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2018-05-14郜晔昕
郜晔昕
[摘要]作为我国村镇银行首批六个试点省份之一,吉林省村镇银行在各项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快速发展壮大,为省内农民收入的平稳增长、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以及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持。然而,吉林省村镇银行在迅速扩张规模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内外部因素的制约,存在着许多亟需解决的难题,在回顾村镇银行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吉林省村镇银行进一步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和分析,结合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先天优势,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金融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近年来,中国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城乡经济水平呈现明显差异,导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而农村生产经营方式也由分散经营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资源集约的规模化生产方式转变,为满足随之产生的强烈融资需求,中国人民银行与银监会出台系列政策,推进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为农业产业转型、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与保障。但从吉林省实际发展情况来看,村镇银行还不能完全满足当前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对金融业务的多元化需求,主要表现在资金吸纳能力不足、产品创新性不足、风险防控水平不足,本文立足于农村金融与村镇银行的经典理论基础,梳理了吉林省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历程,详细阐述了村镇银行面临的问题并分析成因,针对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2 农村金融与村镇银行的相关研究基础
Mckinnon(1973)在论著《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中提出了“金融抑制”理论的假设,认为“金融抑制”是导致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农村地区缺乏资金支持进而导致经济发展乏力的主要原因,他提出应尽量保持市场的独立性,减少政府干预,才能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最终实现提高经济效率的目标。左柏新(2012)对我国农村金融供求关系现状展开分析,认为我国当前农村金融领域呈现供给不足特征,已不足以支撑我国农村经济发展。Benston(1976)阐述了由于买卖双方之间信息不对称导致经济活动效率降低的观点,提出 “金融中介”可以促进交易双方之间的信息互通。Levine(1993)以80余个国家近30年的经济活动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即“金融中介”可以极大地缓解“金融抑制”困境,“金融中介”可以通过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回报率来促进交易双方的金融活跃度,最终形成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DeYoung(2002)的研究表明,相比于大型银行机构,定位为社区金融服务的社区银行对经营区域内的资金动向、客户生产状况以及市场的细微变化更敏感,可以据此设计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金融服务产品,其对金融市场的价值并不逊于大型银行机构。周再清(2010)的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机构存在同质化现象,没有体现出营业区域内金融需求的差异性和多样性,需要大力发展小、微型金融机构来适应农村生产生活发展需要。
3 村镇银行的内涵及特征
3.1 村镇银行的定义
2007年1月22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印发了《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银监发[2007]5号)(以下简称《规定》),其中对村镇银行提出了明确定义:“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同时,又要求村镇银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和“不得发放异地贷款”。
3.2 村镇银行的设立条件
按照《规定》要求,设立村镇银行需要具备若干条件:一是要具有合规的公司章程。二是发起或出资主体中至少要具有一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三是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注册资本不应少于100万元。四是具备符合相应任职条件和专业经验的各类工作人员。五是符合中国银监会的其他管理要求。
3.3 村镇银行的典型特征
村镇银行应具备以下四方面主要特征。在产权结构方面,村镇银行属于股份制银行,应具备清晰而且豐富多元的产业结构;在管理架构方面,村镇银行是一级法人机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开展工作;在管理模式方面,村镇银行普遍将经营中心设置在县(市)级行政区,以此向下级乡(镇)区域辐射;市场定位方面,村镇银行应为所覆盖区域提供涉及“三农”业务的金融运作及服务,不能提供异地服务。
4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4.1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历程
