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中动构式的理论研究

2018-05-14季媛媛李瑛王雪侠许配娟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季媛媛 李瑛 王雪侠 许配娟

摘要:由于英语中动构式主动形式表被动意义的特点,在过去的大约120年间英语中动构式一直成为语言学研究的热门话题。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英语中动构式进行描写和解释,涉及的理论有传统描写语法、转换生成语法、认知语法和构式语法。将根据这四个理论对英语中动构式的特点及形成原因进行探究,同时详细地阐述这四个理论在研究英语中动构式过程中存在的优缺点,并根据研究现状提出了未来研究英语中动构式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英语中动构式;传统描写语法;转换生成语法;认知语法;构式语法

中图分类号:H31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5383(2018)03-0092-07

Abstract: The English Middle Construction has aroused a heated debate in linguistics during the past 120 or so due to its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namely, it active in the syntactic form but passive in the semantic meaning. A majority of scholars describe and explain English Middle Constructions by means of different theories including the traditional descriptive grammar, 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 cognitive grammar and construction gramma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Middle Constructions and the motivati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English Middle Constructions in accordance withthe four theories mentioned above. Furthermor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four theories in studying English Middle Constructions were elaborated in detail. Finally,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English Middle Constructions was illustrated based on the research status.

Keywords:

English Middle Constructions; traditional descriptive grammar; 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 cognitive grammar; construction grammar.

1 英語中动构式研究现状综述

在过去的大约120年里,英语中动构式由于其独特的语言现象受到了学者们的密切关注。通常,基于语言形态,我们很容易辨别出英语主动构式(如本文例1)和英语被动构式(如本文例2),但对于英语中动构式却很迷惑,因为英语中动构式的动词采用了主动的形式却表示被动的含义。关于英语中动构式的精确定义至今少有人提出,但是学术界给出了许多界定英语中动构式的标准。根据Ackema等[1]、Zwart[2]、Lekako[3]、何文忠[4]和杨晓军[5]对英语中动构式的定义,我们可以归纳出英语中动构式有如下特点:

1)句法特点:英语中动构式由“主语+谓语+状语”组成;主语由被动参与者充当,主动参与者在句法上没有投射,而是隐藏在语义框架中;动词采取主动语态,一般为一般现在时;状语一般由副词充当,如果英语中动构式没有状语则必须要有情态助词、否定助词、强调助动词“do”、表强调的大写或者重读音节。

2)语义特点:英语中动构式的主语由于其本身固有的特点对事件的发生承担责任;英语中动构式表示主语是否或怎样经历动词所描述的过程;英语中动构式不描述真实的事件,而是表示一种状态。

根据以上对英语中动构式的定义,我们可以判定例3是一个标准的英语中动构式。

例1:The butler murdered the detective. [主动构式][6]

例2: The detective was murdered by the butler. [被动构式][6]

例3: This book sells well. [中动构式][7]

英语中动构式的研究可以追溯到Sweet[8]9,他把这种动词初步定义为“被动动词”,因为它们的语法主语在逻辑上是动词的直接宾语。如例3所示,语法主语“This book”是动词“sells”逻辑上的直接宾语。自Sweet之后,国内外许多学者纷纷投入到英语中动构式的研究中。对英语中动构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Fagan[9]、Keyser等[10]、何文忠[4]研究了英语中动构式的形成;Dixon[11]、Fellbaum[7]、 Roberts[12]、Vendler[13]和杨佑文[14]探究了英语中动构式的分类;Iwata[15]、戴曼纯[16]、徐杰[17]、徐盛桓[18]和何文忠[19]阐述了英语中动构式的语义和句法特征;何文忠等[20]、Hundt[21]、梅冰[22]、孙翠兰[23]、杨晓军[24]开展了基于语料库的英语中动构式方面的实证研究;豆涛等[25]、房战峰[26]、付岩[27]、李晔[28]进行了英语中动构式和汉语中动构式的比较分析;Dixon[11]、Fellbaum[7]、Jackendoff[29]、Iwata[15]和许艾明[30]阐释了英语中动构式副词的使用和选择限制。英语中动构式的研究涉及的理论主要有传统描写语法,转换生成语法,认知语法和构式语法,在第二部分笔者将对这些理论进行详细地阐述。这些研究几乎涉及到英语中动构式的各个方面,让我们对英语中动构式有了更多的了解。尽管对英语中动构式的研究涉及的内容丰富、涵盖范围广阔,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这些方面学术界尚未达成一致的意见,如英语中动构式的定义、英语中动构式的形成原因和英语中动构式的本质特征。本文将探究传统描写语法,转换生成语法,认知语法和构式语法在研究英语中动构式中的优缺点,以便学者们进一步了解英语中动的特点及形成原因并确定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2 英语中动构式的理论研究

