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乡村转型产业发展的驱动力研究
2018-05-14王婷婷何钰凝
王婷婷 何钰凝
乡村转型是我国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主要探讨了安徽省乡村转型中产业发展的动力因素,乡村转型发展的驱动力和影响因素众多,安徽省作为中部农业大省,我们主要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农业化以及投资带动这几个因素出发,并结合安徽省当涂县三杨村案例分析乡村产业发展的驱动力,并相应的提出了安徽省乡村转型的一些启示和对策。探索了安徽省乡村转型中的产业发展的动力因素,并为其他乡村发展提供了一些借鉴意义。
乡村 乡村转型 驱动力
前言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乡土文明的国家。数千年的农耕生产传统,使得乡村地域一直主导着中国社会文明的进程,构成了支撑整个国家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基本面.改革开放以来,大量乡村的更新却呈现出明显的“城市化”特征和“建设性破坏”结果,导致乡村外部传统风貌和内部“乡愁”的消逝。正是这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要求我们重视农村社会发展,强调乡村的永续发展。
只有农民主动参与进来的新农村建设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建设。而现如今新农村建设在摸索过程中逐渐偏向“拆除旧村建新村”,“鼓励农民修建新房”,“集中农民上楼”等误区,农民在建设过程中一直扮演着被动的角色。过分关注于农村道路、村容村貌等硬性基础设施建设,忽视了乡村文化和农民的思想意识的建设,农民切身的利益没有真正的体现出来。在现代化建设背景下,新农村建设出现了一系列的困惑。因此,在现代化背景下,对研究乡村转型就显得尤为重要
乡村转型产业发展的动力因素
(1)工业化因素
本文在经典工业化理论的基础上,根据能够反映经济结构变化的指标,对安徽省工业化进程进行评价。与国家工业化水平相比,安徽省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特点:
1.人口城市化率低:2007年以前,安徽省城市化水平低于40%,过去十年城镇化水平快速发展,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市化水平。
2.第一产业就业率比较重要:各行业就业率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2006年以来,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逐步上升。2006 - 2014年9年中,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14%,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上升13%,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近1个百分点,反映了工业化进程中的结构性变化。第一产业就业比例过大第三产业比重较小,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下降速度放缓。
(2)城镇化水平因素
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地区产业发展和乡村转型的重要因素,从表1和表二中我们可以看出安徽省从07年以前,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城市化水平一直低于40%,近十年来,城市化水平发展迅速,但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总的来说安徽省的城镇化水平1978年的12.62%到2014年的49.15的,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因此安徽省的城镇化水平有待提高。后续安徽在乡村转型过程中应着重注重城市化水平的打造。
(3)农业现代化因素
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同时它也是工业和城镇化的基础,尽管我国农业水平和技术都在不断提高的状态,但是各地区仍然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东西部的差异。安徽作为中部农业大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从表一表二中我们可以看出 2016年,安徽省粮食总产量达到了6644千公顷,全省拥有规模以上龙头企业5000多家,产值也在逐年增加。但是,农业发展仍面临严峻的挑战。短期内农业规模化经营难以实现,科技水平低;其次农业缺乏特色和品质。
(4)投资带动因素
投资带动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非常重要。安徽省位于中国中部省份,毗邻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迅速。作为基础比较薄弱的内陆省份,安徽省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增长。2011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51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5%。年内保持两位数增长,居全国第十位,居中部六省首位。安徽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推动力是引进省外资金。以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为主导。2010年,安徽省境外实际使用资金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为57.9%。近些年来,安徽省也在不断的引进外资,引进外来企业来此投资人户,从而更好的促进安徽省经济的发展。
安徽省当涂县三杨村的发展
(1)概况
三杨村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的东部,与江苏省接壤,是安徽省的一个省界村。2000年之前这里只是一个贫穷的村庄,人民生活贫困,但是2000年之后,随着工农业的不断发展和自身的不断探索,如今已是是中国十佳小康村。三杨村坚持“工业兴村,工业富民”的模式,使得经济不断发展。在发展经济中,重点创办集体企业,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興办了三杨刃具三厂、三洋机床厂等3家村办企业,不断推动企业朝着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2)三杨村的发展模式
1.工业兴村,工业富民,全民参与
坚持“工业兴村,工业富民”的模式,村级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在发展过程中以工业为基础,大力兴办了三杨刃具三厂、三洋机床厂等3家村办企业,不断推进企业规模化发展。在工业的基础上兼顾农业和服务业,三产联合发展。同时扶持壮大民营经济,发展个体私营企业36家,吸纳了1100名本村富余劳力。使得全面都参与了整个村集体的建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富裕。2006年,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1亿元,村级集体收入32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7400元,上交税收560万元。
2.生态发展,滚动发展
经济发展了,三杨村下大力气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村庄环境和农民居住环境的改善,三杨村加强旧村环境整治,重点实施好“三清”、“五治”工作。为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旧村改造基础,该村投入110万元,完成了水泥路“户户通”工程,将水泥路修到了农户家门口。同时投入80多万元,将村部至集镇的水泥路拓宽至11米,并在全村道路两旁进行绿化。此外,还投入50多万元,在村内兴建了36座卫生公厕。
(3)三杨村的发展对我们的启示
1.立足资源禀赋,结合时代需求
不是所有的乡村都适合三杨村的发展模式,每一个乡村都有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重视挖掘地域特色,乡村的发展不应是盲目的植入和生硬的嫁接,而是立足于当地地域特色和本土文化的一种引导性开发,因地制宜。安徽省不仅是农业大省,同时也是工业和人口大省,我们要依据地方特色,立足资源禀赋原则,结合时代需求。
2.推进传统农区产业分工协作与城乡土地资源统筹配置
发展工农业是绝大多数乡村实现乡村转型的毕竟路径,但是我们在大力推进地区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同时,也要协调城乡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大力拓展特色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并力争建设成为全国高产稳产优质的粮油棉种植基地和多种特色优质经济作物生产基地、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的核心基地,逐步发展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龙头,从而更好的促进乡村的成功转型。
3.开发模式创新,重视公共参与
鼓励引导和吸引社会资本,加强地方和政府的联系,通过PPP( public privatepartnership)等创新模式,使得政府和企業利益共享和风险分担,形成长期合作关系。保障政府、企业、当地居民多方利益主体的利益。切实维护当地农民利益,通过多方式多途径多层次引导当地农民全过程参与乡村转型的发展,农民不应是被动式参与,而是主动合作开发。吸纳农民就业,经济发挥旅游产业带动性强的特征,推动农民生产方式转换和增加收入。
结语
乡村转型发展涉及到空间组织结构、发展模式、消费结构、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等多方面的转变,是一个系统工程。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结构和地域单元空间格局的重构是乡村转型发展的必然结果。乡村转型发展的模式和驱动力是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并不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模式,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本文主要从工业、农业等方面去探讨,也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参考意义。
[1]张京祥,申明锐,赵晨.乡村复兴:生产主义和后生产主义下的中国乡村转型[J].国际城市规划,2014,29( 05):1-7.
[2]张佳.渐进式乡村更新规划中的刚性与弹性[J].新美术,2016,37( 06):129-132.
[3]谢蒙.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乡村韧性空间重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
[4]刘彦随.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转型发展与新农村建设[J].地理学报,2007,62 (6):563-570.
[5]程哲,蔡建明,崔莉,刘彦随.乡村转型发展产业驱动机制:以盘锦乡村旅游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37 (1):143-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