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梅花鹿的养殖技术及疾病防治

2018-05-14杨勇

南方农业·中旬 2018年6期
关键词:疾病防治梅花鹿养殖技术

杨勇

摘 要 近年来,梅花鹿的养殖规模在贵州省的遵义市、安顺市、黔西南、黔南州等地呈逐年扩大的态势。为降低养殖风险,推动梅花鹿养殖持续健康发展,对梅花鹿养殖技术及养殖过程中的一些常见疾病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饲养管理办法与疾病防治措施,以供广大养殖企业参考。

关键词 梅花鹿;养殖技术;疾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5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17.076

梅花鹿为亚洲东部季风区的一种珍贵动物,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在我国西南地区及俄罗斯、朝鲜等国也有零星分布。近年来,全国许多地区都尝试致力于发展梅花鹿驯化繁殖及产业化开发,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梅花鹿在贵州省的遵义市、安顺、黔西南、黔南州等地均有养殖,且养殖规模呈逐年扩大的态势。

1 饲养管理

梅花鹿是复胃的草食性动物,贵州省本地的大量青饲料资源均适宜饲喂,另外再适当补充精饲料和矿物质饲料即可。

1.1 饲料加工

为了提高饲料消化率和养殖效益,需对玉米秸秆、稻草等粗纤维饲料进行青贮发酵,主要以青贮窖池和裹包青贮饲料加工为主,在贵州省目前青贮窖池加工发酵青贮饲料较为普遍,发酵时首先需将玉米秸秆铡短粉碎,一般梅花鹿的粗饲料切短至2~3 cm为宜,粉碎后的秸秆和稻草含水量较低,不利于发酵。因此,需要调节其含水量,用喷雾器给粉碎后的草段添加水分,并充分搅拌,通过烘干法测定牧草的含水量或者通过用手抓起刚切碎的青贮原料并用力挤压,指缝见水但水不流下的方式,使秸秆和稻草的整体含水量为60%~65%。将处理过的秸秆和稻草放入青贮圆捆机进行打捆,控制秸秆和稻草的大小和密度。草捆过小,密度小,草捆中存留的空气多,会增加霉菌的数量,不利于发酵;草捆过大,密度大,容易损坏打捆机。草捆捆直径为50~55 cm,高为50~60 cm,重为90~100 kg。处理的草捆圆捆从打捆机取出,平稳地放到拉伸膜包膜机上,启动包膜机,设定包膜机的圈数和层数,一般4层以上能够很好地密封草捆。在自然环境下放置45~60 d进行厌氧发酵,即可得到青贮饲料。通过裹包方式加工的青贮饲料保存期长,可达1~2年,不受季节、日晒、降雨等影响,可露天存放。

1.2 饲养管理。

1)梅花鹿公鹿的长茸期为1—8月,在长茸期,梅花鹿的日饲喂量一般为4~6 kg,其中青贮饲料为3~5 kg,青绿多汁饲料为1.5~3.0 kg,精饲料为1.5~2.0 kg,日

1 d饲喂两次。2)在母鹿怀孕期,要加强怀孕鹿的饲养管理,特别要保障营养饲料的供给,并且要保证饲料的质量,多饲喂体积小、适口性较强的饲料。分娩后,哺乳期饲料要饲喂蛋白质含量丰富、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饲料,并有充足的石粉和食盐,青绿多汁饲料和青贮饲料可让其自由采食。仔鹿哺乳期可自然哺乳,也可人工哺乳。要始终保持鹿舍的清洁卫生,以防生病和流产。仔鹿产下后,应及时清洗身上的黏液,使其尽快吃上初乳。

1.3 适时配种,提高繁活率

为提高配种成活率,应选择头大、眼睛有神、结构紧凑结实、轮廓清晰明显和体态较胖的鹿作为种鹿,鹿发情时兴奋不安,常“吱吱”鸣叫,喜接近公鹿。配种时,应防止公鹿角斗,最好采取小群配种方式,一般以1头公鹿、4~5头母鹿为1个小群,并到一定时间换小群中的公鹿,这样容易准胎。

2 主要疾病防治

2.1 胃肠炎

胃肠炎是梅花鹿四季常发的一种疾病,饲养管理不善,饲料单一、青绿饲料缺乏、饲喂无规律和环境卫生状况较差等因素均可导致胃肠炎发生,幼鹿、仔鹿发病率较高,且死亡率很高。为避免发生胃肠炎病,在饲养的过程中应避免或减少各种应激因素刺激,不使用腐烂霉变的饲料饲喂,同时保持圈舍的环境卫生条件,做好定期圈舍和饮喂用具消毒。胃肠出血时,可用止血敏安络血或维生素K3止血,冬季发生冷痢时,可用10%安钠咖、ATP、COA和50%葡萄糖以强心补能,尽力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

2.2 结核病

梅花鹿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所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结核杆菌可通过唾液、粪便、尿液等传播,在规模化养殖过程中经常发生,发病时死亡率较高,以预防为主。一般3月龄内仔鹿可直接接种,接种量为0.75 mg,用1 mL稀释液稀释后接种,阴性鹿为二次接种,间隔时间为1年,接种前用75%的酒精消毒接种部位,在颈部或臀部采用皮内或皮下接种均可,仔鹿为连续3年每年春季接種1次。

2.3 布氏杆菌病

鹿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鹿布氏杆菌病主要有羊型、牛型和猪型3种,还有其他非典型布氏杆菌病在鹿群中也有流行。发病时,主要症状为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消瘦、生长缓慢或停滞等,妊娠母鹿主要症状为流产,流产胎儿大多为死胎,阴道流出恶臭的脓性分泌物等;公鹿出现阴囊下垂,一侧或两侧睾丸及附睾肿大,触有痛感,站立时后肢张开,行走困难等症状。一般以预防为主,常用疫苗为布鲁氏菌病羊型5号弱毒冻干疫苗,接种方法为:第1年免疫为皮下注射,以后各年均采用饮水口服给苗,成年鹿、幼年鹿按每头每次250亿活菌数皮下注射,哺乳期仔鹿每头每次30亿~40亿活菌数皮下注射;口服按每头每次饮用400亿活菌数,每年11月接种,免疫期为1年。

2.4 口蹄疫

口蹄疫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烈性传染病,在梅花鹿养殖中传播速度极快,不易控制和消灭,会严重影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仔鹿患病时,死亡率很高,几乎在患病后10~12 d死亡。口蹄疫的诊断依据主要结合流行病学及附近有无牛、羊患病等作出初步判断,并以观察鹿口腔,唇、舌黏膜等部位皮肤异常变化进行诊断。除平时做好圈舍消毒及清洁卫生外,应给3月龄以上的梅花鹿接种注射疫苗口蹄疫O型、亚洲I型二价灭活疫苗预防,接种采用二次免疫法,间隔时间为20~30 d,采用颈部或臀部肌肉注射,每头注射2 mL,免疫期为6个月。

(责任编辑:刘昀)

猜你喜欢

疾病防治梅花鹿养殖技术
探讨乡镇畜牧兽医站畜禽疾病防治现状和改进措施
贪玩的小梅花鹿
小规模肉牛养殖技术措施
天蚕品种驯化与应用研究
骄傲的梅花鹿
利用太极拳提高教师体质策略研究
关于生猪疾病防治措施的分析
南通地区海蜇养殖技术
动物玩家之梅花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