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办学品质提升,着力课程创新构建
2018-05-14丁金华
丁金华
新沂市高级中学原名王庄中学,1956年建校,2008年更名,2012年晋升三星级高中。学校位于新沂东南,距县城20公里,是一所典型的“三农”学校:农村区位、农村条件、农村生源。近年来,受“进城潮流”影响,生源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办学一度面临困局。以2016年为例,高一计划招生650人,实际报到539人,最高分仅占新沂市1506名。面对办学挑战,在上级关心支持下,学校革新思想、创新思维、更新思路,立足师生发展,围绕素质提升,推进课堂建设、放眼课程改革、树立课题意识、拓展课外空间,优化了办学品质,促进了质量提升,构建最适合成长的校园。
着眼“三高”,从巡课到研课,深化适于质量提升的精细管理
强化巡课规范,培植高质量的常态课堂
组建并完善两级“课堂监控小组”“俯下身来,沉进课堂”。校级以巡课监控年级,成员每人每周巡课不少于6节;年级以听课监控班级,成员每人每周听课不少于3节。巡课以落实规范为重点,走走停停、看看听听,一巡多班,相互比较,每个班级停留时间不少于8分钟,从“教师教”审视“学生学”,评价师生状态、课堂效率、教学效果;听课以落实细节为重点,随机进班、随堂听课,从“学生学”看“教师教”,重点检查学生课堂笔记和双色笔使用情况。两级监控各有侧重、互为补充,每天记录,每周总结,并在检查过程中做到“五必”,即:有安排必有检查、有检查必有记录、有记录必有考评、有考评必有反馈、有反馈必有整改。
一学期共巡课865节,听课972节,从中发现许多问题,如个别学生不会听课、不愿动手、不记笔记。再如,个别教师只关心教学内容,不关注学生状态。对此,学校定期召开反馈会议和整改会议,引导教师转变角色,从“教学生学”到“领学生学”,再到“和学生一起学”,实现了角色转变。要求教师“解放自己”,放下粉笔,交给学生;走下讲台,亲近学生;交流互动,倾听学生。不断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课堂反馈,成为学习主人,从而全面落实课堂教学规范化,巩固常态课堂实效性。通过抓课堂、提质量、促队伍、挖内涵,打造教师热爱、学生依赖、家长信赖的优质学校。
落实研课制度,培育高效率的教师团队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坚持以研课打造团队、以团队提升质量,开展“一周一研、一天一备”的研课活动,引领教师白天“听研讲”、晚上“读写想”,“真教研、学在前,想讲透、先研透”,在研课中推行“三备”要求,即:个体备课、集体备课、个性备课,形成教研常态。在教学中,实行教学任务可视化,每周教学清单上墙,师生任务明明白白、干部巡课一目了然。为此,学校专门装配6口教研活动室,定时间、定地点,“一周一研、一天一备”人人有任务、人人要发言,进度要统一、重点要研透、难点要解决,每次不少于120分钟。针对一周任务清单,深入研讨、充分交流,扭转“集体教研走过场”“一人备课多人用”等现象,形成“研课活动齐参与”“一人主讲众人说”的局面。此外,建设了网络教研平台,建立了教研微信群,开设名师大课堂,实施“公开课+专题报告”的骨干教师成长模式,增强了团队意识,凝聚了教学智慧,促进了质量提升。
着重习惯养成,培养高素质的农村孩子
在课堂,从双色笔做笔记抓起,指导学生要点分类、错题整理,优化学生学习习惯;在课堂外,从排队做起,指导学生就餐排队、体育课排队、阅读课排队、实验课排队、劳技课排队,优化学生行为习惯。当排队成为习惯,农村学生的规范意识得到增强,有序品格得到培养,合作精神得到锻炼,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正是强化习惯养成教育,学生学习成绩不断提高,学校高考成果连续六年大幅提升,大批基础薄弱的农村孩子跨入理想的大学。
走稳“三步”,从“因材”到“成材”,推进适应个性发展的精准教学
针对农村生源,踏踏实实走稳三步:打牢基础,让学生在高一不乏味;挖掘特长,让学生在高二不掉队;个性发展,让学生在高三不后退。为此,高一围绕“改”字抓“六好”,高二围绕“稳”字抓辅导,高三围绕“盯”字抓备考。
放低姿态,抓牢基础规范
在高一教学中,提出“初三”思维,围绕“改”字,抓基础、抓习惯、抓规范。开展激情早读,组织成语大赛、诗词大赛、英语口语大赛等活动,激发学习兴趣。此外,引导学生扫好地、排好队、听好课、写好字、读好书、做好事,养成好习惯,成绩自然提升。
找准切口,挖掘学生特长
