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题材 乡土气息

2018-05-14凌粉香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18年11期
关键词:农村作文生活

凌粉香

近几年在各地中考中,越來越多的考生认识到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因为作文占据了中考语文的小半壁江山,许多考生是“成也作文,败也作文”。如何使自己的作文在万千考生中脱颖而出、赢得高分是每个考生的追求,众多经验丰富的专家在此问题上也是妙招层出不穷。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作文的批改有着极大的主观性,考生的作文分数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要看是否符合阅卷教师的口味。笔者通过研究数百篇高分作文发现:选择农村题材、富含乡土气息的作文似乎更容易获得阅卷教师的青睐,成为赢家。

农村题材的作文缘何易得高分?笔者揣测:此类作文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考生也易于展开描写,展示自己的语言功底,抒发真情实感。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此类文章符合读者(此处仅指阅卷教师)的审美期待和情感需求。如今在物质需求得到极大的满足后,人们开始推崇乡村田园的纯朴与诗意,追忆农村生活的质朴与厚重。因此,富含乡土气息的文章似乎更容易与阅卷教师骨子里的文化情结产生共鸣。

那么,如何才能写出富有乡土气息的文章呢?笔者试以几篇高分作文为例,给考生支几招。

一、描一描风景,增添乡村恬静祥和的气息

乡野风光向来是文人墨客倾心的对象。从陶渊明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到白居易的“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从孟浩然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到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都是考生耳熟能详的诗句。如果考生也能将目光洒向无垠的田野,将笔触伸入朴实宁静的田园,是不是便会激起阅卷教师内心深处的涟漪,触动其心底最柔软的那根弦呢?

且看下面的考场高分作文片段:

清晨,伴着薄薄的雾气,荷着锄头,向碧绿深处走去。等到太阳悠悠地爬到岗头,万物苏醒时,再回来,捧一碗凉粥,咕噜噜地喝下去后,又匆匆上工而去。

远望山峦间的小溪欢快地流着,人们在田间地头三五成群地劳作。河边浣洗的妇女嬉笑着,谈论着,偶尔一条金黄的鲤鱼蹦上来,又倏地跳了下去,留下一圈圈荡开的涟漪。在都市化、商业化、快节奏的喧嚣声外,我更喜爱、更在乎这份纯朴的宁静。

——《在乎》

这一片段写乡村的田园景色。考生通过描写薄薄的雾气、静静的山峦、凉凉的稀粥、荷锄的村民、浣洗的女子、蹦跳的鲤鱼,表现了清新自然的乡村风光。这样的景象描绘,仿佛把读者带到了宁静的乡村生活之中。

以最近的距离贴近土地……在泥土的芬芳中,在暮春的熏风里,每一朵摇曳的白色和紫色小花,都是大自然美的馈赠。露珠,像一无所知的婴儿,那样沉静地躺在叶儿的怀里,一不小心触碰到,就楚楚可怜地颤动着,有的顺着菜叶溜进裤管,凉飕飕的。当第七颗露珠润湿脚踝时,塑料篓子就满了——那些绿色的小精灵,挤挤挨挨地、安安分分地躺着,等着和我一起回家。

——《黄花菜》

作者在文中叙写了自己和妈妈一起到菜地里采摘黄花菜的经历。此段描写正如黄花菜一样,鲜美而不肥腻,弥漫着泥土气息,闪烁着生活本色。读了这样的文字,被激发的是对自然的感念和对劳动、对平凡生活的热爱。

二、画一画风物,印证乡村古朴悠长的气息

乡村风物是指蕴含乡村文化的特有物产,往往凝聚着匠心民艺,体现着原汁原味的生活美学。昔日乡村风物曾在许多大师笔下熠熠生辉:周作人曾一一历数家乡的“乌篷船”的用途、种类、结构、外形,以寄托淡淡的乡愁;沈从文曾为读者熬制的“腊八粥”是如此的可爱——栗子是“跌”进锅里去的,花生仁儿“脱了他的红外套”;汪曾祺对高邮的“咸鸭蛋”也是情有独钟,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

考生如果也能以乡村风物为题材,以物寄情,定会让有过农村生活经验的读者倍觉亲切,让没有乡村生活经验的读者心生向往。请看下面的作文片段:

“锅塘”是农村里家家户户都有的,那儿(不烧火时)是猫儿最乐意待的地方,因为那里充满了温暖……

踏入厨房,外公正在煮菱,一种亲切感翩然而至。那泛着灰黄的木锅盖,那沾着几许油污的瓷砖,那饱含温暖的闪现橘色火焰的锅塘,是这般的令我怀念。

我几乎是迫不及待地将外公“赶”出,坐在了那张不算舒适的小木凳上。十月已经微微泛凉的空气瞬间被赶走,只余下身心的温暖。我拿起一把麦秸,对叠,伸入锅塘口,再用火叉轻轻一推,顿时,火更旺了。我看着那橘色的火焰,不禁怔住了:许多年前,也是在这样的锅塘前,那个老人微躬着身躯,搂着我,也是这样一把一把地将麦秸送入锅塘。

