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度假旅游研究综述

2018-05-14彭伟刚

财讯 2018年22期
关键词:度假区旅游评价

彭伟刚

通过对国内度假旅游CSSCI期刊文献进行整理并评述,旨在了解度假旅游的研究现状并探索未来的研究方向,将度假旅游的研究内容分为度假旅游基础性研究、度假旅游发展研究以及度假旅游相关评价体系研究三大类,在此基础上指出研究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建议学者应重视小众市场的本土亿研究以及在保持度假旅游鲜明特色的基础上与其他旅游模式和产韭实现融合发展等。

度假旅游 基础性研究

发展研究 评价体系研究

研究背景

20世纪30年代旅游度假区在欧洲开始兴建并逐步形成规模,新兴的度假旅游模式慢慢发展起来并逐步周边地区扩散,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方面由于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格局开始形成,另一方面由于带薪休假制度在世界各国积极推进,制度基础开始建立,度假旅游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并逐渐形成产业化规模。近代以来,我国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对外国策,经济发展开始步入快车道,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质的提高,我国开始具备发展旅游的基础条件,一向以“富产品”冠名的旅游逐渐成为居民常态化选择。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传统观光型的旅游模式不再满足市场需求,为了促进旅游模式优化升级,1992年国务院根据国内旅游市场发展情况批准在全国范围内建立12个国家旅游度假区,这一举措标忐着我国旅游业开始迎来了休闲度假旅游时代。随著1999年我国全面开始实施“黄金周”制度,2008年政府对“黄金周”制度进行调整并且强制实施带薪休假制度,极大意义上实现了我国旅游业跨越式大发展并对旅游业质量性跨越产生深远影响,标志着我国已经具备了发展度假旅游的基础条件。以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为主要特征的当今社会,休闲度假旅游开始崛起并逐渐成为居民常态化选择,这是一种社会文明程度和发展的标忐。综上所述,度假旅游这一课题的研究具有显著的实践意义。

数据来源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SSCI)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领域的标志性工程,收录的研究成果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质量性,通过对其数据库科学成果的检索,不仅可以了解学科理论和知识运用的研究过程,还可以对课题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揭示和预测。本文在中国知网( CNKI)数据库中以“度假旅游”为关键词,选择期刊文献进行检索,时间跨度选择为1980年初至2018年3月底,检索日期为2018年3月28日,以CSSCI核心期刊文献为筛选条件得到相关文献共计96篇,接着对无关项和重复项的检索文献进行剔除,排除后共计得到有效论文46篇。本文主要以这46篇有效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和探究,以期了解度假旅游这一研究领域的现状和趋势。

研究内容分类

本文通过对46篇有效论文的研究内容进行整理和归类,并根据卢学爽( 2013)文献归纳思路将所选文献归为三类,分别是度假旅游基础性研究、度假旅游发展研究以及度假旅游相关评价体系研究。根据归类结果可以看出,对于度假旅游的研究内容以发展研究为主,共36篇,占比78%,而基础性研究和相关评价体系研究占比则较少,分别占比13%和9%,这标志着近年来度假旅游的发展得到了学者的高度关注,一定程度上表明学者的知识贡献对度假旅游在国内迅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1)度假旅游基础性研究

度假旅游基础性研究主要是探究和建立度假旅游基础架构,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特征以及与度假旅游相关的学科融合等。在检索文献中有6篇属于基础性研究,学者以市场为导向并通过学科融合的方式研究度假旅游的基本特征,包括度假旅游的地理特征、季节特征和市场特征等。李瑛等( 2003)从市场供求的角度分析并归纳了海滨旅游度假区的季节性特征,分别是:一是,海滨旅游度假区旅游适宜期的长短会随着纬度带的变化而改变;二是,海滨旅游度假区提供的旅游产品单一并且对海滨资源的依赖性太强;三是,目前海滨旅游度假产品与我国观光度假旅游的游客需求不匹配;四是,现行假期制度决定了海滨度假旅游淡旺季。邵袆等( 2006)从市场格局的角度剖析了度假旅游的双轨现象,即度假旅游在长短线上的分异以及由此产生的在客源、交通、旅游产品、目的地等各方面差异的现象,认为我国一方面要全面发展环城短线度假产品来充分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要重点突破长线度假产品来满足旅游市场线路逐步延伸的趋势。刘开榜( 2012)从市场格局的角度首次提出了聚合型度假旅游目的地的新概念以及构建了相应的“CDSS”结构模式,并把聚合型度假旅游目的地定义为跨越行政界线的地域旅游经济综合体,分析了度假旅游目的地的动态演变过程。

