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地方依恋理论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2018-05-14陈楠王洪成李梓赫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16期
关键词:京西遗产地维度

陈楠 王洪成 李梓赫

[摘 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不同于一些其他门类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化的遗产保护,它主要是通过依靠当地的村民作为维护主体,进行动态式保护,并以动态式保护理念作为指导思想的。实际上,遗产地的保护和居住地人们的意识、心态紧密相关,当前我国对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并未引入“地方依恋理论”,也并没有完全从村民的角度出发探讨遗产保护,这是目前我国遗产地保护的缺失。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将地方依恋理论应用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去,通过聚类分析不同特征的人群具有怎样的能力与需求,探索不同维度下人们的需求,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地方依恋;京西稻作系统;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2015年11月17日,北京京西稻作文化系统入选农业部第三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实录,这是北京农产品特产首次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体现了我国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重要成果,也为我国未来的农业文化遗产事业提供了借鉴与指导,显示出了一条比较清晰的发展线。如今,我国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并未从地方依恋理论的角度深入考虑,因此要把握村民的依恋程度,充分运用地方依恋理论,发挥村民的力量进行保护与开发。从目前的状况来看,我国数量有限的农业文化遗产地分布比较集中,但是农业文化遗产相关知识的宣传程度还不够,大多数人对于农业文化遗产的定义尚不十分清晰,只是一些模糊的理解,这种情况就使得中国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很难引起绝大部分人的重视,以及人们自愿进行保护的愿望,也没有办法发挥自身的潜在价值。由此看来,要想摸索出提高农业文化遗产的正确道路,我们可以从地方依恋理论作为出发点,发挥其历史文化价值和农业文化价值,以及充分调动人们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本文选用北京市海淀区的京西稻作系统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经济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运用聚类分析得出地方依恋理论中的三个维度与村民的具体情况之间的关系,根据不同的聚类群体,提出解决措施。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国外研究现状

研究初期,部分学者提出“地方依恋”理论中包含情感维度。情感在人与居住地的关系中起到了重要的关键性作用,这也是国内外学者们普遍赞同的观点。人与居住地之间的关系既包含比较负面的情感,如恶、悲伤、害怕等,同时也包含着积极的正面情绪,如爱、满意、依赖等,积极正面的情绪将会同时促进地方与个体的发展,相反,负面的情绪将会阻碍地方与个体的发展。

除情感维度外,行为维度也被列入地方依恋的维度之一。Hidalgo(2001)等人将“地方依恋”定义为“个体和特定的地方之间的积极的感情纽带,它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个体与其居住地之间的接近倾向”。部分学者还提出存在认知维度被包含在“地方依恋”这一概念之中。所谓认知维度主要是以感知、记忆等认知过程为基础。乔根森等人(2004)将“情感”“行为”“认知”这三种维度整合在了“地方依恋”的概念中,他们相信“地方依恋”实际上应当是个体对居住地的一种态度。笔者将地方依恋(place attachment)定义为:人与地方之间长期作用产生的一种情感联结关系,由人、地方和心理过程三部分组成,是行为地理学和环境心理学对于人与地方情感研究的一种常用方法。

1.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地方依恋”理论的研究稍晚,仍然处于借鉴国外成熟的理论以及自身成长阶段,目前,我国的地方依恋理论主要运用在旅游业中。

唐文跃(2011)提出古村落村民与所居住的古村落之间存在某种情感上的联系,地方依恋也是人与村落之间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万基财,张捷等人(2014)认为,地方依恋中的各个维度对环保行为展现出不同的倾向。熊帼,张敏等人(2013)基于南京仙林大学城的建设,对大学生的地方依恋状况进行了研究探索,将地方依恋理论附加于大学生群体之中。

总之,国内的地方依恋理论主要在于旅游地与游客或者是原住民之间的人地关系现象,而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这一块的运用仍在起初阶段,因此本文致力于将地方依恋理论运用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之中,填补国内有关方面的缺失。

