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分析

2018-05-14唐祝

南方农业·中旬 2018年6期
关键词:水稻种植病虫害防治

唐祝

摘 要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与实现,需要结合种植区域的生态环境特征来进行详细探讨。基于此,重点论述了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类型,以及水稻生长过程中病虫害预防的有效方法,针对比较常见的两种病虫害,整理出有效的治疗方法,希望能够为提高水稻产量提供借鉴。

关键词 水稻种植;高产水稻;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511;S435.1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17.012

1 水稻播种前的准备工作与选种

1.1 种子选用

水稻选种阶段,需要结合当地的气候特征,选用能够适应生态环境并且具有抗病虫害能力的水稻品种[1]。以四川达州地区为例,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比较均匀,气温维持在27 ℃左右。因此在选择水稻品种时,无需选择具有较强耐旱能力的品种,应该选择可以适应亚热带气候的水稻品种。选择种子时要确保同一品种的纯度,当纯度达到95%以上时,才能开展接下来的育种培育工作。杂交水稻品种的适应能力更强,萌芽率可以达到87.53%以上,因此在种植过程中,杂交品种也是主要选择。

1.2 种子催芽处理

通过催芽可以提升水稻种子的发芽速度,尤其是在播种周期比较紧急的情况下,可以借助育种技术对水稻幼苗进行育苗处理,营造出适合种子发芽的环境条件[2]。当水稻种子萌芽并长到插秧高度标准后,可以将其移植到种植区内进行插秧种植。催芽处理以及育秧技术的关键是控制催芽时间,也需要种植人员实时观察水稻育秧的高度,避免由于过高造成幼苗损伤。催芽前需要对种子进行发芽率实验计算,选择一小部分种子进行萌芽实验,将萌芽环境的温度控制在25 ℃左右,最终计算的发芽率达到85%以上时,才能继续投入使用,以免发芽率不足影响最终的水稻插秧种植。

1.3 苗床处理与育苗

在苗床处理与育苗的过程中,育苗人员需要对土壤中含有的营养物质成分进行检验,根据水稻育秧过程中所需的营养类型添加基肥[3]。育苗过程主要分为4个流程,分别是育苗土壤选择、苗床制作、基础施肥以及灌溉处理。育苗期间要确保各个流程之间配合紧密,避免在时间间隔周期过长,造成水稻幼苗最佳生长周期被延误。育苗人员需要根据不同种植周期的水稻类型筛选秧苗,如果是早期种植的水稻,当秧苗生长到5叶期时属于最佳移植期,晚水稻则要在秧苗生长到6叶期才可以移植种植。水稻在育苗阶段所处环境比较稳定,育苗人员会根据水稻种子萌芽以及不同发展时期所需要的环境条件,营造出温度适宜、水分与养料充足的生长环境[4]。水稻幼苗插秧播种后在自然环境中有时会受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成活率会有所下降,为保障最终水稻的产量达到高产标准,育苗时也应该预留一部分备用,方便后期补插使用。

1.4 播种

播种是由人工操作将水稻幼苗移植到大片田地,播种过程中需要保护水稻幼苗的根茎,避免由于操作失误造成根茎损坏。农户应选择风力在3级以下,并且温度可以达到21 ℃以上的环境进行播种。插秧深度控制在1.5~2.5 cm,对于不同插秧区域的环境差异性,在具体操作中也可以适当调整深度以及密度,单次抓秧量应控制在6~8株。将水稻插秧播种的深度与密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才能使水稻幼苗更快适应环境,并不断降低病虫害感染的概率。实际操作中可能会产生误差,目前水稻插秧已經使用机械自动播种完成,但仍然需要现场管理人员进行实时观察,发现插秧密度以及深度不合理的情况时,应及时停止并改正,为确保播种的速度,可以采取抽查方法。

2 田间管理

2.1 整地与基础肥施加

在正式插秧前3~5 d进行灌水,这样能够预留足够长的时间来确保插秧区域内的水田温度更加均衡。如果灌水时间与插秧时间相邻,则可能由于水田温度较低,导致插入后的水稻秧苗感染病虫害。灌水前要全面清理水稻种植区域的土壤,清楚其中生长的杂草以及其他植物。基础肥料施加可以为水稻幼苗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达到高产种植的标准,但不能盲目进行,需要根据土壤检测结果,以及水稻对营养物质的需求进行综合考虑。基肥施加占据总肥料施加的40%,由此可见其非常重要,应以磷肥为主要基肥,对于土壤中缺乏营养物质较多的情况,也可以施加一些复合肥料,为水稻幼苗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

