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阅读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

2018-05-14付春敏

英语学习·教师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思维导图应用教学

付春敏

摘 要:本文首先厘清了语言教学中通常使用的思维导图(Thinking Map)的概念、含义和应用范畴;通过案例阐释了八种基本思维导图在言语逻辑表征方面的应用方法;结合我国中小学外语课程基于课文文本的课堂阅读教学的实际,阐释了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包括根据文体内容选择合适的思维导图,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合理使用思维导图,以及利用思维导图实现从理解到表达的能力提升。

关键词:思维导图;外语阅读;教学;应用

思维导图是利用图形将思维过程展现为视觉表达的一种方式。但是中文所言的思维导图在英文中可能有多种翻译,如Mind Map或者Thinking Map,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含义和应用。

Mind Map与Thinking Map之辩

Mind Map 是20世纪60年代,被誉为英国“记忆力之父”的东尼·博赞提出来的一种思维工具,主要以树状结构,突出思考内容的体系、层次、重点,高度概括,层次分明。Mind Map被认为是提高记忆力、辅助笔记、整理知识要点与结构的工具,用来提升个人及集体的学习效能和创新思维能力,比如规划制定、时间管理、头脑风暴等。

Thinking Map是美国教育学博士大卫·N.海勒基于对语义学、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在1988年开发的一种用来建构知识、发散思维、提高学习能力的可视化工具。Thinking Map包含八种基本的思维图式,在他的著作Student Successes with Thinking Maps: SchoolBased Research, Results, and Models for Achievement Using Visual Tools里做了详尽的阐释。这八种基本的思维图式在美国的中小学教学中被用于引导学生梳理思考路径、厘清要素关系、强化推理过程,如今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年级、各个学科的教学。现在维基百科直接将Thinking Map定义为用于幼儿园到12年级的一套教学方法。*

Thinking Map的八种基本图式包括圆圈图、起泡图、双起泡图、树型图、括号图、流程图、复流程图、桥型图,Mind Map比较近似于其中的树型图,强调思维的发散与层级关系。本文所讨论的思维导图,主要以Thinking Map的八个基本思维模式为基础。

八种基本思维导图在语言学习中的应用分析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外语课程以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五个维度为目标导向,在针对学习素材的文本输入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解码词句符号、理解文字含义,更要理解作者是如何表述的,其中的核心便是言语逻辑,即如何组织语言,表达所知所想。下面我们通过八种基本思维图式的结构来分析语义的关联方式,展现在外语教学中如何通过语言交互应用引导学生能够积极组织语言,进行有意义的表达。

1.圆圈图(Circle Map)

Circle Map由两个圆组成,内部一个小圆呈现要描述的核心主题,外面一个大圆罗列了和这個核心主题相关的所有理解和描述。这种图特别适合头脑风暴,参与者把各自的想法直接写在大圆里,在圆圈中心展现核心词,外围则提供与之相关的内容。这种图式结构可以用于展现主题(the main idea)与具体要点(supporting details)之间的关系。

在语言教学中,圆圈图可以被用于以下几种场合:

(1)记录阅读文本中与核心词或主题内容相关的文本内容,展现主题与分述内容的关系。

(2)梳理事物特征,罗列各个方面的特质,以完善对事物本身的定义。

(3)就一个主题展开头脑风暴,记录并分享相关认知。如图1所示的圆圈图,以“at the beach”为主题,通过头脑风暴列举出相关词汇。这些词汇实际上包含着三个类别的内容,分别是沙滩上有什么?我们在沙滩上玩什么?去沙滩要准备什么?

2.起泡图(Bubble Map,抑或被称作“气泡图”)

起泡图也是以核心词为中心,在环绕的气泡中分别详述相关要点。起泡图与圆圈图不同,它更强调分述要点在逻辑层级上的一致性。图2所示的起泡图以“have fun at the beach”为主题,环绕的五个要点分别罗列了在沙滩上可以开展的有趣活动。相对于圆圈图,起泡图的分述要点在层级关系上更为严谨清晰,除了内容上的一致,还要求词性和短语结构的一致。

3.双起泡图(Double Bubble Map)

双起泡图主要用来进行比较异同。英文中比较相同点叫compare,比较不同点叫contrast,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法都可以通过双起泡图来呈现。两个被比较的核心词放在两个中心圆圈内,外面单独连接的圆圈内展示不同点,中间共同连接的圆圈内展示相同点(见图3)。

4.树型图(Tree Map)

