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40年生活质量变化探析
2018-05-14高爱珍
高爱珍
摘 要:一直以来,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通过对阳泉市郊区农村居民收支变化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改革开放的40年,山西农村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结构逐步升级,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关键词:农村居民;生活;巨变
文章编号:1004-7026(2018)19-0027-05 中国图书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阳泉市郊区位于山西省东部,区境东西长约33 km,南北宽约35 km,总面积616.25 km2,占全市面积的13.72%。1984年阳泉市郊区成为县级建制,所辖8个乡镇179个村民委员会,全区常住总人口23.58万人,其中乡村人口6.34万人(以上为2017年年初情况)。下面,从40年来阳泉市郊区农村居民收支变化进行分析山西农村居民生活的变化。
1 收入不断增加,生活逐步由贫困走向小康
1.1 收入稳步增加
农村居民收入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阳泉市郊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稳步增长。从1978—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从146元提高到13 674元,见图1(根据国家统计局要求,自2015年起,反映居民收入的核心指标由原来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统一为“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村居民收入增加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资源优势发挥充分。阳泉市郊区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以“黄白黑”著称(黄是指硫铁矿,白是指铝矾土,黑是指煤炭),农村居民依靠矿产资源获得了丰厚收入。二是村乡(镇)企业贡献巨大。阳泉市郊区乡镇企业比较发达。三是农村种植养殖发展加快。郊区政府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城郊农业,农村种植养殖发展加快。四是地理位置优越。阳泉郊区环抱整个市区,农民进城务工就业机会较多。可以说,改革开放40年来,农村居民收入增加了,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村居民生活也在改善。
1.2 收入渠道多样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收入来源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非农收入占比逐年增加,农业收入占比逐年减小。二是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稳步增长(见图2)。三是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村居民收入主要来源,其次为经营性收入,财产险收入、转移性收入占比极小(详见图3)。
2 消费结构升级,生活质量逐年提高
人均消费支出是体现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以来,阳泉郊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总额逐年增加,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一是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总额随着收入的提高逐步提高(国家从1993年开始统计家庭全年人均支出情况)。从1993—2015年农村居民家庭全年人均支出从1 350.6元提高到7 708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也由1 092.1元提高到5 969元,见表1。二是农村居民消费结构逐步优化升级。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吃、穿等生存性消费占比越来越小,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交通通讯等发展性消费占比在波动中提高,见图4,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逐年提高。
同时,从表1可见,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占全年消费支出80%左右,其他支出如家庭经营支出、购置生产用固定资产支出、税费支出等占比不足20%,因此本文主要从农村居民生活消费8大项支出来分析,而且人们生活的改善,从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消费性支出可以得到充分体现。
2.1 生活由温饱变为小康
(1)食品支出占比越来越低。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简称为食品消费占比,其他7类简称也诸如此类)称之为恩格尔系数,恩格爾系数越低生活水平越高。改革开放的40年,农村居民家庭全年人均食品消费支出占个人消费支出的比重越来越小,在可以查到的消费支出统计数据中,农村居民食品消费占比由1993年的43.59%降低至2015年的27.53%,见图5,食品支出占比降低为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交通通讯等更高层次的需求支出留出更大的空间,由此可以说明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提高了。
(2)食品变得营养丰盛。改革开放的40年,农村居民食品烟酒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越来越小,但食品烟酒消费金额逐年提高,我们没法扣除40年的价格因素,也没有更详实的食品种类消费统计数据,但农村居民生活的改善农村居民有切身感受。记忆中的改革开放初期,农村食品单调匮乏,玉米面是人们的主食,家有客人免不了要借白面,而土豆、酸菜、干萝卜片是人们过冬的必备之品,如今我们的餐桌上琳琅满目,蔬菜、水果、鸡鸭鱼肉不再稀奇,人们不仅吃饱了,而且吃得好、吃得健康,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2.2 穿着由单调变为缤纷
(1)衣着消费支出占比在波动中下降。从图6可见,农村居民衣着消费支出总额逐年增加,而衣着消费支出占比却在波动中下降,衣着消费占比由1993年的18.38%降低至2015年期间的12.40%,这也说明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由改革开放初的吃、穿基本生活消费结构升级为发展性和享受性消费结构。
(2)衣着变得漂亮多样。记忆中的改革开放之前,商品供应还比较匮乏,“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人们常说的话,人们买布做衣服要凭布票,衣服色彩和样式单调。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缝纫机逐步退出人们的生活,自己做的衣服越来越少,成衣消费越来越多,人们的衣着也不再单调而变得丰富多彩,不仅穿暖了,还穿得漂亮、时尚。
2.3 住房由拥挤变为舒适
居住环境改善是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的主要标志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很多农村居民富起来之后,告别了土窑洞,盖起了砖瓦房,有些村子也住进了楼房。
(1)居住消费支出占比在波动中提高。从表2可以看出居住支出在小幅波动中提高,农村居民随着居住消费的提高改善着居住条件。