纵观近120年来对英语中动结构的研究,可以发现学者们主要从传统描写语法,转换生成语法,认知语法和构式语法这4个理论来研究英语中动构式,下面根据这4个理论对英语中动构式的特点及形成原因行探究。

2.1 传统描写语法

大约20世纪60年代以前,学者们主要利用传统语法来描写英语中动构式的句法特点,领先的代表有Sweet[8]、Jespersen[31,32]、Curme[33]、Erades[34]、Palmer[35]、Quirk[6,36]、Alexander[37]、等等。

Sweet[8]是第一个指出英语中除了主动句和被动句之外,还存在另外一种类型的结构,即动词在句法形式上是主动的,但在语义上却是被动的,并且从逻辑上来说,语法主语是动词的直接宾语,逻辑主语因泛指性和任意性而消失。Jespersen[31-32]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例子来解释英语中动构式,他称英语中动构式的动词是“一些动词的主动表被动的应用”(active-passive use of some verbs)。同时,他修改了Sweet对英语中动构式的解释,进一步阐述了英语中动构式的主语的句法特征。他认为“The book translates easily”应该理解为“The book itself makes it translate easily”。Curme[33]提出英语中动构式用动词的不及物形式表被动是一种自然的或几乎无意识的行为过程。Erades[34]认为英语中动构式被用来表达主语的内在属性是促进还是阻碍由谓语所表达的想法的实现。Palmer[35]把英语中动构式定义为“准被动句”(pseudo passive)。他认为英语中动构式采取主动的形式,但表被动的意思,并且该构式通常伴随着一个副词来表示句法主语是以何种方式进行的。Alexander[37]254认为许多主动动词有时具有被动意义。因此,他将英语中动构式的形成归因为具有被动意义的主动动词。例如,他认为“The book sells well”这句话的意思等同于“The book can be sold well”。

总之,利用传统描写语法研究英语中动构式的学者们都已经注意到了英语中动构式特殊的语法特征,因此他们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彩和有价值的有关英语中动构式句法特征的描述。但是利用传统描写语法研究英语中动构式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缺点。首先,英语中动构式不能被准确地定义,这导致了人们容易把英语中动构式和一些相关的构式相混淆。其次,施事主语被认为是不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不需要在句法上呈现,这是一种不正确的理解。最后,利用传统描写语法对英语中动构式进行的研究仅仅属于描写层面不属于解释层面,因为他们没有意思到英语中动构式特殊的意义特征,同时,他们也没有触及到英语中动构式背后的认知动因和形成机制。

2.2 转换生成语法

1957年乔姆斯基《句法结构》的出版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的诞生。转换生成语法是对传统的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的挑战,被称为“乔姆斯基革命”,由此开始并一直持续到今天。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被后续学者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主要代表人物有 Keyser等[10]、Fagan[9,38]、Carrier等[39]、Zribi-Hertz[40]、Ackema等[1,41]。随着转换生成语法的诞生,大约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学者们纷纷开始用转换生成语法来研究英语中动构式。转化生成语法主要包括格理论、题元准则、投射原则、空范畴、论元结构和约束理论等。这些理论主要集中在两种方法上,即句法分析方法和词汇分析法。

