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 形成教育合力
2018-05-14秦望
秦望
人类文明早期,没有从事教育的专门场所和专职人员,教育在农耕、渔猎等社会实践中实施。工业革命前,家庭是儿童教育的重要场所,父母肩负主要教育责任,对孩子的教育和社会化是家庭附属的基本功能。19世纪前后,工业革命时期,越来越多的父母参与到生产中去,西方国家建立了政府主导下的公共教育制度与学校体系,学校成为孩子教育的主导机构。家校分离维持了相当长的时期。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掀起了教育机会平等为主要内容的平权运动,强调对处境不利的儿童和家庭的教育机会的关注。1966年美国的《科尔曼报告》和1967年英国的《普劳顿报告》提出,学校在学生学业方面并没有多少实际用处,家庭及其同伴的影响才是决定孩子学业成就的关键因素,要求家庭与学校在孩子学业水平方面应该肩负同样重要的角色。父母是潜在教育效益的主要来源,学校有义务鼓励父母参与到孩子的学校教育中来。
发达国家教育政策和法律
发达国家的家校合作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三个阶段。美、英、法、德、澳、日等發达国家出现过与家校合作相关的思想萌芽和个别教育法案,英国洛克和安德鲁·贝尔、兰开斯特牧师、法国卢梭、美国杰弗逊和富兰克林、德国康德都曾提出合作教育思想。
1870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初等教育法》,家校合作思想出现了萌芽。1872年澳大利亚《教育法案》指出:“每所学校应设有家长和市民代表的建议委员会,且该委员会必须有终止教师错误指导的权力。”这一法案体现了家校合作教育思想的萌芽。
19世纪末至20世纪80年代是家校合作研究发展阶段。从19世纪40年代美国出现的第一个民间家校合作组织“女子公立学校联合会”,到20世纪全美教师家长协会成立,发达国家出台了数十部家校合作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文件。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期,发达国家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家校合作进入成熟阶段。代表性的政策有1994年美国将家长参与学校法制化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案》和2000年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美国还制定了“家校合作国家标准”。同期,英、德、韩亦有相关法案出台。
综观欧美发达国家家校合作政策,主要包括家长教育权利、家长参与学校、家长培训或教育、学校管理、教育改革、家校合作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我国家校合作政策和法律
我国家校合作政策经历了萌芽期、停滞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
清朝末期至1949年为萌芽期。从清末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到民国政府1945年《家庭教育试验区设施办法》,明确了家庭教育在近代教育制度中的地位和目标。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百废待兴,家校合作尚未作为主要议题引起全社会重视,家校合作整体停滞。《小学暂行规程》成为包含家校合作教育思想的唯一政策。港澳台地区开放较早,与国外交流频繁。台湾1950年发布《台湾省各级学校学生家长会设置办法》,各中小学全面设立学生家长会,并颁布《优质家长会标准》。香港引进美国家校合作理论,80年代初开展教育评估,90年代发布文件,成立“学校家庭合作事宜委员会”。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今,为我国家校合作的发展期。许多政策包含了家校合作思想,主要有《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小学德育纲要》《中学德育大纲》《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等。各省市也纷纷成立各级组织,出台家校合作文件,相关文件达到上百个。
国外家校合作理论探究
国外家校合作理论有家校分离理论、家庭缺失论与教育机构歧视论、社会资本理论。影响较大的是美国霍普金斯大学首席科学家爱普斯坦的交叠影响域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是家庭、学校、社区三方伙伴关系模式下,吸引、指导、激励、激发学生自己取得成功。他总结了6种家校合作活动模式:当好家长、相互交流、志愿服务、在家学习、决策、与社区协作。
该理论被世界多国引进,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我国有部分省份进行了引进和大面积实验。
国外指导家庭教育的书籍更是层出不穷,具有代表性的有日本木村久一的《早期教育与天才》,该书被教育学界奉为家庭教育的“圣经”。虽然出版已近百年,但至今仍是年轻父母的教育子女的首选书籍。英国约翰·洛克的《教育漫话》明确提出对儿童进行身体、德行和智力训练,并把身体训练放在首位。美国“育儿之父”斯波克的《斯波克育儿经》,为0~18岁孩子的父母提供了全面、专业、细致的育儿技巧,强调父母应该将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贯穿在养育孩子的全过程中。