——《奶奶的锅塘》

微微泛黄的锅盖、些许沾污的瓷砖、奶奶的锅塘,串成了记忆里最温暖的场景。这些字句读来令人亲切感十足,类似锅塘前的那种细腻无声的爱,是很多人生命中都曾感受过的美好。

三、聊一聊风俗,彰显乡土幽深久远的气息

风俗指特定区域、特定人群长期积蓄而成的风尚、习俗。农村无疑是各种民间风俗的发祥地,这些风俗已成为代代相传的文化现象,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许多作家笔下的文章,不仅有时代的印记,还有故土的踪影。如汪曾祺就是描绘风俗画的高手,他熟谙故乡的各种风俗,因此在散文中能够信手拈来地写风俗、谈文化、寄乡情,给人以亲切自然、清新隽永的阅读感受。

考生如能在考场上聊一聊故土的风俗,与那些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的文章相比,是不是更真实可信、更有生活气息呢?且看下面的考场作文片段:

汪曾祺先生写过《葡萄月令》,似乎只要缀上“月令”一词,便可以附庸先生的风雅,也能智慧一回。昨天是芒种,蚕老麦黄一伏时。庄稼人是要有智慧的,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获,得有讲究,乱不得。

惊蛰了。“惊蛰”怎么看都是欣欣向荣的一个词。庄稼人要抽出时间“松土”,憋了一个冬天的黑土地,已经等不及了,急着出来透透气。

从清明到端午,庄稼人就一直忙。浸稻芽,做秧畦,收油菜,育蚕种,讲究的就是一个“次序”。这是历朝历代传下来的规矩,几千年耕作经验的积淀与升华。

“芒种”这个词真好听。大约在六月份,草莓地里会莫名其妙地生出许多不知名的小虫子。这种发现,谈不上智慧,只是一种经验之谈。不要着急,也不必时不时去看。待到乌猪子过江了,躲的、藏的虫们都会溜出来。用纸盒子小心翼翼地将虫们收好,放到远远的一处荒田里去。

踩死它们?哪能呢!庄稼人讲求佛性,相信生死来去自然,打扰不得。奶奶年纪大了,却不忌惮生死。“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耕作了一辈子,奶奶竟有些看淡生死的大智慧了。

——《农之月令》

《农之月令》是2015年江苏高考的一篇满分作文。作者抓住农村节气的关键词,通过对农村习俗的描绘,勾勒出一幅幅细腻的农村生活图景,展示了农人在朴素生活中的生存智慧,最终斩获了高考满分作文的桂冠。

四、写一写风情,重温乡土苦涩悲悯的气息

乡村在许多文学家笔下是诗意的栖居地,然而千百年来,贫穷、落后、饥饿、疾病甚至愚昧,也是乡村生活的底色。虽然今非昔比,但大部分农民依然居于社会生活的底层。我们的眼睛在发现乡村之美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一些农村地区仍旧存在的贫困状况。

考生不妨將目光投向那些憨实勤苦的农民,去关注他们的生活,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思想,提醒全社会在奔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不要忘记给他们以理解和关怀。请看下面这篇满分作文的片段:

他们从小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在山野的风中,他们奔跑着、憧憬着。风从田野中吹过,吹进了城市。为了生计,为了未来,他们跟父母来到了城市,在城市的尽头扎下了根。习惯了青山绿水的双眸第一次触碰到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繁华的现代文明还不曾给他们带来任何快乐,就在他们心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迹。

他们背起书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却在“城市人”异样的眼光中,第一次明白了户口与暂住证的区别。他们都是父母心头的宝,却过早地承担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负担。

放学回家,他们做好简单的晚饭,父母却还在工地或菜场劳作。午夜醒来,他们泪眼中城里的星空没有家乡的明亮;悄悄许愿,希望明天他们的打工子弟小学不会因交不出电费而被查封……

——《他们》

这是上海市的高考满分作文。全文用最朴实的文字描绘了农民工子女的生存状态,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关注这个真实存在的群体,读来令人动容,自然赢得高分。

当然,对于众多在钢筋混凝土的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来说,没有切身的体会是难以写出这样的文章的。因此,家长们在带领孩子游览名山大川、感受异域风情之余,不妨也带孩子去乡村走走,让他们感受一下田野的风,闻闻瓜果成熟的味道,听听鸡鸣狗叫之声,寻寻巷头陌尾的逸闻趣事……教师也可以推荐学生多读一些乡土文学,如沈从文的《边城》、汪曾祺的《邂逅集》、凌叔华的《花之寺》、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这样的作品是数不胜数的。

总之,考生选择农村题材,写作富有乡土气息的文章,并运用恰当的技巧,抒发真挚情感,往往能给阅卷教师以真、善、美的感受。这样的文章自然会在万千考场作文中脱颖而出,出奇制胜。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教育局教研室)

猜你喜欢

农村作文生活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