(2)度假旅游发展研究

度假旅游发展研究主要是探究度假旅游的发展思路,包括对度假旅游以及与度假旅游相关的其他领域的发展现状、开发模式和未来发展趋势等。在检索文献中有36篇是发展研究,研究的重心主要是以度假旅游目的地为研究对象,来探究度假旅游的开发模式。黄慧明等( 2001)以大城市边缘地区待开发的小城镇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小城镇在开发休闲度假旅游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开发思路,认为小城镇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所面临的产业转移与旅游发展的矛盾可以采用“二元转换”和“向心系统”的开发思路,旅游资源品质和旅游基础的问题可以分别采用资源与形象塑造互动和相适应的城区建设开发思路。王兴斌( 2002)以国内节假日“黄金周”为研究对象,分析并权衡了“黄金周”的实行对旅游发展的利与弊,从自主式、可持续、个性化以及休闲制度与国际接轨等多个方面,系统论述了我国全面实行带薪休假制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王建喜等( 2008)以制度和市场供需关系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度假旅游发展的联合驱动机制,认为政府的制度性因素是度假旅游发展的外部驱动力,而市场的供需关系是度假旅游发展的内部驱动力,内部驱动因素和外部驱动因素构成了度假旅游发展的联合驱动机制。

(3)度假旅游相关评价体系研究

度假旅游相关评价体系研究主要是探究度假旅游开发的适宜性并做出评价,包括度假旅游基础资源环境评价、开发潜力以及度假旅游结构分区评价等。在检索文献中有4篇是相关评价体系研究,研究的重心主要是对目的地资源进行评价,判断是否可以作为度假旅游目的地的可行性。杨振之( 2005)认为现行的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是专门针对观光旅游资源分类和评价而设立的,对资源的分类标准不适用度假旅游。在分析的基础上将度假旅游资源重新归类,分别是观赏游憩资源、生态环境资源、服务设施及服务、餐饮及其环境以及娱乐项目五大类,评价体系应根据度假旅游资源的五大要素重新构建。覃建雄等( 2014)运用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来推断雅安地区为理想的山地型避暑度假旅游目的地,以雅安地区的地理环境为研究对象,包括区位和自然环境,系统研究了雅安地区避暑度假旅游的游客舒适度以及生态环境资源是否满足山地型避暑度假旅游目的地的基础条件并得到了科学的结论。

现有研究不足

(1)聚焦旅游度假区,分散小众市场

度假旅游46篇研究论文中有15篇以旅游度假区为研究对象,占比32%。度假旅游研究的重点在旅游度假区,核心还要回归本土化,即具有旅游度假特性的一类旅游目的地。在度假旅游市场中,小众的旅游市场空间格局比较散乱,并且这种局部旅游市场很受地理区位的限制,市场吸引力弱,很多小众市场面临着生存的压力,很多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当前旅游多元化以及个性化选择决定了小众市场存在的必要性,因此对于小众市场的研究应该给与足够的重视。刘俊( 2008)指出当前学者虽然对度假旅游的发展比较关注,并从各个角度对度假旅游的开发和运营作了深度探讨,但对度假旅游发展提供实质性贡献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指导实践的可操作性不足,根据国内度假旅游的发展环境,认为本土化的度假旅游研究亟待重视和解决。

