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草原生态奖补政策 促进畜牧生产方式转变
2018-05-14毛建国
毛建国
摘 要:该文详细介绍了武定县草原生态奖补政策的实施情况、措施及取得的成效,提出了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建议。
关键词:草原生态;奖补政策;问题;建议
文章编号:1004-7026(2018)05-0055-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6.3 文献标志码:A
武定县于2011年启动以草原家庭承包工作为核心的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全面实施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草原面积补助兑现、牧草良种补贴项目、草原生态监测和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项目等工作。
1 项目实施情况
武定县共有草山草坡面积20.84万hm2,其中可利用草山草坡14.56万hm2,占全县幅员面积的90%,平均667m2产鲜草207kg。
上级下达武定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任务11.2万hm2,其中禁牧11.2万hm2,草畜平衡9.76万hm2。牧草良种补贴实行项目管理,5年内完成人工种草0.85万hm2。
全县完成草原承包面积11.2万hm2,草原承包涉及全县11个乡镇130个村委会29 572户农户,其中单户28 304户,承包面积7万hm2,联户1 268户,承包面积4.2万hm2。
在全面完成家庭草原承包工作后,武定县严格按照禁牧每667m2补助6元、草畜平均每667m2补助1.5元的标准,每年由县财政局通过“一折通”向29 572户农户兑付草原补贴350.3万元,5年共兑付补贴1751.5万元。
人工牧草种植良种补贴项目由县畜牧兽医局负责实施,五年来全县累计种草0.13万hm2,项目资金达136万元。
2 主要做法和措施
2.1 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武定县人民政府成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工作领导小组,切实把草原生态奖补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制定工作方案,落实工作经费。县畜牧兽医局和相关职能部门精心组织,密切配合,扎实做好全县禁牧、草畜平衡草原补助的发放、牧草良种补贴项目实施、草地监测和草食畜减畜等工作,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2 制定方案,明确任务
根据上级职能部门的要求,我县精心组织谋划,及早安排部署,制定每年度《武定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工作实施方案》和《武定县牧草良种补贴项目实施方案》,并按照程序上报上级职能部门进行审批,同时严格按照省州批复的实施方案组织实施,确保全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2.3 严格把关,确权发证
武定县按照工作程序和流程对草原面积进行堪界确权,并对确权后的面积进行公示,在公示无异议后,及时与农户签订草原承包合同,并由县人民政府统一发放《草原所有权证》和《草原使用权证》。全县完成草原承包11.2万hm2,共涉及全县29 572户农户。
2.4 科学规划,划定区域
通过认真对11.2万hm2天然草原全面进行调查研究、充分论证和科学规划,我县确定了以金沙江、勐果河沿岸地区特别是地质灾害易发区、植被覆盖率低、草山坡度在36°以上和人工造林未成林地等地区划为禁牧区,对实行禁牧以外的可利用草原划为草畜平衡区。
2.5 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武定县以强化宣传为切入点,制作《武定县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告知书》发放到户,同时通过广播电视、会议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
2.6 抓好监测,科学保护
2012年起,武定县严格按照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规定的要求,深入乡镇开展草原监测,监测内容涉及草原植被种类、生长高度、盖度、生产力和枯黄率等。通过实施草原监测,为科学评价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成效和开展草原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2.7 加强指导,推广技术
一是积极加强培训、引导和示范,普及牛羊综合科学养殖和先进管理技术,促进养殖从业者在饲养方式、饲养规模、经营理念等多方面的转变;二是不断加强服务,加快牛羊品种改良步伐,提高牛羊综合生产力;三是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青贮、氨化制作技術,提高牧草和农作物秸秆利用率,拓宽饲料来源渠道,满足草食畜生产需要。
2.8 结构调整,实施牲畜减畜
根据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下达的的减畜任务,全县减畜任务为8.13万个羊单位,其中禁牧区1.22万个羊单位,草畜平衡区6.91万个羊单位,要求分四年完成减畜计划。
2.9 加强人工草场建设
严格按照省农业厅、省财政厅批复的实施方案,县乡畜牧部门以规模养殖户和养殖示范村户为重点,加大宣传动员、培训、技术指导力度,积极鼓励和引导种植黑麦草、苜蓿等优质牧草,有效解决牛羊青绿饲料供给,缓解冬春季草食畜饲草料供需矛盾。
2.10 加强信息化管理,确保完整性和准确性
根据上级要求,武定县在全面完成禁牧和草畜平衡补助兑现后,及时组织力量,认真把全县29 572户农户的补贴信息分年度录入上传到国家农业部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管理信息系统,全面及时反映武定县草原生态奖补工作情况。
3 取得的成效
3.1 促进农民政策性增收,农民得实惠
通过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全县争取国家政策性补助350.295万元,惠及29 572户农户,每年户均政策性增收117.37元,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
3.2 草原植被和草场生产力得到了明显恢复和改善
通过实施草原监测,全县天然草原667m2产可食鲜草245kg,同比去年增加21kg,增长9.3%,草原植被和草场生产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3.3 调动了广大群众草原保护积极性
通过对禁牧、草畜平衡面积进行奖励补助,调动了广大群众保护全县天然草原的积极性,对改善全县生态环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4 加快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全县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通过开展禁牧、草畜平衡、推广人工优质牧草种植、牛羊圈舍改造和良种推广等措施,进一步拓宽饲料来源渠道,改变了传统的草原利用方式和落后的畜牧业生产方式,推动全县草原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加快了草食畜规模化、标准化养殖进程。
4 存在问题
全县草原保护工作机构不健全,特别是缺乏草原专业技术和执法人员。
草原生态保护、管理等经费投入不足,没有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
全县属于典型的林下草原,加之近年来实施退耕林政策,使森林植被覆盖率不断提高,林与草争地突出,天然草场面积和生产情况有进一步退化的趋势。
全县部分群众干部对草原生态保护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武定县是传统农业县而非牧区,加之天然草原特征不突出,干部群众对草原生态保护意识淡薄。
牛羊养殖规模化程度低。目前,全县牛羊养殖主要以散养为主,养殖设施落后,加之部分养殖户科技意识滞后,饲养周期长,饲料消耗大,对草原依赖性强。
人工种草难度大。近年持续的干旱天气,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差,加之草食畜养殖企业和规模养殖户数量少、规模小和补贴标准低,种草工作难度大,困难多。
5 下步工作建议
健全工作机构,强化队伍建设;建议提高草原补奖标准;增加工作经费和设备投入;加强草原队伍的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专业技能和工作水平;加强草原管理和宣传,依法保护草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