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冲击下的家庭与邻里关系

2018-05-14史琦琪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12期

史琦琪

[摘 要]关于邻里的概念《周礼》中有记载为“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农村家庭与邻里的交往具体到场景来说,可以分为仪式性和非仪式性两类。仪式性交往通常指通过庆典式的设宴或具有一定规模的场合进行的交往活动。非仪式性的交往指日常生活中的交往,其交往活动不如仪式性交往引人注目,但它对乡土社会生活意义的创造以及社会网络的构造强化上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社会的变迁,部分村落被拆,搬迁至新的楼房,形成了新的邻里空间关系,原有的交往方式也产生了改变。

[关键词]仪式性;非仪式性;拆村建居

[中图分类号]C913.11 [文献标识码]A

1 仪式性邻里交往

1.1 婚礼

中国式婚礼在农村社会中是最具仪式性的传统庆典。婚礼是促进家庭与其他家庭进行交流交往的重要场合,也是与邻里建立良好關系的契机。传统的婚礼仪式较为复杂,首先选定迎娶吉日,前期嫁妆的准备,家里的布置,包括婚礼当天现场的安排,以及婚礼的善后工作,这整个过程不是一个家庭能够独立完成的,邻里在其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邻里、朋友帮衬,把婚礼办得热热闹闹的,邻里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亲密。这种传统式的婚礼虽然复杂且规矩较多,但就因为各个环节的事物,使得大家的心连接在一起,一起努力为新人加油,这种隐形的纽带割舍不了,这也是传统农村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原因。但随着网络的发展,外来信息的传播,打破了农村传统模式。

人们通过社交媒体对外界的认识越来越多,渐渐地被物质化的仪式所吸引,跟风现象明显增多,越来越多的婚礼仪式在市里的酒店完成,邻里的参与度越来越少,唯一的联系可能就是份子钱,一站式服务的酒店完全不需要邻里的帮助,敬酒以及伴手礼,都市化倾向明显,缺少了农村独有的人情味。各类新型式的婚礼仪式正在瓦解着家庭与邻里的互动交流。对两者之间的交往造成一定的干扰。

1.2 盖房上梁

农村社会中,盖房对于农村家庭是一件重要的人生大事。一方面是为了有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便是人们对家的认知,有房才有家的归属感。有些家庭对已经到婚龄的儿子,会为他们盖一所新房。房梁上柱预示着建房工程即将完工,也预示着主人家将有一场庆祝仪式。这场仪式参与度最高的便是邻里,主人家请某个主事放鞭炮,在房梁上扔馒头、糕点和糖类等食品以示庆祝,楼下邻里们不管大人小孩都极其开心地接着楼上扔下的食物,在欢乐的氛围中抢着、闹着,结束后主人家会给主事的以及帮忙的包个红包以示感谢,这种仪式预示着祈求保佑房屋及主人稳稳当当,平平安安。这些互动不仅活跃了邻里关系,而且促进了主人家与农村其他家庭的和睦共处。随着农村家庭社交媒体的使用逐渐频繁,且基于社交媒体的特性,人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到新奇的事物,对于农村上梁的这类活动提不起多大的兴趣,尤其是对青少年来说,似乎这类活动与他们没有多大联系。社交媒体的使用占据了他们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如今的上梁活动,现场你争我抢的状态不见了,更愿意拍个照,上传至社交媒体空间,描述状况,阐述观点,甚至表达这类行为是幼稚的表现。由于参加上梁活动的邻里越来越少,这种仪式变得越来越简化,演变成放个鞭炮,给邻里送些馒头糕点,以往的氛围变得冷淡了许多。邻里间的关系在网络的冲击下的仪式性交往机会在逐渐减少。