树型图支状延展各个层级的细节,是Mind Map的基础结构,也是应用较为广泛的图式结构,用来对事物进行分组或分类。在最顶端,写下被分类事物的名称,下面写下次级分类的类别,依此类推。也可以用于梳理阅读笔记,在第一层记录主题(the main idea),第二层罗列阐释主题的各个要点(sub-ideas),第三层分述佐证主题的具体细节材料(supporting details)。树型图可以用于自我介绍或者角色分析,下面是用树型图描述鲨鱼的案例(见下页图4)。

从这个树型图中很容易看到描述的是鲨鱼,从是什么、长什么样和特殊能力三个维度展开描述。如果是阅读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摘取文本内容进行树型排列;如果是口语表达或者写作活动,可以鼓励学生在展开具体描述的第二个层级里面,不断扩展内容,比如描述What can it do? 时,除了游得快(swim fast),鲨鱼还可以在深海捕猎(go hunting in the deep ocean)。

5.括号图(Brace Map)

括号图主要用于分析、理解事物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括号左边是事物的名字或主题,第一层括号里陈述各个组成部分,帮助学习者理解一个物体的整体和其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括号图展现对主题的拆解分析,以剖析内部的要素及相互关系。以外研版《英语》(新标准)(一年级起点)五年级教材关于Halloween的一组对话为例。对话的主题是Lingling和Amy在讨论What is Halloween?(见图5)。课文讲述的是万圣节,但通过括号图的主题拆解分析,我们从琐碎的对话中看到关于节日的信息来自五个方面,包括什么时候?穿戴什么?做什么?吃什么?说什么?这个括号图展现了描述节日的思维框架,可以用它询问和描述任何一个节日。

6.流程图(Flow Map)

流程图主要用来表现序列,列举顺序、时间、过程、步骤等,能够分析一个事件发展过程的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解释事件发生的顺序。

外研版《英语》(新标准)(三年级起点)六年级教材中关于海伦·凯勒的一课即是比较典型的,以时间序列为叙事逻辑,以她生命各个阶段的遭遇和成就来展现海伦·凯勒的风貌(见图6)。

7.复流程图(Multi-Flow Map)

复流程图用来展示有多重序列的事件,也可以做因果关系分析。在中心方框里面是核心事件,左边是事件产生的原因,右边是事件的结果。这是一个展示先后顺序的过程,能够看到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结果,通过考虑原因和结果帮助学生分析为什么及结果是什么。以外研版《英语》(一年级起点)四年级关于人物马良(Ma Liang)的话题为例,下页图7的思维导图以神笔(the magic paintbrush)为中心,展现两个角色即马良和“坏人”各自的用笔之道以及各自的结果,依据事件发生的顺序展现了谁、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8.桥型图(Bridge Map)

桥型图主要用来进行类比、类推。将具有相关性的一组词汇写在桥型图左边横线的上面和下面,按照这种相关性,在桥的左右两边写下具有类似相关性的事物,以能够形成类比或类推。我们仍然使用神笔马良的课文示例。下页图8展现马良和文中“坏人”各自的行为比较,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八种基本思维导图在思考问题的方式上各有特点。圆圈图、起泡图激发了儿童联想发散的思维活动;树型图、双起泡图、流程图和桥型图等逐步引入了分类、对比、顺序甚至类比的思维方法,帮助孩子不断建立对事物的新的联结关系。思维导图不仅帮助学习者获取和巩固知识,还可以推动学习者对知识获取过程的思考,从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习者对自我学习方式的了解和优化。

思维导图在外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在阅读的过程中應用思维导图、分析并记录阅读文本的信息本身就是揭示作者的思考过程。这种揭示不仅仅反映了作者的思考过程与表达技巧,也展现了学生对信息的理解,教师亦可以据此来评价、了解学习者的思考方法和对知识的理解情况。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学习语言的活动都可以称为阅读教学。本文所指称的阅读教学是针对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以教材语篇文本为学习内容的引导性阅读,以完成课程目标所指的语言学习任务,类似于close reading或者intensive reading(精读)。以下笔者通过对精读各个教学环节的梳理来讨论思维导图的合理应用方式。

1.阅读教学的基本环节与思维导图的应用契机

针对教材语篇文本的阅读教学,其目的包括学习相关的英语语言知识,学习由语言所表征的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学习组织语言表达的逻辑和方法性知识,学习恰当应用语言的社会文化知识。教学的过程通常随着学生理解程度的加深而推进。