2 实证分析

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笔者共走访京西稻周边三个村庄,分别是常乐村、东马坊村和西马坊村。被访者中,男性约占三分之二,女性仅占三分之一。其中,被调查者的年龄多分布在中老年阶段,村庄受人口老龄化趋势和城市化进程的影响比较大,村庄中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失较大。在对村民职业的调查中,笔者发现当地农民居多,占41.6%。京西稻目前已由政府回收,交由村集体进行统一管理和统一种植,村民们并没有自己的田地,而是受雇于村集体,进行耕种。因此,在调查职业项目时,所占比例第二的便是打工一栏,比例为18.7%。有约42.3%的村民们表示,自己的年收入集中在5到10万之间,根据走访可知,这类村民以经营农家乐为主,收入较高,而约22.5%的普通村民表示他们的收入来源主要是依靠种植京西稻,年纪较大的村民表示,他们的主要生活来源是依靠国家政府补贴以及子女的供养。在对邻里关系进行调查时,笔者发现近一半以上的村民们都拥有十分融洽的邻里关系(见表1)。

2.2 聚类分析

笔者采用SPSS软件将地方依恋的三个维度作为变量,将年龄作为个案标记依据,采用K—均值聚类的方法,拟分为三个聚类群体,通过ANOVA检验得出,三个聚类群体间存在比较显著的差异性,最终将聚类群体定为三种。Ⅰ类聚类群体年龄分布在30岁以下,Ⅱ类聚类群体年龄分布在31岁到50岁,Ⅲ类聚类群体年龄分布在51岁及以上。

Ⅰ类聚类群体较为年轻,受教育水平比较高,属于外出工作者或者是学生群体,他们对新知识新文化新科技的接受能力普遍高于另外两个聚类群体,对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显示出浓厚的兴趣和较高的积极性。

Ⅱ类聚类群体,多为31岁到50岁的中年、壮年群体,他们接受的教育多为初中、高中以及中专水平,拥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对于新知识、新科技的应用有较高的接受程度,且多居住在村庄内,流动性较小。

Ⅲ类聚类群体,多集中在51岁及以上的老年群体。他们长年从事京西稻的种植,对京西稻具有深厚的情感,情感维度最高。Ⅲ类群体目前年事已高,很难继续从事京西稻的种植。

3 对策与建议

3.1 调动青年群体积极性,增强其遗产地保护责任感

政府或集体可以定期开展遗产地文化宣传活动,如稻田观光或者试吃活动,同时,组织招募青年群体作为志愿者进行引导、讲解活动,在多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中,传播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知识,与此同时自身也吸收相关知识,提高自觉保护遗产地的责任感。

3.2 鼓励中年群体投身遗产地保护,多角度提高其建设积极性

政府或集体应当让村民们尝试了解稻作的文化、渊源的种植历史、民俗风情,使他们了解这些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和历史演化过程。村集体中可以先培养一部分村干部,使他们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有比较深刻的认知,再交由他们采用与村民日常聊天沟通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村民。

3.3 解决老年群体后顾之忧,挖掘其宣传与保护遗产地潜力

老年群体目前的生活来源主要是过去种田留下的积蓄和国家每个月约400元的补助,是京西稻中生活水平最为低下的一类人群。要妥善地解决好农村养老问题,需要把在当地村庄的养老体系中引入企业的参与。同时,应时刻关注老年群体的身体健康状态,定期上门检查或者村卫生部定期组织体检活动。老年群体的身心健康得到保障,则更加有精力投身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当中去。

[參考文献]

[1] 崔峰,李明,王思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以江苏兴化垛田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12).

[2] 赵立军,徐旺生,孙业红,闵庆文,何露.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06).

[3] 范莉娜,周玲强,李秋成,叶顺.三维视域下的国外地方依恋研究述评[J].人文地理,2014(04).

[4] 万基财,张捷,卢韶婧,李莉.九寨沟地方特质与旅游者地方依恋和环保行为倾向的关系[J].地理科学进展,2014(03).

猜你喜欢

京西遗产地维度
基于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的古典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课型探讨
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与旅游需求关系
申遗重要俦;じ重要
多媒体情境下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三个维度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科学发展 遗产强国
北京最后一片稻田
杜振东:京西稻守护人
京西稻:皇城根的一把米
“真爱粉”的自我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