2.2.1 句法分析法

句法分析法认为英语中动构式的形成类似于动词被动的形成过程,逻辑宾语被移动到主语位置,逻辑主语被降级。句法分析方法的主要代表人物为Keyser等[10],Carrier等[39],Hoekstra等[42],Stroik[43-45]和Dikken[46]。他们都认为,英语中动构式的形成应该归因于句法移动。根据句法分析方法,例4a和例5a可以被看作从对应的英语主动构式例4b和例5b转移而来。

例4: a. Bureaucrats bribe easily. [英语中动构式] [10]

b.(Somebody) bribe bureaucrats easily.[英语主动构式]

例5:a. The meat cuts easily. [英语中动构式][10]

b.(Somebody) cuts meat easily.[英语主动构式]

这种解释看起来很合理,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原来的句子和转移过后的句子是不完全相同的。例4中b句指一种行为,即某人做贿赂官僚的行为,并且做起来很容易。例5中b句也涉及一种行为,指的是某人做切肉的行为,而且做起来很容易。与以上例4、5中的b句相反,例4、5中的a句分别描述了一种状态,即语法主语的属性和特征。例4中的a句表示的是官僚主义者有容易贿赂的特点,例5中的a句表达的是肉有容易切的特点。其次,句法分析法认为英语中动构式的主语在移位之前是原型施事,在移位之后是原型受事。从句法分析法的角度来看例4,其中a句中的“Bureaucrats”是典型的主语,b句中的“bureaucrats”是典型的受事。事实上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英语中动构式的主语在移位之前具备一部分原型施事的特点,在移位之后具备一部分原型受事的特点。而且,句法分析法并没有对英语中动构式、英语主动构式和英语被动构式中的动词作出详细地区分。从句法分析观来看,动词投射它的内部论元到英语主动构式、英语被动构式和英语中动构式没有太大区别,只是接受外部论元的组成部分不一样。在英语主动构式中,外部论元属于深层结构的主语;在英語被动构式中,外部论元由一个空的代名词论元担当,但它不能作句法主语,因此,逻辑宾语代替逻辑主语被移动到句法主语的位置;英语中动构式的动词投射情况与英语被动构式的动词情况相同。作者认为,没有区分动词在三类构式中的不同是造成句法分析法存在一系列缺点的根本原因。

此外,还有必要对句法分析法进行严格的限制,否则,可能会产生不可接受的句子,如例6~9所示:

例6:*Bureaucrats bribed easily yesterday.①

例7:*Bureaucrats will bribe easily tomorrow.

例8:*The meat cut easily just now.

例9:*The meat will cut easily in the future.

2.2.2 词汇分析法

与句法分析法相反,词汇分析法认为英语中动构式的形成是词汇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涉及动词的内部论元的移动。词汇分析法的主要代表人物有Fagan[9,38],Zribi-Hertz[40],Ackema等[1,41]。也就是说,动词的内部论元直接从词汇概念结构投射到主语的位置。同时,外部论元被压制并排除在中动词的词项之外,因此逻辑主语没有在句法上显现如例10所示。

例10: [IP The car i [VP ti[V drives rapidly]]][47]

总之,上述两种分析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涉及动词的内部论元的移动和英语中动构式的外部论元的地位。转换生成语法主要处理关于英语中动构式是怎样形成的问题,是通过句法分析法还是词汇分析法。同时,转换生成语法将语义分析融入到英语中动构式的分析中,并得出语法主语可以由各种语义角色来担当,例如,受事、感事、工具、处所和材料等。这个结论对英语中动构式的研究很有借鉴价值。然而,利用转换生成语法研究英语中动构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转换生成语法并没有探究英语中动构式形成的认知动机,也没有意识到语义对句法结构形成的巨大影响,也没有解释为什么一些动词能作英语中动构式的谓语而另外一些却不能。因此,转换生成语法未能对英语中动构式的形成提供一个全面的和令人信服的解释。