1.3 葬礼

葬礼是最能体现邻里关系的仪式性场合。在农村中,自古以来他们对葬礼有着特殊的仪式,也有着不可逾越的规矩。由一人主事,带着一帮人有秩序地完成所有布置。这些人中大多会是自己的邻里和村庄里的其他人,他们听从主事的安排,做好各种前期安排和后期准备事项。这整个过程,邻里与家人的交流是最频繁的。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人们对葬礼仪式有了新的认识,认为应该去繁就简,葬礼渐渐变成一场仪式,邻里之间的帮助也变了味。他们通过社交媒体上信息的传播可以看到别的地方的葬礼风格,把封钱这件事看得比以往重的多,葬礼上的金钱味越来越浓厚,脱离了葬礼的意义。这种现象的产生不是一人所为,而是整个风气的带动。由以往的邻里人情向工作雇佣关系的转变,仪式结束,一切恢复平静,又和往常一样地过自己的生活,那些仪式上的人们就像人生中的匆匆过客,邻里之间依旧还是原样。

社交媒体入侵之后,人们的认识被刷新,许多烦琐的仪式性交往行为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去繁就简,酒桌文化,逐渐盛行。正是这种简单的仪式性庆典,使得随礼不再是人情的交往而是金钱利益的交换。不光对亲戚、朋友来说少了情谊,对邻里之间这种在仪式上有重大来往的人群,减少了他们之间的交往互动,邻里关系会在时间长河里逐渐消逝,变成熟悉的陌生人。总而言之,社交媒体的使用减少了邻里相聚一堂进行交往的机会,弱化了邻里关系。

2 非仪式性邻里交往

2.1 节日交往

对中国人来说,春节既是喜庆的日子,也是大团聚的日子。春节期间,邻里之间的交往是最为密集的,这期间的交往相对于其他节日或是日常生活中的交往来说,更像是一种无形的规矩,春节期间,人们清楚的知道应该去和谁拜个年以及拜年的顺序,这是中国农村特有的风俗。春节是集中式的长假,为农村人们的交往奠定基础,所以在春节期间传统农村家庭与邻里的交往是最为频繁的。以前拜年,每家每户都会去跑跑,现在拜年可能就挑几个长辈、熟识的人走走,邻居家都很少去。人机互动,邻里的社会功能在现代化过程中,逐渐被架空、被取代,邻里的交往在社交媒体的入侵后更是变得极其微小,这种网络式的交往方式,对家庭与邻里关系造成了极大冲击,这种变化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农村社会状态。

其他节日中的邻里也存在着交往行为。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太阳还没出来农户们早早就已上山割了艾草挂于门上辟邪,清明节也是早起挂杨柳,用来预报接下来的天气,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此类传统的节日中交往最为近的便是邻里,比如割艾草、摘柳条,邻里相互带一个,这类交往只可能在邻里之间发生,但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人们对各种习俗有了自己的看法,农村家庭在使用社交媒体时会被此类新思潮所影响,尤其是对于年轻一辈的人来说,出于可有可无的心态或是从众心理,街面上遇见小商贩也就顺手买一个。这种行为造成邻里之间在这一方面的交流减少。不仅对传统风俗提出挑战,也对农村社区邻里关系提出了挑战。

2.2 生产劳动中的交往

邻里之间的交往除了平时生活中的大事、小事,对于农村这个特殊的群体,在工作方面,邻里之间存在着特殊交往。以前的农村劳作基本围绕春种秋收的节奏进行着,邻里之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尤其是田地相邻的会产生更多的交往。购买种子时,农户之间相互讨论,互相参考着购买哪种种子。播种时,大家会不约而同地在田地里相遇并且一边聊着杂事一边做着手头的活,这种农时劳作的交往是邻里之间、农户之间最惬意自由的交往。随着网络的普及,社交媒体的发展,农户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别的生产方式,和其他农事经营,并且也了解到外面的劳作所获的工资是自己田间劳作的几倍。于是就出現了现在机械化的生产,以及大量的外出农民工。社交媒体带来的大量劳作挣钱的信息,对农户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机械化的生产以及不需要自己下地干活,雇用机器进行劳作变得越来越多,工作时间简短,工作效率提高,但这造成农户田间交往的机会减少,农作时的闲谈趣事更是少之又少。再加上大量的外出工作者,这对农户之间生产劳动中的交往带来冲击。所以说,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通过社交媒体认识到新的生产劳作方式,这对原有的生产方式是跨越式的改革,但这种变化对农户之间的淳朴农事交往造成巨大影响,不仅减弱了邻里之间的有关农事的交往,而且削弱了家庭与邻里关系的进一步加深。