凭借“普惠金融”理论在金融领域始于上世纪70年代的一波普及热潮,微型金融机构开始兴起并迅速发展,美国的社区银行和孟加拉国的乡村银行分别为发达国家和贫困国家的代表,在各自的市场中取得了瞩目的成绩。相比之下,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起步较晚,历年新建村镇银行数量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自2007年3月1日我国第一家村镇银行在四川正式挂牌成立开始,至今十余年,我国村镇总体数量增加迅速,在2007年至2009年的试点建设阶段,共有包括吉林在内的六个省份获批新建村镇银行。2009年后,银监会批复准许在我国其他省份建设村镇银行,村镇银行正式进入规模壮大阶段,平均每年新增超过150家,截止2016年底,中国已建成运营村镇银行1369家,人民币贷款余额2219.82亿元。
发起主体方面,截止2016年底,农村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五大国有银行以及政策性银行均参与发起了村镇银行(见图2)。其中,农村商业银行及城市商业银行共发起成立1176家,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浦发、华夏、民生、恒丰、光大和中信)共发起成立65家,五大国有银行共发起成立103家,政策银行及外资银行也参与扶持农村金融发展,分别发起成立13家和30家村镇银行。
4.2 吉林省村镇银行现状
吉林省属于全国首批六个村镇银行试点省份,于2007年建立了省内第一家村镇银行,截止2016年底,全省已正式运营村镇银行52家,员工合计超过1700人,贷款余额152.6亿元,经营存款余额240.1亿元。按地(市)级行政辖区划分,长春运营13家,吉林运营8家,延边运营6家,松原、通化和白城各运营5家,四平运营4家,白山、辽源各3家(见图3)。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和监管机构的正确引领下,吉林省村镇银行迅速发展壮大,在省内主要市县及下级行政区域均完成了网点布局,为吉林省优化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实现城乡二元经济均衡发展和经济新常态下和谐新农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5 吉林省村镇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
吉林省部分村镇银行在自身日常经营与可持续发展方面仍面临诸多问题及困境,表现出服务资源不均衡、服务水平不高、风险抵抗能力较弱的态势,具体阐述如下。
5.1 村镇银行服务基础较差,金融支撑能力不足
我国农村地区由于自然环境、发展基础等条件相对较差,而且国家在相关领域的扶持政策尚不完善,很大程度削弱了村镇银行在推动农村金融发展中的支撑作用。网点布局方面,吉林省村镇银行的设立区域多以经济发展较好的市县为主,比如在长春地区设立有13家,但是长春地区的平均经济水平应该是全省最高的,可见村镇银行在地域上分布不均,缺少最迫切需要的金融资源,服务“三农”难有成效;社会信誉度方面,吉林省村镇居民所处市县及下级行政区域尤其是农村地区信息流通程度较低,保守的金融观念根深蒂固,百姓只信任多年来宣传广泛、网点众多的国有银行,而村镇银行在营业网点数量及密度上均落后于国有银行,造成势单力薄的印象,百姓甚至会对其合法性及信用情况产生怀疑,导致村镇银行的吸储渠道受限,根据省内部分农村地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70%的百姓对村镇银行的信誉度持怀疑态度,其中有近60%的受访对象认为国有银行网点才是值得信赖的存款管理单位;资金配置方面,鉴于农村金融市场活力较低,预期收益不高,村镇银行资金外流问题突出,以2010年开业的榆树融兴村镇银行为例,该行2016年底各项存款余额为73772万元,存放同业余额达到53283万元,占存款余额的72.2%,存放同业余额中99.5%存放于吉林省外,导致了严重的资金配置失衡。
5.2 村镇银行服务水平低下,市场拓展能力有限
业务构成方面,目前吉林省的村镇银行主营业务呈现单一化特征,主要包括存取款、小额贷款、票据贴现等常规内容,与一般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高度重合,而商业银行里倍受好评的理财、保险、基金等体现综合经营能力的金融服务却很难在村镇银行中出现,与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相比,村镇银行提供的信贷服务往往只局限于适合农业生产的季节、只针对于农业生产的必要生产资料、只进行片面的信息收集及粗放的分析决策,难以适应农村涵盖生产和生活的金融需求新形势;从业人才方面,因为村镇银行经营效益一般,很难吸引高层次人才,导致员工素质参差不齐、文化程度偏低,如吉林省延边州敦化江南村镇银行本科以上学历占本行人员总数不足30%,吉林省白城市大安惠民村镇银行本科以上学历占本行人员总数的比例不足10%,实际工作中由于人力不足,村镇银行员工经常要身兼数职,出现了专业知识不精、操作技能不熟、服务意识不强的问题,更加剧了百姓对村镇银行的质疑。服务手段方面,多数村镇银行尚不具备独立发行银行卡及接入中国银联系统的资格,只能发行存折作为单一支付结算凭证;信息渠道方面,由于村镇银行网点分散,信息传播迟缓,且交通不便,实地调研困难,导致村镇银行很难了解农户和农业企业的金融困难,也无法通过掌握他们的征信情况、企业的经营情况来分析它们的贷款需求,进而影响了信贷配给的合理性,间接提高了信贷服务的门槛,同时,信息渠道的不畅通也反过来导致村镇银行不得不对贷款筛选持过分审慎的态度,进一步降低了农村金融服务对农户和农业企业的吸引力,导致市场开拓效果有限。
5.3 村镇银行风险防控水平较低,持续生存能力受限
银行存贷比是衡量经营风险水平的重要参数,经统计,吉林省有超过20%的村镇银行存贷比在75%以上,处于高风险状态。有多种因素可能导致上述问题,如作为村镇银行的主要服务对象,农村小微企业由于经营品种单一、资金储备单薄、政策风险大等原因,经营效益普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为银行回收贷款带来风险,由于缺乏合适的征信数据支撑,村镇银行员工只能通过走访搜集必要信息来开展贷前审核和贷后跟踪工作,受制于村镇银行信贷人员的数量相对较少,而且机构网点分散、服务对象之间的路程一般较远,大大影响信贷人员的核查效率和工作质量,导致贷前审查容易出现漏洞,贷后追踪信息不及时,增加了贷款回收的风险;在走访调研中还发现,吉林省村镇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评估指标过于简单化,缺少拆借资金比率、超额备付金率、流动性比例等维度的监控,而农业具有明显季节性特征,借贷需求在同一时期内高度并发,会使其面临相当严峻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挑战。
