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声
2018-05-14
儿童发展研究者福斯特·克莱恩和吉姆·费提出了“直升机父母”(Helicopter parents)的概念:这一类父母,爱子心切,通常对孩子无所不管,随时在孩子上空盘旋,介入孩子的一切,当孩子有需要时立即提供补给,在孩子遇到困难时马上出现,时刻准备挺身而出,为孩子解围。
“直升机父母”的初衷是好的,一切为了孩子。但是他们盲目地把爱的表达方式等同于爱本身,以为包揽了一切,为孩子做好一切,就是倾注了最大的爱。殊不知,他们的过度照顾,只不过是以自己的付出代替孩子的成长,剥夺了孩子体验成功和尝试失败的权利。父母费尽心思铺路,却无形中给孩子的成长之路挖了一个又一个大坑,让孩子长大后缺乏独立性和社会性,甚至沦为社会巨婴。
真正的铺路,不是以家长的能力和资源来解决孩子成长中遇到的一切问题,而是为孩子自身的成长创造条件:在孩子遇到困难与挫折时,帮助他们分析问题,给他们指明方向,提出合理有用的建议,着手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和品质,让他们自己前行时,走得稳当,走得踏实,走得更高更远……在孩子的成长路上,家长们应该学会适当放手,不要以爱的名义,事无巨细为子女铺路,成为“直升机父母”。
(广东省梅县畲江中学 李玉婵)
教师心声
我是一名小学老师,每天,我和孩子一起走出家门,他上学,我上班。我骑着电动车把他放在学校的接送区,然后骑着车进校,让他自己随着学生的队伍走入校门,走进教室。放学时,他自己随着本班的队伍来到接送区等我,我需要忙完自己手头上的工作,再到接送区接上他回家。在课间,我不允许他到我办公室去,哪怕是他忘记了带水杯。因为离家比较远,所以中午我们都不回家。学校有午休托管,我给他报名缴费,让他随班里的学生一起吃住。孩子逐渐大了,不解地问,为什么让他自己走进校园而不和我一起?为什么要在接送区等,而不是到办公室等?为什么要跟午休学生一起住,而不跟我住……是啊,我为什么这样做?从上一年级开始就一直这样,他已经习惯了,也没觉得有什么不适。我反问他为什么这样问,他说小奇就是坐着妈妈的车子进校园,课间到妈妈办公室喝水或者吃零食,午休与妈妈一块儿睡等等。小奇,是我办公室同事的孩子。
我一时竟想不出能让他听懂的话,只是说,你需要像其他学生一样上学、放学……
这使我想起了蝴蝶破茧而出的故事。虽然破茧而出的过程是痛苦的,但它给予了蝴蝶飞翔的本领。孩子的成长,其实像蝴蝶一样,也是一个破茧而出的过程。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不愉快、问题、烦恼、困难等,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茧”,这些“茧”,要让孩子自己突破,如此,孩子才能够成长。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五中学小学部 田希城)
心理导航
都说现在的孩子成长不容易,从小到大要经历中考、高考、找工作等层层考验,竞争激烈。其实父母也很不容易,他们参与了孩子成长的整个过程,努力为孩子铺路,结果却不一定能像自己所期盼的那样。究其原因,是他们忙着为孩子铺路的时候,忘了帮孩子筑心!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为其提供优越的外在条件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孩子内心的塑造、品格的培育及能力的锻造。我们常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们之所以能够早当家,就在于早早就被塑造出一颗坚强、勇敢的心,以及吃苦耐劳、勤勤恳恳的品质。如果只给孩子铺路,而不帮孩子筑心,那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就像拄着拐杖前行,一旦受到外力的冲击,就很容易跌倒,而且跌倒后很难再爬起。帮孩子筑心,就是帮助孩子尝试着在走路时逐渐摆脱对拐杖的依赖,哪怕跌倒,也能够勇敢地站起来。
(福建省厦门市第二中学 柯常达
福建省厦门市金安小学 陈淑琼)
责任编辑 陈建军
孩提时代,父母几乎能满足孩子提出的所有要求,对孩子而言,父母是神祗般的存在。伴随着社会接触范围越来越大,孩子的要求逐步超越了父母的能力。所以,父母要有规则意识,在满足孩子要求时一定要想想:这要求合理吗?该不该满足?否则,在该教育孩子时选择纵容,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欲望,无异于培养一只任性而为、破坏力强大的饕餮。古有败家儿胡亥断送秦始皇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今有少年李天一置李双江夫妇于众矢之的,这些都是前车之鉴。
再者,父母的格局有多大,孩子的境界就有多高。如果说孩子是复印件,那父母就是原件,孩子的一切表现都不过是父母思想、行为的翻版。案例中男孩的父母动用自己的人脉资源,一次又一次地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要想孩子改变,家长首先要敢于承认问题,然后改变思维、改变做人做事的方式。遇到事情,不走捷徑,勇敢地面对。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教师发展中心 朱英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