2.3 认知语法

1987年Langacker的《认知语法基础》出版,标志着认知语法的诞生。认知语法的主要代表人物Langacker[48-53],Kemmer[54],Talmy[55],牛保义[56-59],何文忠[4]等,这些学者意识到转换生成语法的不足,开始从认知语法来解释英语中动构式。

认知语法用图形和背景详细地解释了英语中动构式的成因,这为研究英语中动构式打开了新的大门。认知语法认为,人们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图形和背景来凸显同一事件的不同方面。图形具有认知突显性,是人们最想要强调的部分。背景指用来衬托图形、使图形突显的部分。在英语中动构式中,动词的内部论元因从一个不很突显的位置提升到主语的位置而被突显。同时,外部论元由于其任意性和不确定性而被排除在句法层面。因此,内部论元扮演着语法主语的角色,并被突显出来,而外部论元则被隐含。认知语法在解释英语中动构式时更注重人类认知的功能,如:

例11:Sharon dried her hair with the blower.[50]332

例12:The blower dried her hair. [50]332

例13:Her hair dried (easily).[50]332

例11~13的不同突显如图1所示:

图1中的左边第一列圆代表施事,中间一列圆代表工具,右边第一列圆代表受事。S代表主语,O代表宾语。实线表示被突显并参加整个行为链。相反,虚线表示没有被突显并在句法没有显现。例11代表整个行为链“Sharon-blower-hair”,并且这个行为链符合人类的认知模型,因此都被突显。主语“Sharon”引起了事件的发生,是最突显的并被放到主语的位置,成为整个事件的图形。与例11相比,例12、13仅仅突显了行为链的一部分。在例12中突显的是“blower”和“hair”的相互作用。工具“blower”作为射体被突显并被放在主语的位置,施事不被突显,因此没有在句法层次上显现。在例13中,仅仅行为链的尾部“hair”被突显,施事和工具都没有被突显,因此排除在句法结构之外。突显部分被限制到“Her hair”状态改变的过程,表明仅仅是她的头发而不是别人的头发使事件发生。当然,不论谁充当施事,结果是一样的。因此,结合上文的对英语中动构式的定义,可以判定例13属于英语中动构式。3个例子的相同点是人们总是把最想要强调的人或事物放在主语的位置。正如Langacker [50]333所说“主语位于一个句子的开头,是整个行为链最突显的部分”。

通过对上述例子的分析,可以发现语法主语的选择是灵活的,依赖于说者想要突出和强调什么。正如何文忠[4]139提出的“说者必须决定哪种实体被释解为事件的参加者,行为链的哪部分被突显和哪个实体被选为行为链的射体”。认知语法已经认识到了人类认知在语言形成中的巨大作用,这对学者研究英语中动构式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然而,Langacker的认知语法作为一个新兴的理论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正如何文忠[4]141指出,尽管Langacker确实提到了不同的构式,但他并没有深入研究,没有提到它们之间的细节差异,例如,英语中动构式与英语作格构式的差异;实际事件与虚拟事件之间的差异;他甚至没有用到英语中动构式这个术语。后来的学者们如牛保义[56-59],何文忠[4]等不断对Langacker的认知语法进行发展和完善。

2.4 构式语法

随着Goldberg的著作《构式: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60]和《工作中的构式》[61]的出版,构式语法在国内外迅速流行起来。许多学者开始用构式语法来研究英语中動构式,构式语法的主要代表有Goldberg[60,62-64]、Casenhiserhe[64]、Taylor[65-66]、Croft和Cruse[67]、董燕萍和梁君英[68]、徐盛桓[18]、牛保义[69]、王寅[70-71]、田臻[72]等等。

构式语法认为英语中的基本句型是独立于动词的构式,同时不能忽略构式对动词词义的压制作用。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个动词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意思。英语中动结构是构式,因为它符合Goldberg对英语中动构式的定义。 Goldberg[63]认为“任何语言模式都可以被当作构式只要它的形式或功能的某个方面不能准确地从它的组成结构或其它的构式中预测出来。”以下面的英语中动构式的句子为例,进行进一步解释说明。