6 對策与建议
村镇银行要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在适应农村经济环境的过程中寻求新的发展思路和创新模式。乘着国家大力推进“互联网+”战略的东风,村镇银行必须紧抓机遇,积极与互联网技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以解决服务基础差、市场开拓能力不足、风险防控水平低下的问题,进一步满足构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需求和服务群体的市场需求。
6.1 多措并举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截至2016年末,我国农村地区网上银行开通数累计4.29亿户,较上年净增0.73亿户,增幅20.5%。发生手机支付业务笔数50.86亿笔,金额23.40万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61.51%、71.05%。上述数据说明广大农户已经产生了接入互联网金融平台的主观意识,并逐渐适应现金业务的线上办理形式。村镇银行要充分适应这一趋势,首先,互联网金融作为一个重要交互手段,可以破除传统农村金融服务在时间和地域上的局限,为各类用户提供均等的获取金融服务信息的机会,比如可借助微信等社交平台渠道,第一时间将服务信息推送给广大用户,改善目前服务网点布局失衡、资金分布比例不合理、信息渠道基础条件较差的现状,显著降低运营成本。其次,借助政府或行业管理部门等具备公信力的组织的宣传口径,以微信、微博等互联网新兴媒体作为宣传途径,重点介绍辖区村镇银行发展历程、经营理念、业务特色和对当地经济所作出的贡献等“接地气”的内容,以“多元化”、“个性化”、“亲民化”的宣传模式潜移默化宣传农村金融知识,营造公平和谐的农村金融交易环境,树立村镇银行良好的社会形象,扩大知名度,为村镇银行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最后,村镇银行应充分开展与互联网企业技术与经营理念的融合,打造农村金融服务生态体系,将各类主体纳入进来,构建借、贷双方见面,资源优化配置的农村互联网金融平台,村镇银行以中介角色支撑平台运营,为借、贷主体提供涉农贷款撮合等金融服务,满足农村小微融资需求,使得农村金融市场“有利可图”,将对改善农村金融市场服务能力不足的现状起到非常正面的作用。
6.2 因地制宜开展服务创新
经历过一段快速发展时期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中已涌现出大量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农村信贷市场已经逐渐由规模竞争转变为需求竞争,村镇银行必须深入研究经营区域内农业生产经营特征及客户多层次的资金需求。如山东省推行的粮食补贴质押贷款,是通过将财政直补资金账户托管、以未来财政直补款项作为还款保证而发放的贷款,以小麦种植户为例,33.33hm2的土地可通过村镇银行贷出50余万,且不耽误每年的补贴领取和支出,满足了农户规模化种植的大额成本支出需求。如甘肃省推行的农机设备按揭贷款,促成了由农村金融机构、农机销售公司、保险公司三方合作的“银企保”模式,即由企业提供风险保证金,并引入商业保险公司构筑农户农机具按揭贷款融资平台,农户支付30%的首付,就能购买价值几十万元的农机具,从而有效解决了农机具“买难卖难”的问题。以上创新型信贷产品,均是在传统信贷产品的框架体系内,填充上地区农业生产需求,破除了早先抵(质)押物类的局限,并且在风险和收益间找到了平衡,既支撑了当地农业生产发展,又为村镇银行开发了新的收益来源。
6.3 加强信贷风险分析与监测
基于互联网的信息统计及数据分析技术可以为信贷风险管理提供解决思路。例如以支付宝、苏宁、京东为代表的电商平台,在积累了足够丰富的客户数据后,依托数据挖掘、云计算对数据样本进行分析辨识,可以实现信用评级和风险评估,为新推出的网络信贷业务提供关键的授信决策功能,不仅降低了单笔授信的成本开销,也为风险控制提供了新手段。在与互联网平台对接的同时,村镇银行还应密切关注中国人民银行在农村地区的征信系统建设进度,拓展客户信息收集渠道,形成多维度的信贷风险控制管理体系,只有充分利用上述手段,才能有效驾驭涉农贷款、“小微”企业贷款自身所特有的高风险特性,从而实现自身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左柏新.我国农村金融供给制度失效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2.
[2] Scholes M, Benston G J, Smith C W. A transactions cost approach to the theory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76, 31(2): 215-231.
[3] King R G, Levine R. Finance and growth: Schumpeter might be right[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3, 108(3): 717-737.
[4] 周再清, 彭建刚.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 “支农” 的协调性研究[J]. 现代经济探讨,2010(4):79-82.
[5] 高晓燕,孙晓靓.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1,39(6):96-100.
[6] 韩星.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2008(12):10-14.
[7] 程昆,吴倩,储昭东.略论我国村镇银行市场定位及发展[J].经济问题,2009(3):98.
[8] 陈曦.農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分析——以合肥科技农村商业银行为例[J].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3):38-44.
[9] 胡茵.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32-34.
[10] 祝国平,程呈,刘军君. 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作用[J].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3):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