(1)初读文本,了解基本信息

初读文本是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感知。这个环节主要解决语言符号认知识别的问题,帮助学生初步阅读,了解基本的文本内容,包括话题、主要信息,比如,谁?在哪里?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事?初读课文,教师要在引导学生阅读文字的同时观察图片,通过一切可利用的视觉资源建构意义。为了辅助学生的理解,初读课文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做一些预热活动,其目的一是唤醒已有的相关认知,二是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从而调整教学的内容和进度。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可以鼓励学生使用圆圈图或者起泡图进行头脑风暴,针对核心话题展现自己所知,包括所知的词汇或相关知识。

(2)深入阅读,理解作者表达观点的方式和写作意图

深入阅读是对文本内容的精细拆分与重组的过程。所谓拆分即是个别化学习理解,个别到段落、单句、个别词汇的认知。理解单个词汇的方法可以有同义词扩展、反义词对比、修辞手法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等。个别单句的学习包括提炼句子基本结构成分,学习语法规则,精确地翻译,了解修辞色彩所蕴含的情感态度等,更重要的是分析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关系,由句子构成段落之间的意义层次。这就需要选择合适的思维导图,作为文段语篇的基本结构,将文本中的词句在思维导图的结构之中摘录重排,让课文文段在视觉上结构化,显现出作者的观点、佐证或者阐释观点的维度、分析推理的逻辑线索,从而深入理解文本的写作方式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3) 反思性重读,建构自己的观点

真实的阅读,不仅仅是吸收信息,更重要的是在于延展认知,建构自己的观点。通过思维导图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作者阐释或陈述的逻辑过程中获得对事物或事件的深入理解,并与自身已有经验关联在一起。这种关联如果是一致的或是相互补充的,学生的认知过程则产生顺应与同化的效应,学生的自有认知被肯定、被丰富,并获得更有序的言语表达逻辑和更为丰富的语料。如果这种关联有冲突,学习者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逻辑结构发现不同的视角,补充自己的认知领域。还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逻辑结构发现作者论据更为丰富,推理更为严密,以校正自己原有的认识。原则上我们认为作为语言学习范本的文本是值得学习者信赖,经得起分析的。当然,我们也有可能通过对思维导图的分析,发现论证中的不足而产生新的疑虑或否定,这都是基于理性思考的结果,是学习者通过阅读思维能力得到成长、认知范围得到扩展的成果。

2.阅读文本的不同特点与思维导图的选择

思维导图是解读文本的思考工具,有什么样的文本和阅读任务就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思维导图。在引导性阅读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就在于启发学生选择合适的思考工具。

文章文体、内容和自身组织结构决定了理解文本需要选择的思维导图,也就是說课文文本是以什么思维导图组织起来的,我们就选择什么样的思维导图进行解构理解与分析重组。比如:

(1)故事性文本的铺陈通常包含着严格的序列,时间的顺序或空间场所的转化,以及角色行为或感受的变化等。厘清故事性文本的线索就可以使用流程图。而复流程图可以表述较为复杂的角色关系、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事件本身的前因后果等。

(2)非故事性文本如果是百科类文章,阐释某一主题,则可以使用圆圈图、起泡图等分析描述主题的多种维度,表现主题事物呈现的多样化特征。也可以使用括号图和树型图为多样化的事物进行分类。不同事物之间性质的比较则可以使用双起泡图,不同事物彼此类比则可以使用桥型图。

(3)说理性的非故事文本,着重呈现观点,要厘清核心观点与次要观点、观点与分述细节、观点与佐证素材之间的关系,我们通常会使用树型图或括号图。

3.使用思维导图,实现从语言输入到输出的能力转化

思维导图展现的言语逻辑是辅助学生表达阐述自己所知所想的思维工具,能够帮助学生发展语言表达能力。阅读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使用思维导图来记忆范本文章的结构与内容,比如利用思维导图的提示来复述课文,实现文本再现。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来讨论和分享他们自己的感受与观点,这一步被称为文本再构。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新的类似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输出的训练。例如描述一个类似的事物的概念,描述概念的特点时,选择圆圈图和起泡图能够更加一目了然地进行知识表征,使学习者能够更清晰地表达。

小结

这八种基本思维导图并非独立而僵化的存在,同一文本,根据分析目标的不同,也可以选择多种分析框架。思维导图给学习者带来了可视化的语言分析工具,恰当使用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通过阅读拓展并深化对事物的理解、对语言的积累。然而,思维导图在英语教学中并不只限于阅读教学,但只有选用合适的工具并在教学的恰当环节使用,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从中获取思考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猜你喜欢

思维导图应用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概念课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软件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高中英语阅读文本中融入思维导图的研究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