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视角理论

2018-05-14蒋婧博

财讯 2018年19期
关键词:社工对象理论

蒋婧博

生态视角理论成为社会工作实务主要理论模型,大约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个具有整合意义与折中的社会工作实践视角,它融合了不同的人类行为理论和社会工工作实践理论,为社会工作提供了一个广泛的、折中的知识基础和实践框架,并成为社会工作综融模式的主要理论基础。生态视角反应社会工作介入长期追求个人内在动力和外在环境的改善,是社会工作理论模型中少数具有的实务特色。生态视角理论是依据人与环境界面问互动关系特质为概念架构,理解个人所在的复杂网络力量如何正向的影响个人与其行动的场域,也关心阻碍个人成长、健康与社会功能的负向生活情境,例如压迫、贫穷、失业s污染等情境。生态视角理论认为案主历经历的困境为生活中的问题,并非个人的病态或性格的缺陷所致,社会工作分入的目标对象是个人、家庭、次文化、社区等各个层次系统,其助人的模型则是综合各种社会工作取向的方法,主张运用多元方而向和多元系统的介入策略。

生态视角理论的起源及发展背景

生态视角理论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融合了不同的理论和概念。它的早期传统可以追溯到达尔文1859年提出的进化论,尤其是“适者生存”这一重要概念。在社会工作领域,这一历史可以追溯到Richmond“在情境中理解行为”这一论述。可见,社会工作实践脉络化一开始就受到了重视。社会工作的另一传统是倡导要将实务性服务和临床服务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回应案主的需要。第三个传统来自米尔斯关于“个人困扰”和“公共议题”之间的区分,这一观点洞察到个人困闲扰背后的社会结构因素,因此对环境的改变是十分重要的。生态学无疑作为一个隐喻进入到社会工作领域,这一概念被赋予这样的含义:“对案主的适应性潜能和他们的环境的滋养性品质需要给予双重和即时的关注。”( Cermanin.1979: 8)随后,社会学中符号互动论的出现也为社会工作进一步认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提供了新的认识架构。Gordon认为社会工作应双重聚焦,即关注个人和环境。

20世纪60年代,Bertalanffy提出了一般系统论,这样个人所在的系统就得到重视,并发展出了社会工作领域的一般系统理论。一般系统理论和生态视角的共同点在于:关注不同层次的系统,重视人与环境之间的压力和平衡。著名心理学家Bronfenhrener( 1979)的《人类发展生态学》比较系统地将生态学的隐喻引入到人类行为的研究。Bronfenhrener对发展进行了生态学式的理解。在他看来,发展过程可以这样理解:首先,一个发展着的个人不能仅仅被视为被环境所影响的傀儡,而是一个不断成长的、动态的重构环境的实体;其次,个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是双向的,这是一个相互适应的过程,最后环境不能仅仅理解为家庭、朋辈群体这样比较贴近的情景因素,而且要包括更大的社区和社会。在Bronfenhrener看来,环境应该包括四个层面:一是,微观系统,包括面对面的群体;二是,中观系统;三是,外围系统;四是,宏观系统,包括更大的文化与社会体系,如意识形态、信仰系统、风俗和法律。Bronfenhrener对个人一环境实践的启示是,个人一环境的配合体现在不同的层次,个人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交换关系。

Mever综合上述不同传统提供了一个综融性的生态系统框架,强调应该将聚焦调整至个人所处的生活空间,关注个人的生活经验、发展时期生活空间和资源分布的人与环境之间的交流活动,并从生活变遷、环境品质和适合程度等三个层面的活动关系指导社会工作的实施。Cermain和Citterman( 1980, 1996)提出的生命模式是应用生态视角的一个重要干预方式。生命模式把人看成持续地与其他环境不同层面进行交换并适应。他们改变环境亦为环境所改变,这是一种交互性适应。社会问题污染社会环境,降低交互适应性的可能性。生活环境必须与其环境保持良好关系,这样我们经由适当的输入就可以维持自己并发展,即调适度良好。

Kemp、Whitaker和Tracy( 1997)的个人环境实践是一个助人过程的社会生态学视角,这一视角是在整合已有的生态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工作理论的最新进展而提出的。这一视角的提出是为了纠正社会工作实践过分沉迷于个人中心,忽视了脉络,没有考虑到环境这个复杂的网。这一视角已经在直接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社会网络的评估对社会工作的启示意义。个人环境实践是这样一种直接实践模式,它策略性地应用时间已完成三个目标:一是,改善面对压力性生活情境、环境挑战和充分利用环境资源的控制感;二是,经由积极的评估、涉人和干预而实现这一目标,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多维度的思考,尤其重视个人社会网络的动员;三是,经由集体行动促进社会层面的赋权的方式连结个人的关注。这个定义清晰地强调了对环境的挑战和对资源的把握是重要的,这一观点适用于任意层次的干预;环境评估和干预时多层次的,既包括主观的,也包括客观的,既包括远距离的,也包括近距离的。个人环境实践既强调社会层面的赋权,也强调个人层面的赋权。