挖掘学生潜能特长,打造艺体特色,着力美术教学:高一选苗,上鉴赏课,培养兴趣;高二壮苗,上训练课,打牢基础;高三育苗,上研修课,提高成绩。打破训练界限,实施分科教学、一天一研。为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对色彩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理解和审美能力,学校组织为期一周大洼写生,在活动中,师生融洽交流,教学相长。归来后,布置画展,举办现场会,展示训练成果,有效地促进学生成绩提升。
贴近距离,促进个性发展
“师生关系”影响教学质量,为此,我们组织师生结对,推行“处方式”辅导,师生互动交流、共同解决难题,确保辅导有针对、有实效,促进成绩提升。印发《课堂调查问卷》和《课堂教学评价表》,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评价,反馈教学问题,“倒逼”教师研究教学、钻研教法、提升课堂。建立课外辅导机制,引导师生交流由课堂延伸到课外,学生有问题,随时找老师,已成常态。此外,学校定期组织教师走进家庭,走进村组,营造共同办学的良好社会氛围。2016年,走访高三顾强同学家庭,帮助解决家庭困难,促使孩子成绩半年提高了61分,考取了理想的本科。
淬炼“三美”,从课本到校本,打造适合农村高中的精品课程
创建了高品质的江苏省“三美”语文课程基地,以“美读润心、美书养性、美行育人”,促进师生成长,深化课程建设、优化文化建设、强化队伍建设,提升学校办学品质。
打造高品质的文化氛围
基于“美读”,建成了藏书的“文远阁”“文渊室”“三到斋”,建设了浅阅读的“美览区”和深度研习的研习中心;基于“美书”,建成了墨香馆;基于“美行”,建成了“三美广场”“景行廊”“国学大讲堂”“俊秀录播室”“型秀剧场”“钟吾文化馆”和“秀美马陵馆”,建成了“三美剧场”。 “三美”文化氤氲校园、浸润学生。
打造高品质的校本课程
围绕“三美”,开发了校本教材,开设了国学课、经典研修课、高级写作课、书法课、课本剧表演课、诵读课、器乐课、传媒课、地质考察课、乡土文化课、野外写生课等十多门校本课程,安排专职或兼职教师进行辅导,一学期参与学生594人,培养了大批学有所长的农村孩子。
打造高品质的成长平台
依托课程基地,创新学习方式,打造校外课程基地建设,鼓励师生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出校园,成立了“马陵山物种考察社”“马陵山地质考察社”;开展了 “最美诗词朗诵”“我读李白话题研习”“清明诗话话清明”“诗词飞花令”“骆马湖湿地考查”“五花山庄地质考察”等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助力农村孩子实现梦想。2016年高考,生物考察社成员薛凯啸同学取得362分,被徐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录取,该生中考仅占全市1032名,三年进步了800多名;2017年高考,经典研修社成员闻晓被江苏师范大学录取,三年进步了1324名,均被评为新沂市“卓越学子”。教师也得到巨大提升,參加市优质课评选,一等奖比率最高,五位老师分别获得全国教学设计一等奖、二等奖、省基本功大赛二等奖、省优质课二等奖、省“五四”杯论文一等奖,26位青年教师成为县级以上骨干教师,2017年,为新沂市语、数学科培养输送了两位教研员。
依托“三餐”,从食堂到课堂,营造适宜学生成长的生活氛围
发掘“伙伴”的内涵,着手生活,着眼三餐,本着“爱护但不溺爱、关心但不娇惯”的原则,组织集体就餐。每周制定菜谱,科学合理、荤素搭配,满足学生营养需要。在集体就餐中,加强师生、学生间的感情交流,渗透规范养成教育:从排队中培养规范意识,从配合中培养合作意识,从节约中培养感恩意识,从互让中培养礼让意识,从细节中培养文明意识。引导学生端正坐姿、优雅“吃相”,教给学生有益一生的习惯和品格,为农村孩子适应未来生活、走向幸福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学校高考成绩连年攀升、办学影响日益扩大。学校先后承办了徐州市深化“学讲”实验活动、新沂市学校管理现场会、徐州市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获得“徐州市教育系统先进党支部”“徐州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新沂市管理创新奖”等荣誉称号。
(江苏省新沂市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