例14:Foreign cars sell easily. [10]

例15:These toys assemble rapidly. [10]

首先,人们不能从例14、15的句子组成结构中推断出动词“sell”和“assemble”的及物性。“sell”在句子“My uncle sells a book”中是及物动词。同时“assemble”在句子“My mother assembles a toy”中也是及物动词。上述两例动词后面不含宾语但是表达被动意义。因此,例14、15中的动词是否是及物动词不能从其组成结构中准确地判断出来。英语中动构式不同于英语主动构式、英语被动构式和英语作格构式等等。所以,英语中动构式的形式和功能不能从其他构式中准确地预测出来。因此,英语中动结构是一种构式。

Goldberg[60-61]倡导从上到下研究语言,强调构式义对词汇义的压制,但在她的著作里没有详细地解释词汇义对构式义的影响。王寅[70]365-374详细地阐述了词汇意义如何对构式意义产生影响,并提出了词汇压制,弥补了Goldberg构式语法的不足。因此,人们可以认识到,英语中动构式的意义是词汇意义与构式意义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例14为例,参考 Goldberg常用的图表形式来表示英语中動构式的句法 、语义关系如图2所示:

动词“sell”有自己的参与者角色“seller”和“sellee”,它们全部被突显因为它们是组成完整句子必不可少的成分。[60]45同时英语中动构式有自己的论元角色:感受者,引起者和状语。例14不表示事件的发生而是表达事件的状态。简单来说,例14中表示主语“Foreign cars”有使卖“selling”这个事件容易进行的特征。

动词义和构式义是相反的,构式义呈现一种状态,而动词义在进入构式之前表达一种行为。因此,构式义压制动词义,使动词“sell”变成不及物动词或有低的及物性②。因此,中动词后面没有接内部论元。构式义集中表达主语的状态或属性,甚至使人们忽略了是谁卖那个车。例14中“Foreign cars sell easily”描述的是一种虚拟的事件,具有非事件性和恒时性。句中的隐含施事具有通指性和泛指性,即由于“Foreign cars”的特点,例如,车的性能比较好,价格比较划算,配置比较高档,既安全又舒适等,使得任何人卖这些外国车都卖起来比较容易。因此,动作的施事者因其通指性和泛指性,在英语中动构式的压制下在句中被隐含。受事在英语中动构式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句法中被突显和强调。中动构式的构式义带有状语,同时,动词有助于使主语呈现出副词所表达的状态或特点。

构式语法通过参与者角色和论元角色的融合对英语中动构式提出了合理的解释。构式语法不仅认识到人在解释句子中的重要作用,而且认识到句子结构的形成是词汇义和构式义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是构式语法较多地从共时层面上研究英语中动构式的句法和语义的形成原因,较少地从历时层面上去探讨形成英语中动构式的动因是什么,而且对英语中动构式之间和不同构式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的较少。

3 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本文对英语中动构式的研究理论进行了阐述,主要涉及到传统的描写语法、转换生成语法、认知语法和构式语法,并指出其中存在的优缺点。结果发现,人类对英语中动构式的研究呈不断发展的趋势,从只是对英语中动构式的简单描述,到利用句法分析法和词汇分析法分析英语中动构式的形成原因,到认识到人在句子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的释解作用,并开始从语言的外部来探索英语中动构式的形成原因,这是人类认识的一次又一次飞跃式的进步。从认知观来研究英语中动构式的认知语法和构式语法对英语中动构式具有极强的解释力,所以从认知观研究英语中动构式的人比较多。但认知语法和构式语法作为新兴的理论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期待后续学者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认知语法和构式语法,推动英语中动构式研究的发展。作者认为未来对英语中动构式的研究应该侧重以下几个方面:不仅要从共时层面上研究英语中动构式的句法和语义的形成原因,更要从历时层面上去探讨英语中动构式形成的动因;要多探究英语中动构式不同句型之间和不同构式之间的关系;不要局限于某一理论的应用,要多方面地从语言外部探究英语中动构式形成的原因,例如,认知、语用、心理和体验等;英语中动构式相对于英语主动构式是一种有标记的构式,应尝试从类型学中的标记理论研究英语中动构式以探索其中的奥秘;英语中动构式旨在表达主语的特点或状态,语言都是为人类生活服务的,要多探究英语中动构式使用的具体语境。