(2)定性研究方法偏多

在这46篇论文中研究者在探究度假旅游的问题大多采用的是定性的研究方法,相对定量的研究方法占比很少。定量的研究方法注重把研究问题数量化,结合数理统计的模型和理论来剖析问题的本质并得到科学严谨的研究结论,定性的研究方法多采用描述性的语言来阐述问题的性质,更注重对问题的系统思考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定量和定性分析都是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定量分析更直观,定性分析更系统,宋金平( 2006)从休闲度假旅游的相关理论为切人点,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对苏州环太湖地区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分析,从市场的角度对苏州环太湖地区发展休闲度假旅游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和建议。

(3)研究问题普遍宏观

学者研究度假旅游的问题普遍宏观,大尺度、大层面的论文比较多。宏观层面的研究与国内相关政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居民消费结构紧密契合,有利于评价度假旅游发展的适宜性和预测析度假旅游的发展趋势。张言庆( 2004)通过国内外度假旅游发展现状的比较,认为相对于度假旅游比较发达的欧美和东南亚地区,中国的度假旅游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目前仍处于初步发展水平。微观层面的研究更注重对当地本土的文化、经济、区位和资源条件进行分析,或者对于宏观层面问题的某一个侧面进行深入的讨论。宏观层面的研究有利于探索度假旅游的本质,微观层面的研究则更有利于指导实践,推进度假旅游的发展。今后在度假旅游的研究过程中,学者应重视微观层面的具体研究,为我国度假旅游的发展贡献智力。

未来研究展望

在研究对象上,一是,重视小众市场,整合市场资源,提供个性化旅游服务,比如关注分时度假旅游等;二是,关注本土化研究,从文化传承、地理区位、资源条件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角度分析度假旅游。在研究方法上,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宏观层面研究度假旅游的本质,在微观层面指导度假旅游实践。此外,本文建议度假旅游的开发研究,不仅要充分与全域旅游、红色旅游以及中医药养生旅游等其他旅游模式相融合,而且要与其他产业相融合,保留特色的同时协同发展。度假旅游是综合性和复杂性的研究命题,研究背景要充分与这个社会的文化、经济、民生相契合,建议将跨学科研究方法纳入到度假旅游的探索,从不同角度来探究其特征和发展模式。

[1l[中国]国务院关于试办国家旅游度假区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 1992) 46号).1992-08-17.

[2][中国]卢学爽,王力峰.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综述[J].科技资讯,2013(10).

[3][中国]李瑛,郝心华.论海滨旅游度假区季节性供求特征及应对策略——以北戴河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2003( 2).

[4][中国]邵袆,程玉申.国外度假旅游的双轨现象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旅游学刊,2006( 3).

[5][中国]刘开榜.论聚合型度假旅游目的地及其CDSS结构模式[J].生态经济,2012( 6).

[6][中国]黄慧明,魏清泉.大城市边缘小城镇休闲度假旅游开发研究一一以高明市杨梅镇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1( 3).

[7][中国]王兴斌.中国休闲度假旅游的必由之路:从“黄金周”到带薪休假[J].旅游学刊,2002( 4).

[8][中国]王建喜,張霞.我国度假旅游发展的驱动机制[J].社会科学家,2008( 12).

[9][中国]杨振之.论度假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J].旅游学刊,2005 (6).

[10][中国]覃建雄,张培,陈兴.雅安地区避暑度假旅游生态环境条件与舒适度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3).

[11][中国]刘俊.应重视和深化度假旅游的本土化研究[J].旅游学刊, 2008( 4).

[12][中国]宋金平,郝春燕,李香芹.苏州市环太湖地区休闲度假旅游发展探讨[J].生态经济,2006(8).

[13][中国]张言庆.中国度假旅游发展对策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4 (1).

猜你喜欢

度假区旅游评价
滨海旅游 度假集群
苏州阳澄湖半岛:城市的“后花园”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发展现状综述
旅游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