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策略

2018-05-14潘静

课外语文·上 2018年10期
关键词:教头鉴赏能力文学作品

潘静

【摘要】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课程,是极具智慧的学科。艺术,使语文教学变得“有趣”了、“美”了、“活”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语文教学中,应该让艺术走进课堂,让语文教学中多一点儿艺术飞扬的时刻,情感也随之跳动。

【关键词】艺术殿堂;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文学鉴赏与文学鉴赏能力的内涵

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作者将自己的心情融于生动形象的语言,鉴赏者则从这种形象化的语言中受到感染,获得启发。鉴赏就是这种互动、审美的精神活动。

文学是艺术的基本样式之一。它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和手段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们的精神世界。读者通过语言的媒介,获得对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映,得到审美的愉悦和享受,从而使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这就是在进行文学鉴赏。

二、小学高年级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纵观现在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在阅读课外文本时,不少学生面对清新动人、含蓄隽永的文学作品或迷惘茫然,不知所云,把阅读文质兼美的文章当成苦差事,而钟情于符合他们个性的漫画、流行杂志、卡通连环书等“快餐文化”中,从中体现出的文学鉴赏能力是比较低下的,更谈不上“好学”与“乐学”了。究其原因,我觉得可以从两方面寻找:

(一)老师教的问题

现今的课堂上,教师往往为了完成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忽略了对学生阅读鉴赏的科学指导。教师们千方百计地找寻“知识点”,学生忐忑不安地训练“能力点”,结果却把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教得七零八落,分解成了“知识点”“能力点”,教师教得枯燥乏味,学生学得扑朔迷离。

(二)学生学的问题

随着国家现代化社会的推进,“快餐式”阅读普遍受到了大家的欢迎,成了一种习惯。然而“快餐式”阅读不求甚解,这样的消极阅读,容易使阅读者陷入浮光掠影的浮躁之中。

“学而不思则罔”,如果对于阅读文本没有深刻的挖掘,没有深度的思考,只是蜻蜓点水式地浏览,对于文本营养的汲取几乎是可预见的。这样浅尝辄止的阅读,又有多少意义呢?

三、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教学策略

综观语文文本,内容丰富,是值得我们深入钻研的。而文本本身的含蓄性和多义性,和每个人阅读鉴赏能力的水平不一,使我们对文本的认识往往千差万别,甚至大相径庭。于是,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提升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厚积”阅读,奠定鉴赏的基础

作为农村小学,我们的生源决定了我们的学生对课外阅读不够重视,更遑论对文化的积淀和对文学作品的感悟。所以,要让学生学会鉴赏,首先要加强学生的文化积淀。“厚积”才能“薄发”,毋庸置疑,广泛的阅读是文化积淀的基础。要使学生有厚宽扎实的人文底蕴,就得让学生多一点儿“吸收”,多一点儿阅读。阅读是感受鉴赏的过程。那么,应该如何厚积呢?

1.广泛涉猎多形式的文学作品

中国文学史上,涌现了一批又一批有着独特思想,富有丰厚笔力的作家,更值得崇敬的是他们为中国的幸运儿们创造了一篇又一篇、一部又一部的文学作品。优秀的文学作品涵盖小说、散文、诗词、剧本、传记等形式,让学生涉猎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不仅可以维持其对文学作品的高度阅读兴趣,而且有益于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养成,也有利于思想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

2.熟悉各形式文学作品的特征

文学欣赏最根本的途径,是通过想象对作品进行形象和情节的再现,从而把握主题,感受各种表现手法的妙处。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的欣赏要点也不尽相同。在鉴赏过程中,学生除了应遵循一般的阅读法则,还必须针对不同的形式,采取合适的方法。教师可指导学生以手中的教材为例,分析各种文学作品的创作特点及艺术特征,并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反复认识,把握各种文学体裁的属性。这样,学生在具体鉴赏时就容易抓住鉴赏的特征,不至于张冠李戴。

3.加深对作者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文学作品是作家的情感体现、处世哲学,是现实社會生活在其头脑中的反映,不同时代的作品,往往全然不同;同一时代,不同作家的作品,也各具不同特色;哪怕同一作家,由于大环境的变化,个人经历的变化,前期和后期的作品风格也常常有所不同。加深对作者和创作背景的了解,是鉴赏文学作品内涵的保证。

