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工程下农村特色产业扶贫面临的问题与策略
2018-05-14常天卓丁静怡张舒羽
常天卓 丁静怡 张舒羽
[摘 要]本文从脱贫攻坚工程下农村特色产业扶贫的意义入手,在分析了脱贫攻坚工程下农村特色产业扶贫面临的问题与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脱贫攻坚工程下农村特色产业扶贫的策略。最后列举了可以借鉴的脱贫攻坚工程下农村特色产业扶贫的实例。
[关键词]脱贫攻坚工程;农村特色产业扶贫;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D25 [文献标识码]A
农村特色产业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全国各地在通过农业特色产业扶贫过程中尽管有些已形成好的发展模式,但也依然面临着许多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1 脱贫攻坚工程下农村特色产业扶贫的意义
1.1 农村特色产业扶贫是贫困地区稳定脱贫的保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以及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都提出了农村特色产业扶贫的重要性,其不仅位于“十三五”脱贫攻坚八大重点工程的首位,也是脱贫攻坚的重要环节,这意味着农村特色产业脱贫涉及的范围广、覆盖面大,同时其针对的对象也直接关系着3000万贫困人口的能否脱贫问题。
1.2 农村特色产业扶贫是贫困地区获得长期就业增收的桥梁
农村特色产业扶贫的目的是解决和帮助3000万贫困人口能够摆脱贫困,而不论是发展教育脱贫、生态保护脱贫、易地搬迁脱贫,还是社会保障兜底,都需要特色产业为依托,才能解决和实现3000 万贫困人口长久就业增收。
1.3 农村特色产业扶贫是一项具有时代特殊性的综合性扶贫工程
正如习总书记所说的“我们党领导广大农民‘脱贫困、奔小康,就是要让广大农民过上好日子”。所以农村特色产业扶贫就是围绕着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如何增收、如何脱贫的这一问题,长远来看关系着全面建小康的问题,也关系着全中国亿万人民福祉的问题,更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
2 脱贫攻坚工程下农村特色产业扶贫面临的问题
2.1 主客观因素的复杂性导致特色产业发展难度大
一方面农村特色产业扶贫需要受诸如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优劣、经济水平、物质技术条件等各种客观因素影响,另一方面更多的是会受到贫困地区人民致富愿望、劳动积极性、劳动技能、思想观念(等、靠、要)等因素的制约,这些都会导致农村特色产业扶贫中产业如何选择、如何调动贫困农民生产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如何配置资源、如何组织生产等较为棘手的问题,这也大大增加了发展农村特色产业的难度。
2.2 贫困地区的差异性导致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千差万别
我国贫困地区分布面广、自然条件差异很大,特别是自然资源禀赋、贫困程度、致贫原因、扶贫需求、发展基础、传统因素、文化习惯等方面差异较大,使得特色产业展开的基础水平不同,特别是当发展新产业时,贫困群体的接受程度会迥然不同。
2.3 贫困地区生态环境要求特色产业扶贫的绿色性
我国的贫困地区多数处于江河湖的源头或是上游地区,有些贫困地区处于农牧的交错地带。整体生态地位非常重要,但生态系统极其脆弱,尤其是在我国680个特困连片县中一多半都是限制开发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所以农村特色产业扶贫必须要树立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发展特色产业时不能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否则会破坏贫困区当地的发展根基和生态安全。
2.4 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整体落后
2.4.1 产业基础薄弱,经营落后
贫困地区大多数贫困户思想观念保守,缺乏除旧纳新的精神,贫困区当地除了发展集中度较高的传统产业外,其他产业较为落后,经营方式大多是粗放式的,以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为主,特别是经营方式主要靠作坊式与家庭式来维系。且主导产业发展的主体单位是分散零碎的农户家庭,由此导致参与扶贫主导产业的农民之间都基本呈独立分散的局面,难以形成共同的抵抗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尤其是留守农户大多是体力和技术缺乏的非青壮年劳动力,即三缺对象(缺技术、缺劳力、缺资金),也是体弱、文化素质低、种粮保自足的贫困群体,金融扶贫较易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但技术素质与劳动能力短时间很难提升。
