文化。俄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刚刚建立,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教育改革尚未完成,俄国文化发展水平仍处于落后的状态。列宁在1920年《青年团的任务》中指出“应当明确的认识到,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文化。”文化革命也具有阶级性与党性的原则,要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借助资产阶级的文化来创造社会主义文化。

2.2.1 理性对待资产阶级文化。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在建设过程中,不能将资产阶级的一切都奉为圭臬。要认清资产阶级文化是为少数的统治阶级服务的本质,不能机械的、不加思考的、全盘的继承资产阶级文化,对其反动的、反革命的、私有化的思想倾向要坚决予以剔除。“仅靠摧毁资本主义还不能填饱肚子。必须取得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全部文化,并且用它来建设社会主义。”列宁主张,对于资本主义中曾经拥有的先进技术及科学成就、知识艺术等,一系列具有历史进步性的文化成果要创造性的吸收其精华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借助其有价值的合理成分来为无产阶级政权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用。

2.2.2 教育改造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列宁认为,对资产阶级时代的旧专家及知识分子,除极少数反动分子外,不能排挤与打压,而要采取珍惜的态度,尊重知识分子的工作。认真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及观念改造,使他们逐渐认同社会主义,彻底转变阶级立场,来为管理无产阶级性质的国民经济、加强国防建设等贡献聪明才智。强调无产阶级的文化知识分子要向改造后的专家和知识分子学习,提高自身专业化技能和水平,为成功建成社会主义提供人才支撑和专业知识保障。列宁指出,曾是“资产阶级制度的支柱”的国民教师,掌握了资本主义的先进文化知识,能够发挥教育民众、吸引农民的作用,原则上与无产阶级没有根本对立和冲突。“应当把我国国民教师的地位提到在资产阶级社会里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的高度。”列宁对人民教师给予相当重要的地位,在政治原则上要重视、信任人民教师,让他们有归属感和价值感,经济上要提供更多的物质支持,提高教师待遇,调动他们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积极性。

2.3 文化革命的领导力量:巩固无产阶级政党文化领导权

党的领导干部提高理论素养和国家机关的改革,本质上是一个文化问题。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文化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和坚不可摧的政治原则。为了使无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获得主动权,列宁制定了一系列文化发展政策。

2.3.1 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无产阶级国家队伍。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进行文化革命的首要前提。“阶级政治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给工人”列宁指出,共产党要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灌输”给工人和群众,提高他们的社会主义民主意识和文化素质,成为与资产阶级坚决斗争的革命主力军。列宁指出:“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一切组织必须无条件地把自己完全看作教育人民委员部机关系统中的辅助机构,并且在苏维埃政权(特别是教育人民委员部)和俄国共产党的总的领导下,把自己的任务当作无产阶级专政任务的一部分来完成。”任何文化机构组织和开展工作,都不能脱离党的领导,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关于国家机关和党内的文化素质问题,列宁要反复学习,使之更好地领导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要通过改革工农人民检察院来带动并提升国家机关的工作质量。将“共产党员的骄傲自大”当作“社会主义三大敌人”来对待和处理,努力消除官僚主义等顽疾。

2.3.2 建立新的国民教育体制。列宁在《日记摘录》中对俄国1897年和1920年国民识字水平的对比数字表明,苏俄民众的文化水平现状堪忧,于是加紧实施扫盲运动。“在一个文盲的国家里是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为了落实1919年的扫盲法令,先后成立了扫盲特设委员会及常设会议,并节约国家机关的开支,加大对初级国民教育的资金投入来教授国民识字、写字、读书,普及初级文化,奠定文化革命的基础。同时,通过设立成人学校、人民大学、讲习所等,将学校的正规教育与社会的业余教育结合起来,完善国民教育体制,进一步来提高国民素质。

2.3.3 推动农民政治文化的市民化改革。在《日记摘录》中,列宁提出,“我们则能够并且应当使用我们的政权,把城市工人真正培养成为在农村无产阶级队伍中传播共产主义思想的人。”加强城乡间的文化联系。要在城市工人提高自身觉悟的基础上,帮助农村居民将资本主义制度遗留下来的在道德思想上的污点洗刷干净,逐步剔除资产阶级腐朽文化思想的影响。将城乡支部配合起来,这需要城市中党的支部面向农村党支部传播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来更好地引导农村居民参与进国家政权的建设过程中来。农村中的文化工作是苏维埃政党的主要任务之一,“但完全合作化这一条件本身就包含有农民(正是人数众多的农民)的文化水平的问题,就是说,没一场文化革命,要完全合作化是不可能的。”要让农村居民懂得参加合作社的利益,使他们明白合作社是建筑在工人阶级掌握生产资料的基础之上的,提高农民关心政治的觉悟,增强政治参与意识。只有发展群众文化事业,才能使其真正认同社会主义,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当中。

3 列宁的文化革命思想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俄国社会主义改造纲领认为,文化革命的策略的核心是从解决落后国家的整体性发展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矛盾这一事实出发,使俄国民众的知识文化水平显著提升,布尔什维克党得到进一步的锤炼并发展壮大。俄国的革命和建设的进程不断推进,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提供了有价值的学习和参考。

3.1 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

历史证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没能正确处理好文化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的关系,使得国家发展经历了严重挫折,甚至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列宁指出“不管文化遭到怎样的破坏,都不能把它从历史生活中除掉,要恢复它虽然困难,但是,在任何时候无论什么样的破坏都不能使文化完全消灭。”在任何时期都不能忽视本国的文化建设,尽可能的促进文化的进步发展。我们在理解列宁“文化革命”思想的策略时,要密切结合列宁所处的特殊历史和时代条件,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出发,连贯地、具体地、真切地理解其实质内容,避免使社会主义文化实践走向偏差,走上了迥然不同的发展道路,甚至酿成悲剧性后果。今天的中国,要善于借鉴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文化成果,吸收列宁“文化革命”思想的精华,时刻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出发来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3.2 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是更深层次的自信,当今中国,要不断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始终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发挥党的领导核心的作用不动摇,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批判的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有价值的文明成果,贯彻新的发展理念,重视培养和发展各领域的综合性人才,增强文化自觉意识,提高全民族的理论水平和文化素养,凝聚社会全体成员的共识与力量,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作编译局.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任仲全.列寧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列宁.列宁全集(第三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 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 .列宁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列宁策略
斗鹅
我的手机在哪?
列宁的后代
拉美有多少“列宁”?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
纪念列宁
最后的岁月
列宁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