《童年的秘密》的作者蒙台梭利是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世界上第一所“儿童之家”的创办者,以她的名字命名的蒙台梭利学校遍及110个国家。美国海姆·G·吉诺特的《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是畅销美国的教子经典,以31种语言翻译到全世界,彻底改变父母与孩子沟通方式的巨著。
苏霍姆林斯基在《家长教育学》中指出:所有的人在拿结婚证前必须学习家长教育学,否则不发结婚证。没有接受过系统教育科学训练的父母,正如一个没有领到驾驶执照的司机一样,如果匆匆上路,必然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还有一些家庭教育个案,如一手打造出6个博士的韩国首席妈妈全惠星私家教育全记录《有奉献精神的父母培养大人物》。韩国陈惠庆的儿子18岁获得博士学位、女儿十岁考入大学,她认为孩子最好的老师是善于学习的妈妈,著有《开启孩子天赋的妈妈学校》系列书籍。
我国家庭教育、家校合作成果
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教育,古有《颜氏家训》,近有《曾国藩家书》。民国时期陈鹤琴所著《家庭教育》堪称经典。改革开放后,我国学者开始注重家庭教育研究,北师大赵忠心教授率先出版了《家庭教育》,开启当代家庭教育研究先河。
《发现母亲》是当代中国最具影响的教育著作之一,是王东华教授殚精竭虑历炼十年而成的一部母亲教育专著。王东华教授从母亲的角度对人类社会的一些核心问题进行了严肃而深入地思考,提出了一系列关乎整个人类命运的重大命题。《发现母亲》在百年人文浪潮中具有卓越的启蒙价值。继理论探索之后,王东华教授又精选数十个极富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中外家庭教育经典案例,仔细“复盘”并配以针对性的指导意见。
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优秀家庭教育著作,是教育专家尹建莉的教子手记。孙云晓的《父教力度决定孩子高度》认为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当扮演领航灯塔的形象,而不是一言不發的缺席者。对于男人来说,做父亲也应该是事业的一部分。父亲会给孩子权威感、纪律感、约束感。没有父教的孩子缺乏纪律教育和监督的机会。
蔡笑晚的《我的事业是父亲》以讲故事的形式传达生动教育方法,是一部写给天下父母的励志书,更是一部以“父亲”的名义发出的棒喝。著名家庭教育专家关鸿羽在指导家庭养成教育方面研究成果卓著,《学习习惯难培养》《智能发展不均衡》《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态度不认真》《学习兴趣太枯燥》《学习方法太死板》六本专著针对孩子不同的问题,给出了针对性的实操性方案。
家庭教育研究扩展到家长教育研究、国际比较研究以及家校合作教育研究等领域。如东北师大赵刚教授主编的《家长教育学》,苏州大学马忠虎的《家校合作》,华东师大黄河清教授编著的《家校合作导论》。东北师大家校合作研究中心张国超教授2012年编著《现代家长教育学》、2014年编写《家校合作教育学》、2016年编写《家校合作教育研究和指导》,并主编了“广东省家校合作教育学丛书”十几本。这些著作对家庭教育、家校合作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
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吴重涵领导的团队译介编著了《家校合作:理论、经验与行动》等六本著作。2011年开始,该学术团队与江西省教育厅合作,规划了江西省家校合作10年研究计划“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家校合作的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跟踪研究”。以爱普斯坦的理论为指导,根据“科研引领、行政推动、学校实践”的行动路径,搜集本土实证案例和数据,概括总结适合中国国情的家校合作理论和行动模式,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书中对学校如何行动做了指导,研制的各类家校合作调查表、评价表也都很有实用价值。
华东师大叶澜先生主持的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的学校、家庭、社区合作研究项目组,与全国多所基层学校合作,与大学、出版社建立研究共同体。李家成教授主编的《家校合作指导手册》呈现了家校合作开展方向、路径、方法、评估,为一线学校和教师提供直接的参照,其中的模型构建,创生着学校、家庭、社区合作的中国经验。
朱永新先生主持的“新教育实验”,在全国数千所实验校开展家校合作实践。新教育年会第十七届南京会议上朱老师的报告《家校合作,激活教育磁场》对新教育家校合作作了理论梳理,并联合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新教育研究院、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上海师范大学,由朱永新、孙云晓、刘秀英共同主编了《这样爱你刚刚好》系列20本家教指导书。这是自孕期开始至大学阶段一套完整的新父母教材,向不同年龄孩子父母提供精准专业服务。40余位国内家庭教育专家集体研究讨论,具备科学、完整的体系,代表了我国家庭教育的主流发展方向。
一线班主任关于家校方面的著作很少,仅举几例。许丹红的《小学班主任与家长沟通之道》,王怀玉的《小学家校沟通的艺术》提供了小学班主任家校合作方案,中学班主任梅洪建的《家校沟通,没有痛过你不会懂》以自己所带的两个不同班级家校沟通的经历提炼出家校沟通的“三经四纬”说。此外,广东的刘习洪,山东的戴荔、张玉芝等在班级家校合作方面都进行了大量实践。
责任编辑 何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