2.4.2 产业融资渠道窄,市场销售难
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扶贫,但相关配套服务体系却很落后,国家投入少,农户启动资金融资难、争取国家扶持资金难,再加上产业风险的存在使得贫困农户参与的积极性大大下降。特别是随着不断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模式的深入,除了拥有龙头企业产品的重点村市场流通快之外,大多数主导特色产业都面临着产品价格不高但销售不畅的局面。即使有些贫困区开始建立贫困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但经营服务效果差,无法充分发挥媒介生产与销售的纽带作用,经济效益水平低。对于农产品由于深加工不足,使得特色产业产品附加值较低,处于原料阶段环节。同时贫困区特色产业技术含量较低,过去大多数贫困户主要种植传统作物,在扶贫帮扶后参与主导产业中却缺少实用技术培训,贫困农户的技术素质缺乏,与特色产业要求存在明显差距,结果特色产业风险增加或者以失败告终。
2.4.3 贫困户认识不足导致特色产业优势不明显
发展特色产业往往风险较大、见效慢,使得很多农户害怕投入、害怕风险,尤其是贫困区的领导干部更愿意发展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致使全国各地的贫困区的特色产业扶贫成效与速度大大不同。有的贫困区依赖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使贫困户脱贫致富,例如种植特色水果(陕西周至猕猴桃、户县户太八号葡萄、洛川苹果、千阳苹果),而有的地方受到传统农业和保守观念的制约,始终未找到优势突出的特色产业。
3 脱贫攻坚工程下农村特色产业扶贫的策略
3.1 農村特色产业扶贫应因地制宜
脱贫攻坚工程下农村特色产业扶贫应具有市场性,即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适合什么产业就发展什么产业,应积极借鉴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先进经验,同时考虑农村旅游、农村休闲等新型业态。产业扶贫的规模大小要从经济学角度科学合理布局,考虑本地区的产业实际情况,进而才能发挥本地区的人文、生态、资源优势。
3.2 农村特色产业扶贫应加强服务体系建设
脱贫攻坚工程下农村特色产业扶贫应加大金融扶持力度,扶贫资金一定要到户,对财政资金、社会资金进行整合,进而培育特色优势产业,解决贫困户参与产业资金的困难。同时尽可能延长特色农产品的产业链,加大产品的附加值与技术含量,使参与产业的贫困户能够增收脱贫。在此基础上发挥产业功能,建立特色产业加工基地,解决贫困群众的就业增收问题。通过成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各种行业协会、农村产业流通组织,服务于农户,增强产品的可销性。
3.3 农村特色产业扶贫应加大对贫困户群众的技术培训与技术指导
通过在贫困县建立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当地的拳头产业,让贫困群众至少掌握1~2门核心实用技术,通过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增强农户参与产业的积极性与抗风险的能力,以确保贫困户能够长期脱贫、稳定增收,提升长期的自我发展能力。
3.4 农村特色产业扶贫应力图形成长效机制
为了形成扶贫的长效机制,贫困县在发展特色产业扶贫时应统筹农林牧副渔,还应兼顾产业间的融合、种养加(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结合,加快贫困户的增收时效。同时考虑加大对龙头企业、新型农民合作社开发贫困地区特色产业的支持力度。通过产业发展激发生产经营活力,确保贫困户获益。
3.5 农村特色产业扶贫应拓展创新扶贫模式
创新金融与保险机制,让更多社会资本支持特色产业扶贫,同时充分利用国家的专项扶贫资金、扶贫小额贷款、扶贫再贷款等金融政策。也可以通过现代股权创新方式来提高农户的资产收益率,即贫困户既可以获得特色产业发展的经营性收入或工资性收入,也可以通过股权分红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促进贫困户较快增加收入。
4 脱贫攻坚工程下农村特色产业扶贫的实例借鉴
[参考文献]
[1] 余欣荣.产业扶贫精准脱贫[J].中国领导科学,2016(08).
[2] 吴思强.陕西脱贫攻坚的调查与思考[J].农业发展与金融,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