(二)“方法”阅读,培养鉴赏的能力

1.咬文嚼字,咀嚼文字美

语言是描摹事物、表现思想内容的最基本的手段。卓越作家总是根据表达的需要,准确地遣词造句,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特征,深刻地表现出思想内容。

《西游记》第三十四回《魔王巧算困心猿 大圣腾那骗宝贝》中,吴承恩这样描摹压龙山中的千年狐狸:“雪鬓蓬松,星光晃亮。脸皮红润皱纹多,牙齿稀疏神气壮。貌似菊残霜里色,形如松老雨余颜。头缠白练攒丝帕,耳坠黄金嵌宝环。”看这番描述,“雪鬓蓬松”“牙齿稀疏”“皱纹多”足见年纪之大,而一上了年纪的老妇,却是“脸皮红润”,可见其妖气者一;“残菊”“老松”两处比喻写出老妇的形容面貌,让我们眼前浮现一个颤颤巍巍的老人形象,这样的一个老人却是“神气壮”,可见其妖气者二。

读者通过形象的文字感知人物形象,发现文字的内涵,就是鉴赏文字的表现力量。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从鉴赏关键词句入手,学会在鉴赏中获得情感愉悦和精神满足。

2.品词析句,体味手法美

以苏教小学语文第九册第23课《林冲棒打洪教头》为例。课文中,侧面衬托或称“背面敷粉法”运用得极具艺术性,可从明面和暗面两个方面进行鉴赏。明面上对于人物的动作:林冲只有“一横”“一退”“一扫”,而对洪教头的描写却是浓墨重彩。实则是用林冲的礼让与洪教头的无礼作对比;用林聪的谦让与洪教头的蛮横作对比;用林冲的忍让与洪教头的紧逼作对比;用林冲的退让与洪教头的狂妄作对比。让学生细细品味词句,就能发现其中的奥秘。

除此以外,此间更有深藏不露的对比,即洪教头与柴进对林冲的态度,也衬托出了两人的性格差异,以及林冲的英雄之名。

3.堆砌搭建,感悟情节美

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内容构成的要素之一,它是指文学作品叙事中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8课《三打白骨精》,就是反复叙事的最佳典范。课文通过白骨精的三变、孙悟空的三打、唐僧的三责深化人物形象,升级冲突矛盾,使读者看得津津有味。

像这样的故事还有《三打祝家庄》《三顾茅庐》《三调芭蕉扇》,甚至整部《西游记》,都是采用反复叙事的方式讲述“九九八十一难”的。

此外,蜿蜒回旋式的架构方式也在名著中频繁出现。如《黄婆运水解邪胎》中解阳山求如意真水的落胎水,《三调芭蕉扇》其实是孙悟空与红孩儿冲突的延续。情节上的这种回环往复,能留给读者更深刻的印象。

(三)“习惯”阅读,唤醒鉴赏的意识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评价能力,一方面有赖于教师对其进行规范化、系列化的方法指导;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面,应让学生形成培养和训练的自觉性和自主性——也就是说,在进行文学作品阅读鉴赏评价活动时,学生要自觉地养成鉴赏的习惯,主动地运用鉴赏的方法。

1.习惯欣赏式阅读,培养审美意识

在文学作品中,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为学生展现了一个璀璨夺目的“世界”。我们应该让学生学会欣赏:通过对比,感知形象美;通过想象,拓展意境美;通过推敲,欣赏语言美……这样,学生既从中领悟到了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又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着美的意识,提高了审美的能力。

2.习惯批判式阅读,培养质疑意识

质疑即提出疑问,有疑而思,有疑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疑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问题的内容可以反映学生对文本的亲近程度,可以体现学生的思维方式。作为读者,我们与作者是平等的。作者叙述观点时,我们也要同时进行思考:作者的观点是否正确?我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作者的观点是否有充分的理论依据来支撑?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不再是被动阅读,而是积极思考,与作者进行交流。

毋庸置疑,通向语文教学理想境界的路很多,但文学鉴赏无疑是條金光大道。一位高明的语文教师一定不会轻视文学鉴赏。文学鉴赏是一种再创造和创造性活动,要培养具有创造能力、创新思维的新世纪人才,必须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文学鉴赏。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教头鉴赏能力文学作品
黄伟芬:中国航天员的“女教头”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高中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及方法
谁打翻了洪教头
王佩珊:通信站的“魔鬼教头”
高中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如何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