注释:

①*代表这个句子是有问题的和不合语法规范的。

②作者赞同中动词的及物性呈现一个及物性连续统的的观点。也就是说中动词不仅有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两类,而且也存在一种动词它们的及物性比不及物性动词高但比及物动词低。

参考文献:

[1]ACKEMA P,SCHOORLEMMER M. The middle construction and syntax-semantics interface[J].Lingua, 1994(93):59-90.

[2]ZWART J W. On the relevance of aspect for middle formation[J].Ms.University of Groningen,1997.

[3]LEKAKOU M.Middle semantics and its realization in English and greek[J].UCLA Working Paper in Linguistics, 2002.

[4]何文忠.中动结构的认知阐释[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

[5]杨晓军.英汉语中动结构式认知分析:基于语料库的对比分析[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

[6]QUIRK R,GREENBAUM S,LEECH G, et al.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London: Longman,1985.

[7]FELLBAUM C.On the middle constructions in English[M].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Linguistics Club,1986.

[8]SWEET H. A new English grammar:logical and historical[M].Oxford: Clarendon Press, 1891.

[9]FAGAN S M B. The English middle[J]Linguistic Inquiry,1988,19(2):181-203.

[10]KEYSER S J,ROEPER T. On the middle and ergative constructions in English[J].Linguistic Inquiry,1984,15(3):381-416.

[11]DIXON R M W. A new approach to English grammar on semantic principles[M].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1.

[12]ROBERTS I. The representation of implicit and dethematized subjects[M].Dordrecht: Foris,1987.

[13]VENDLER Z.Adverbs of action, CLS 20, part 2[J].Papers from the Parasession on Lexical Semantics, 1984: 297-307.

[14]杨佑文.英语中动结构:典型与非典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34(4):18-31.

[15]IWATA S. On the status of implicit arguments in middles[J].Journal of Linguistics,1999,35(3):527-553.

[16]戴曼纯.中动结构的句法特征[J].外语学刊,2001(4):31-36.

[17]徐杰.普通语法原则与汉语语法现象[M].北京: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18]徐盛桓.语义数量特征与英语中动结构[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2,34(6):436-443.

[19]何文忠.中动结构的界定[J].外语教学,2005,26(4):9-13.

[20]何文忠,王克非.英语中动结构修辞语的语料库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9,41(4): 250-257.

[21]HUNDT M. English mediopassive constructions: a cognitive, corpus-based study of their origin, spread, and current status[M].Amsterdam & New York: Rodopi B. V,2007.

[22]梅冰.基于語料库的英语中动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6.

[23]孙翠兰.基于语料库的汉英中动结构对比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 2014.

[24]杨晓军.英语中动结构式中副词使用的语料库考察[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6, 38(4): 287-320.

[25]豆涛,邵志洪.英汉中动结构对比及其认知阐述[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18(1): 29-33.

[26]房战峰.两种理论视角下英汉中动结构的对比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23(4):53-56.

[27]付岩.英汉中动结构的句法语义对比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2.

[28]李晔.中动类“NP (被动参与论元) + VP + 起来 + AP”结构的语义限制研究:兼论其与英语中动构式的对比[D].长春:吉林大学,2015.

[29]JACKENDOFF R.Semantic interpretation in generative grammar[M].Cambridge: MIT Press,1972.

[30]许艾明.基于语料库的英汉中动构式修辞语之对比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19(4):9-12.