2.3 日常生活中的交往

除了以上特定节日、节气以及生产劳动中的交往,日常生活中的邻里交往是建立情感的基础性交往。在社交媒体渗入之前,受调查村的女性平日里会制作一些吃食,便会和住在附近的亲戚、朋友以及邻居共同分享。有的自家院子里栽种的果树结果了,也会分发给邻里,平时家里酿制的一些豆浆也会送一些给邻里尝尝鲜,尤其是平时腌制肉类食品的时候,邻里间会相互提醒,相互告知哪家肉便宜,哪家肉质好,然后开始腌制工作,你来借块石头我去借点盐,这种来往是邻里间最朴实的交往。

社交媒体融入后,给邻里间平时的交往带来了一些变化。家里制作一些食物,不是先和邻里分享,而是拍照发到朋友圈,展示自己的成果,以前小孩会积极地将食物送去邻里家,现在给食物拍照十分积极,反倒不愿意跑去送给邻里,他们更愿意在社交软件上分享此刻,获得别人的关注。再如家里的果树或是蔬菜,以往分享最多的是邻里,如今一到开花结果的时候或是时蔬长成时,外面熟识的朋友们会陆续前来探访、采摘,与邻里的交往反而变得冷淡了。一人与其他家庭的走动交流,会带动整个家庭与其他家庭的交往热度,但若开始有人脱离这种交往,整个家庭也会受其影响,渐渐疏远与别的家庭的交往。

3 拆村建居后的家庭与邻里

新式楼房将相隔甚远的村落居民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邻里居住形式。拆村建居后人们的交往不再是庭院式开放式的空间,个人独立的空间和时间增多。以往家家户户门厅都是敞亮的,大家随时随地串门,拆村建居后,家门紧闭,也只有在楼下休闲娱乐广场会碰面聊上几句,抑或是出门购物或是办事偶然遇见进行简单的问候式的交往。家庭与家庭之间的那道门墙,不仅是现实意义上的物质存在,更是人们心里筑起的心墙,这种现实空间存在和心理精神存在产生的隔离给拆村建居后的人们的交往带来了许多不便之处。

虽然拆村建居后的社区,人们平时面对面的交流减少了,邻里情感联络被弱化了,但社交媒体的发展给拆村建居后的人们呈现了一种新的温馨的网络圈子,即便家门紧闭,邻里之间也照常在网络上进行联系,事实上形成了一种虚拟的邻里关系,这种关系虽然具有某些虚拟性的特质,但不同于虚幻,它是能够转换成现实,并实现交往的一种网络交往行为。在这种居住情况下,社交媒体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增进了拆村建居后家庭与家庭的交往,使得邻里关系变得紧密起来。然而这种邻里关系在短时间内较难实现,因为这种居住模式破坏了原有的熟人社会的生活环境,趋向于城市化的居住环境,社交媒体的使用方便了其城市化的过程,从而使得农村家庭本土的交往方式逐渐消失殆尽。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社交媒体的使用为邻里交往提供了新的机会,却也使得家庭渐渐脱离了农村的概念范围。

[参考文献]

[1] 陈衍.周礼疑义辩证[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

[2] 符欣蕾.互联网对中国家庭社会交往形态的再造[J].新闻世界,2015(06).

[3] 刘荣增.西方现代城市公共空间问题研究述评[J].城市问题,2000(05).

[4] 卫欣,商建凤.去组织与再组织——从乡村媒体看对农传播体系的建构与创新[J].新闻知识,2014(05).

[5] 王晓霞,乐国安.当代中国人际关系中的文化檀变[J].社会科学研究,2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