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额婚嫁费用对农村青年的影响
2018-05-14应巧燕史小珍
应巧燕 史小珍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婚嫁彩礼也在不断上升,高额彩礼现象比比皆是。一方面高额彩礼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重男轻女的观念,使女性权力得以改善,并通过物质补偿女方家庭的方式,为女方父母养老提供一定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高额彩礼也导致男性家庭因婚致贫,父母养老问题突出,甚至有的适龄男青年因贫而无法娶妻,不利于农村的和谐发展。因此,正确对待传统习俗,理性看待婚嫁费用问题,拒绝互相攀比的恶习,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婚嫁习俗,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发展。
[关键词]婚嫁;彩礼;村民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1 T村青年婚嫁现状
T村经济水平良好,民风淳朴,村民勤劳勇敢。适龄男性大多能找到适合的伴侣,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各家各户间慢慢出现了互相攀比,以礼金来衡量男方家的财力,甚至以此来衡量女儿的价值,价值观念发生扭曲,形成恶劣的影响。由此,改变了女方家的择婿标准,女方家长不单单看男方的人品、长相,更看重男方家礼金的多少,具体来说就是,现在女的结婚时很多要求男方有房有车是标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男方的负担,形成不良的风气。女性在婚嫁方面大多都想要高攀或至少找一个与自己条件相当的男性。当今社会剩女比例不断上升,女性大多向往嫁给城市的男性,即使是嫁给农村男性,那么这部分男子中也有大部分是在城里买房的。否则这段姻缘会遭到女方父母的极力反对。通常一个T村男的娶一个本地女孩需要一套80m2以上的住房大概100多万元;一辆普通的车大概15万元,不在酒店办酒席,就是农村自己办酒席也得5万元左右;礼金一般是10万元左右;还有给媳妇的各种首饰也得3万元左右。总的来说一个T村男的如果要娶本地媳妇平均得花130多万元。而七八年前娶一个外地媳妇,只需支付她们娘家几千元就够了。农村经济条件不佳的男性,也有自知之明,不会过高的给自己定位,安然接受自己去娶个省外偏远地区的女的。T村里很多住在农村里没能力承担市区房价的男性大多都娶了外地媳妇,这主要出现在“80后”“90后”青年身上。“70后”“60后”之前的婚嫁都还是本地人之间恋爱结婚,很少出现娶外地媳妇的现象。曾经有人总结出,现在很多城市男娶农村女,农村男娶偏远地区的农村女,偏远地区的农村男就变成娶越南新娘了。对于婆婆、儿子来说他们自己也希望娶本地媳妇,但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只能退而求其次娶外地媳妇,这带来的结果有利也有弊。一方面是大大减少了婚嫁的成本,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婚姻的不稳定性,由于地区差异极大,在价值观和风俗上的差异,导致婆媳关系不佳,也存在一些媳妇离开的事情。
2 T村村民主要收入来源
2.1 通过种植业获得收入
T村有耕地面积45.33hm2,土地資源丰富。年青一代积极开拓,引入现代化技术,开展现代化种植业。从农作物选种、育种出发,加大人工干预,筛选出优秀的种苗,利用大棚恒温种植技术,提升了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并且全年都有各类农产品销售,反季节供应不但提升了农产品的销售价格,还提高了市场竞争力。科学的管理及营销手段拓宽了销售途径,减少了过往销售靠喊的模式,将经销商引入原产地,减少了中间环节,使农作物从土地到百姓餐桌的时间大大缩短,不但保证了农作物的品质,还减少了中间损耗,使T村村民的经济收入不断提高,改善了生活条件,为下一代的婚嫁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2 通过从事“五匠”工作获得收入
T村是一个素有“五匠之乡”的乡村,除了现在的“90后”,大多数的“80后”、“70后”、“60后”都从事着“五匠”工作,五匠包含了船匠、木匠、泥浆、竹匠、石匠,从事这些手艺不需要去学校学习,可在农村找一个技术娴熟的前辈,由父母牵线,来完成拜师,此后学徒就跟着师傅一起干,大约跟个一两年,学徒就可以独当一面了。事实上,“五匠”这个工作比较辛苦,在工资方面,普通的匠工现在是250~300元一天,有的有资历了在工地里带班做领头工大概一个月有1万多元的收入。还有一种是包工头,他们的收入通常都是不菲的,一项工程完成下来,收入是十分可观的。
2.3 通过养殖家禽获得收入
T村有大片的山地资源,承包费一年是700元/667m2,价格比较便宜,有些本来有正当工作的人辞职办起了家庭农庄,比较有名的是伟叶家庭农庄,主要是养殖白鸽、乌鸡之类的,还提供代煲汤等服务。有的农户就专门养土鸡,放养在林间。家禽的收入也是多方面的,有来自禽肉的收入,也有禽蛋的收入。超市里普通鸡蛋卖2.75/kg,而T村那些农户的土鸡蛋都卖价7.5~10元/kg。通过对生态农庄的宣传,不但提高了T村在周围乡村的知名度,也使更多的城里人来了解它,使其不再是一个封闭的传统农村。
3 农村婚嫁费用攀升的深层次原因
3.1 传统文化中的面子问题
中国人讲究的是人情和面子,无论是哪个阶层的农民都逃不开这个问题,他们也都趋之若鹜的举办高消费层次的酒席。经济条件一般或低下的农民也会举办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酒席去向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家庭看齐。农村人的酒席大多不是考虑自己的实际收入而举办,而是成为一种炫耀性行为的表现,同时也体现在农村的最底层的贫困家庭中,无力“摆场”但又非要倾其所有甚至借贷表现出的“死要面子”的行为之中,他们这种炫耀性的争取面子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他们需要摆排场从而维持或扩大自己的朋友交际圈,从而能够稳固自己的人脉圈以便日后的有事联络。另一方面,他们想更好的被他人认可接纳甚至称赞,而不是被群体成员鄙视、排斥甚至非议。从这些面子的行为看来,炫耀性乃是其外在的特征,其本质仍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选择这种方式与他人交往,并在这个过程中显示自己的权势、财富、地位,从而获得社会所属群体的承认和个人心里上的满足感,以确保继续交往中的社会地位。