[31]JESPERSEN O.A modern English grammar on historical principles [M].Heidelberg:Carl Winter,1924.

[32]JESPERSEN O.A modern English grammar on historical principles,III[M].London:George Allen and Unwin,1949.

[33]CURME G D.Syntax: a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Boston:D. C. Health and Company,1931.

[34]ERADES P A.Points of English syntax [J].English Studies,1950(31):153-157.

[35]PALMER F R.The English verb[M].London: Longman Publishing Group,1965.

[36]QUIRK R,GREENBAUM S,LEECH G, et al.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M].London:Longman Publishing Group,1973.

[37]ALEXANDER L G. Longman English grammar[M].London: Longman Publishing Group,1988.

[38]FAGAN S M B.The syntax and semantics of middle constructions: a study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German[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39]CARRIER J. The argument structure and syntactic structure of resultatives[J].Linguistic Inquiry,1992,23(2): 173-234.

[40]ZRIBI-HERTZ A. On stroiks analysis of EMCs [J]. Linguistic Inquiry,1993,24(3):583-589.

[41]ACKEMA P, SCHOORLEMMER M.Middles and nonmovement[J].Linguistic Inquiry,1995,26(2): 173-197.

[42]HOEKSTRA T, ROBERTS I.Emcs in Deutch and English[M].Kluwer:Academic Publishers,1993: 183-220.

[43]STROIK T.Middles and movement[J].Linguistic Inquiry,1992,23(1):127-137.

[44]STROIK T S. On middle for mation: a reply to zribi-hertz[J].Linguistic Inquiry,1995,26(1) :165-171.

[45]STROIK T.Middles and Reflexity[J].Linguistic Inquiry,1999,30(1):119-131.

[46]BENNIS H,BEUKEMA F,DIKKEN M D.Getting verb movement[J].Linguistics,1997(35):1003-1028.

[47]YOSHIMURA K. The EMC in English:a cognitive linguistic analysis[D].Dunedin:University of Otago,1998.

[48]LANGACKER R 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1: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M].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49]LANGACKER R W.Concept, image, and symbol: the cognitive basis of grammar[M].Berlin/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1990.

[50]LANGACKER R 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II: descriptive application[M].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51]LANGACKER R W.Grammar and conceptualization[M].Berlin/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1999.

[52]LANGACKER R W.Virtual reality[J].Studies in Linguistic Sciences,1999,29(2):77-103.

[53]LANGACKER R W.The English present tense [J].English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2001,5(2):251-271.

[54]KEMMER S.The middle voice[M].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3.

[55]TALMY L.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Vol.1:concept structuring systems[M].Cambridge:MIT Press,2000.

[56]牛保义.兼语N2的衔接功能的认知语法研究[J].外语学刊,2013(2):50-57.

[57]牛保义.情境植入:认知语法研究的一条进路[J].外语学刊,2013,1(4):35-43.

[58]牛保义.认知语法的具身性[J].外语教学,2016,37(6):1-6.

[59]牛保义.认知语法的“语境观”[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7,40(6):78-85.

[60]GOLDBERG A E.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61]GOLDBERG A E. Construction at work[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62]GOLDBERG A E,ACKERMAN F.The pragmatics of obligatory adjuncts[J].Language,2001(77): 798-814.

[63]GOLDBERG A E.Constructions:a new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language[J].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2003(3):1-11.

[64]GOLDBERG A E,CASENHISER D.English constructions[M].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2006.

[65]TAYLOR J R.Language categorization: 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M].Oxford:Clarendon Press,1989.

[66]TAYLOR J R.Cognitive grammar[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67]CROFT W,CRUSE A.Cognitive linguistic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68]董燕萍,梁君英.走进构式语法[J].现代汉语,2002,25(2):142-152.

[69]牛保义.构式语法理論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70]王寅.构式语法研究(上卷)[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11.

[71]王寅.构式语法研究(下卷) [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11.

[72]田臻.汉英存在构式与动词语义互动的实证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