(2)人均居住面积逐年提高(见图7)。1978年郊区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0.52 m2,到2015年人均居住面积提高为59.25 m2,农村居民彻底告别了拥挤狭小的居住状况。住房面积的提高主要源于:一是新建房屋增加。仅1978—1993年共新建房屋、窑洞63 404间(眼),期间人均居住面积由0.52 m2提高到13.44 m2。二是城镇化步伐加快。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年轻人、富裕起来的人们、外出打工的人们不再在村里常住而在城镇买房,致使人均居住面积大大增加,居住由拥挤变为宽敞(住宅面积包括自己拥有的全部住宅建筑面积,包括自住、出租、空置住宅建筑面积)。
(3)住房质量不断提高。改革开放后,人们逐渐告别了阴暗潮湿的土窑洞,以前的土窑洞阴暗潮湿老鼠出入,一到下雨天,纸窗户抵挡不住风雨,风雨破窗而入炕上地上到处是雨水;而如今砖木结构(1993年农村居民住宅砖木结构的居多约占52.23%)、混合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占比逐年增加,就是遇到刮风下雨也不用手忙脚乱担惊受怕,农村居民的住房不仅结实牢固、宽敞明亮,而且住房及内部装饰也向着舒适、美观迈进,农村居民居住条件有很大改善。
2.4 交通通讯由艰难变为便捷
(1)交通通讯消费支出占比在波动中提升。从表3可见,人均交通通讯消费支出占比由1993年的1.25%提高到2015年的9.83%,交通通讯消费支出占比在波动中提高,而其中通讯消费占比提升更加显著。
(2)出行由艰难变为方便。一是随着郊区道路交通事业的发展,郊区农村居民出行更加便捷。郊区1978年各个行政村都能通行汽车,有了客运线路,但以土路为主,人们出行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2013年底,全区除移民搬迁村外,全部实现了村村通客车,为农村居民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彻底解决了农村居民行路难问题。二是农村居民交通工具不断升级(详见图8)。在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的调查中可见,农村居民交通工具不断升级发展,从自行车、摩托车到汽车,农村居民出行更加便捷;随着生活的改善,自行车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小汽车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但目前农村居民出行工具(近距离出行)还以摩托车为主,农村居民购买高档享受型消费品能力也还略低,但无论如何改革开放40年农村居民出行是更加便捷了。
(3)通讯变得便捷。通讯器材的快速升级迅速改变着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1987年电话开始进入农村居民家庭,2000年后移动电话迅速崛起并逐步取代固话,2005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固话104部、移动电话110部,到2016年固话仅为37部而移动电话为147部,通讯器材的快速升级让农村居民通讯变得更便捷,与此同时,通讯消费支出占比也逐年提高。
2.5 生活用品及服务升级换代趋势明显
从表4可见,农村居民家庭全年人均生活用品及服务虽然占比波动不大,但实际消费支出逐年提高。从表5可见,农村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升级换代趋势明显。自行车、缝纫机、手表、黑白电视机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摩托车、小汽车等,居民消费从改革开放前的“老四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到20世纪80年代后的“新三件”(彩电、冰箱、洗衣机)再到如今汽车、电脑等,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家庭耐用消费品品种不断更新、档次不断提高并快速进入农村居民家庭,不仅大大改变着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2.6 教育文化娱乐及服务消费支出占比在波动中提高
从表6可见,教育文化娱乐及服务消费总额逐年提高,而且其占比在波动中逐步提高,其中教育消费是其主要消费,占比较高,在2013—2016年4年期间教育消费占教育文化娱乐及服务消费支出的比例高达79.15%、73.35%、83.73%、88.86%。我区农村居民用于子女教育的费用逐年上升,而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随着教育费用的提高而提高(详见图9);同时从图9可见,农村居民劳动力文化程度以初、高中居多(农村居民劳动力文化程度自1994年开始统计),大学生即使回到家乡也基本不再是农村居民。除教育支出外,有线电视、数字电视、旅游等消费也逐渐增加,农村居民精神生活日益丰富。
2.7 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占比波动中提高
从表7可见,随着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其医疗消费占比也在波动中提高。如1993年农村居民家庭全年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占比为4.40%,到2000年为13.28%,到2015年为7%。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除医疗保健意识增加之外,还受医保制度改革的深化、医药价格等因素的影响。总之,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医保的完善与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居民不再是“小病扛、大病拖”,不但是有病能及时就医,而且滋补保健品等消费也在增加,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在提升。
2.8 其他消费支出占比在波动中变化
农村居民家庭全年人均其他商品消费者支出情况见表8。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改革开放的40年,阳泉市郊区农村居民以吃穿为主的生存性消费占比下降,而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交通通讯等发展性消费占比在波动中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逐步由生存性升级消费为发展性、享受性消费,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显著提高。
3 结束语
当前农村居民生活改善还面临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农村居民就业难问题。阳泉郊区农村居民就业以本地工业企业为主,但郊区工业企业多为资源型粗放型企业,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一些农村落后的工业企业被淘汰,而新兴环保产业还没有大量兴起,一些农村居民在此过程中失去了就业岗位。二是农村土地闲置问题。阳泉郊區土地规模小,目前郊区实际耕种土地在0.7万hm2级规模,农业产业化程度还较低,加之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导致部分土地闲置荒芜。三是农村居民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问题。受一些传统陋习、攀比心理的影响,农村居民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问题依然存在。以上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影响、制约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这些都是我们进一步解决好“三农”问题、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需要直面解决的问题。
注:本文统计数据基本来源于阳泉市郊区统计局、地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