2.2 插秧

插秧后水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弱,此时也是病虫害的高发期,在插秧操作后,需要向水田内补充水分,可以达到水稻的1/2量。由于插秧阶段水稻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的能力比较弱,同时频繁的移动也会造成叶片中大量水分蒸腾,因此需要补充大量水分,注水应该以不没过苗心为标准。这样可以保护水稻叶片中的水分,降低蒸腾速度,帮助水稻快速恢复水分吸收能力。插秧阶段的温度控制选择尤为重要,四川省达州地区的温度常年较高,可以达到水稻插秧的最低标准,因此在插秧阶段不需要考虑低温对水稻生长造成的影响,但需要考虑一旦插秧环境阶段温度超过25 ℃,则会造成秧苗内部水分蒸发过快,反而不利于秧苗生长。插秧前不仅要考虑当天的温度,也需要了解未来2~3 d的气候变化,避免由于温度变化过大,导致水稻幼苗种植后出现死亡现象。

2.3 追肥

农户要根据水稻不同生长周期进行追肥管理,分蘖阶段水稻需要大量的钾肥,此时施加的肥料也主要是以钾肥为主。插秧后水稻度过恢复期,从土壤中吸收水分与肥料的能力也逐渐提高,这一阶段水稻会快速生长,需要施加钾肥与氮肥,能够提升抗风能力的同时,为稻穗生成提供充足的养分,能够使稻穗的颗粒更加饱满。在水稻生长后期,为了达到高产的目标,主要方法是将肥料养分输送到稻穗部分,使稻穗能够吸收营养快速生长,在水稻成熟前的15 d,需要保持稻田干燥,才能确保根系所吸收的营养传输到稻穗部分。

3 水稻高产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3.1 稻瘟病

稻瘟病病毒存活时间极长,病毒依附在受病水稻上可以在冬天存活,一直保持着活性,一旦气温开始升高,并且接触到雨水后,稻瘟病病毒便会被激活,通过孢子分化的模式不断感染其他健康水稻,而且传播速度很快,不仅会影响产量,还会影响下一年的水稻。防治方法主要有加强种植管理和药物防治两种。1)加强种植管理。在施加肥料时要进行严格控制,避免出现用量不准确或者施加延误的情况,从而能够提升土壤自身的抗病能力,降低稻瘟病的发生率。在前期稻田地整顿期间,农户要选择方便灌溉与水分流通的田地,前期选种时尽可能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品种,如秀水644、原粳4号、津稻308等品种。2)药物防治。药物防治则是在稻田中喷洒混合灭菌药物,杀死土壤中含有的稻瘟病毒,但需要严格控制用药量,避免造成残留污染。

3.2 钻心虫

防治钻心虫可以通过翻整稻田地减少虫源数量,尤其是在水稻成熟前的干燥期,最容易感染虫害,要保持土壤的湿润程度来降低虫害的影响。对于幼虫,农户可以通过喷洒农药杀死病虫,配合比例为1.8%的爱福丁乳油加水稀释到2 500倍,能够降低稻田损失;对于已经孵化的成虫,农户可以喷洒稀释到2 800倍的灭杀毙农药。

4 结语

水稻的种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个环节都是密切联系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错误都会影响水稻的质量和产量,因此掌握优质高产的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方法是至关重要的,也是需要重点研究的。为了有效防治病虫害,在从种到收的各个环节中,农户要进行科学管理,最终才能收获高产优质的水稻。农业部门也应该及时为农户普及最新的种植技术,以实现产量与经济效益双丰收,切实维护农民的利益。

参考文献:

[1] 王书华,彭步云.水稻的高产栽培和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J].农民致富之友,2017(16):161.

[2] 张剑秋.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以及病虫害的防治综述[J].科学种养,2016(5):56-57.

[3] 江晓凯,吴育纯,陈少荣,等.刍议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J].农民致富之友,2018(3):82.

[4] 史艳明.北方寒冷地区水稻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J].农家科技旬刊,2017(9):71-72.

(责任编辑:刘昀)

猜你喜欢

水稻种植病虫害防治
水稻种植中的抗病技术分析
水稻种植中关于抗病技术的创新探讨
区域自动观测站在水稻种植中的应用分析
重庆云阳同一地区不同土质种植的质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