3.2 社区认同的需要
在当今中国农村这个乡土气息较浓的社区,大家都是相互熟悉的,人们在选择自己的行为时首先会考虑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并把它作为自己行为选择的标准。所以他们都会采取一种“随大流”的态度,在一些类似婚嫁的大事上,农民们都会考虑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并不是特别注重自己的实际意愿。因为他们不愿意标新立异,有着一种求同心理,他们想让自己的表现得到群体成员的认可,以达到消费观、价值观的一致和统一。儿女结婚如果不热闹一点,他们会觉得在乡里乡亲面前怕是抬不起头来,恐怕会遭到内心传统道德的压力和外在舆论的压力,对于那些條件稍微差点的家庭来说真是笔不小的负担,他们为求得良好评价,也会不惜举债。
3.3 农民消费行为的非理性化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经济收入也增加了许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因此农民的消费方式也得到了极大地改变,正在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转变,在这急速转变的时期,传统与现代的观念相冲撞,使得农民的消费行为呈现非理性化的趋势。韦伯从理想类型出发,将社会行动划分为目的理性行动、价值理性行动、情感理性行动、传统性行动四种类型。其中,情感理性行动受到行动者情感甚至冲动的支配,传统性行动是行动者的目的和手段在缺乏有意识的思考时盲从于习惯做出的行动,这两种行动都受到主观的非理性的影响。在中国的农村,农民在消费时极易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所以消费的非理性化现象严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盲目从众追逐时代潮流,二是相互攀比。对于一些经济条件优越的农村家庭,想通过“示异”,借助婚嫁消费来显示自己与其他社会阶层的不同、差距和距离。这样的排场又带动了相互攀比之风,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4 高额彩礼对村民的影响
4.1 高额彩礼在农村婚嫁中的积极影响
4.1.1 改变重男轻女现象,平衡人口性别比例。我国农村一直以来都存在重男轻女思想,再加上医学技术的发达,中国目前人口性别比例失调,这更加使得嫁男女青年的性别比例失调,婚嫁过程中博弈双方权力天平开始向女方倾斜。高额彩礼则成为体现女性价值的一种表现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家庭重男轻女思想,从而平衡农村人口性别比。
4.1.2 提升农村女性地位。在我国传统的农村,妇女地位较低,但随着农村婚嫁市场男性过剩,女性在婚姻市场上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农村男性青年择偶面临严峻危机的情况。通过高额彩礼,可以抬高女性在婚姻嫁娶中的话语权,让男性从经济上服从女性,推动农村社会变迁。而嫁女的家庭不再处于劣势地位,反而可以对男方进行挑选,找到心仪的对象。男尊女卑的观念可以得到进一步淡化,让人们产生生男生女都一样的想法。
4.2 高额彩礼在农村婚嫁中的消极影响
4.2.1 男性家庭因婚致贫,不利于和谐家庭的建立。农民在很大程度上有一种攀比心理、社会趋同心理,随着当今社会彩礼费用的节节攀升,在婚嫁上由于面子的影响大多都是倾尽家里所有的财产去举办婚礼,有的甚至为了结婚到处借钱,婚后负债累累。家庭负债太多将导致一些家庭矛盾的产生,这不利于农村家庭的和谐。农民相对于其他高收入群体来说,其获取收入的难度更大。而某些家庭条件一般的家庭为了下一代取媳妇,举全家之力,大搞排场,但往往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使婚后的生活水平下降。有些甚至在婚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背负债务,不利于夫妻双方以后的生活,降低了生活水平。
4.2.2 加剧男性青年父母贫困化,农村养老问题突出。随着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改善,高额彩礼成为许多家庭的重负。现在农村结婚除了高额彩礼外,还要在乡下建瓦房甚至到城市购买商品房,并配有完整的家用电器,再加之给女方购买金项链、金手镯、金耳环、衣物等,需要较高的花费,这使得男方父母在儿子完婚后变得一贫如洗,甚至背上沉重的债务。从而使农村男方父母养老失去经济支撑,养老问题突出。
5 结束语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婚嫁彩礼的费用已然超过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村民们应该正确看待婚嫁,不要把他当做是给自己争面子的形式。女方家庭也应理解男方家庭,不要为了攀比盲目彩礼。只有双方积极沟通,共同解决难题,才有利于家庭的和谐。
[参考文献]
[1] 谢瑞凤.农村婚姻支付变迁研究——以房家庄为例[J].社会学,2008(3):10-12.
[2] 崔煜翔.西北民族地区婚姻支付对姻亲关系的影响——以临夏州康乐县M村的个案研究为例[J].现代妇女:理论版,2011(10):22-23.
[3] 李秀荣.科学消费与农村市场开拓:农民的不良消费习惯对农村市场发展的影响及其克服[J].消费经济,2002(5):6-7.
[4] 杨成波.韦伯社会行动的理想类型及当代启示[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4-15.
[5] 王宁.个体理性还是整体理性——宏观行动者职业角色中的理性张力与角色异化[J].社会科学,2015(5):72-81.
[6] 陈星宇.农村“空心村”青年婚嫁问题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4(6):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