生态视角在最近10年有了新的进展,也包括提出了生态一视角、深生态视角乃至生态女性主义视角。生态一社会视角在生态视角里加入了社会排斥的概念,受到英国的分配正义概念和法国社会资本概念的影响。它的主要观点包括整体性分析、促进原生资源和自我意识的正面利用,关注社会环境和合作性网络以及冒险教育。Ungar( 2002)在深生态学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一个更为深度的社会生态视角,它的实践原则包括:每个人都有内在的价值,文化和社会组织的多样性为寻找解决方法提供了潜力,社区和服务的结构化联盟能够促进资源的多样性,服务输送系统应该由社区利益相关人管理,小且分权的服务输送系统是最有效的,公共政策应该旨在拓展社区的能力和培养社区成员的能力,符合个人和社区利益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标准,社工应该有伦理责任去促进改变。

生态视角理论的实践原则和介入策略

(l)实践原则

生态系统理论提供了一个多元层面、多元系统的全人观来理解个人的社会生活技能。个人生活的健康与否并非单纯的个人原因,而是在其成长与发展过程中与其所处环境间相互作用交流的结果。因此,在社会工作的实践中,其原则有:

1.个人或家庭所经历的问题与困境是环境资源的不足或障碍,个人与环境是不可分离的;

2.个人或家庭所经历的问题与困境是多项要素互动的结果,并非单一因素所致;

3.干预时要善用个人的生活体验及其非正式的支持网络作为切人点;

4.干预时要关注生态系统中关键部分,系统改变就能影响或连带改变其他系统的原则;

第五,干预时要注意问题产生的原因既然非单一因素,那么干预的解决之道也应该是多元的。

(2)介入策略

生态系统理论的干预介入策略强调整合式的实务观点,注重干预阶段的发展,认为不同阶段的发展决定了社工干预的结构及方法。

Pardeck将生态系统理论取向的社会工作实务过程细分为以下七个步骤:

1.进入系统。

社工通过与服务对象及其相关人员的会谈及其他系统的资料提供,并借助服务对象所有的重要关系,找出其与环境不适应的来源及两者各自拥有的优势之处,例如,某个对服务对象重要的人、某个服务对象有兴趣谈论的事件等,找出进入其世界的突破口。

2.绘制生态图。

一旦社工人员进入服务对象的生活世界,就要开始分析服务对象所在的各种系统并绘制成图,从而掌握服务对象生态系统的流动方向和关系强弱。绘制的生态图主要是服务对象系统中的人物和事件为重心,正面的和负面的行为或情感皆应包括在内,所谓事件指的是服务对象与其系统互动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事情及内容,而人物则指的是对服务对象或事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个人或人际关系阶段的资料收集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结构式访谈、运用评估的工具及家庭重塑技术来进行。

3.生态评估。

在生态评估阶段,社工要寻求服务对象在生态系统中所经历的基本问题及主要优势,主要内容包括:描述核心系统,辨识需要初步关注的系统;理解服务对象的压力水平和服务对象回应需要应对的问题与利用资源能力之间的不平衡;理解作用于服务对象效能的情景和因素,包括服务对象对环境的行动能力;检视服务对象关系或依恋的范围和品质,他如何回应不同的感情关系,以及其在微观与宏观环境,包括组织架构和项目结构;探索更大的或宏观的、系统的社会脉络,涉及制度资源、法律、卫生、教育、学校、社会、媒体和技术服务。

4.创造改变的观点。

社工和服务对象共同分享所做的评量后,开始向服務对象共同分享所做的评量后,开始向服务对象提议几个需要改变的生态系统,特别是在矫正服务对象生态系统中最易产生的生态系统层次。当然,所有这些干预的选择及确定要经服务对象同意,否则只停留在专业的建议上,不一定促成服务对象改变行动。

5.协调与沟通。

在介入过程中,社工的重要角色在于沟通及协调服务对象的各个生态系统。改变的力量常常掌握在矫正对象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他人之手,例如社工本身就是服务对象生态系统中的一位重要他人,其主要的功能是支持与启动矫正服务对象改变意愿与行动。社工人员通过电话、家访、面谈及其他支持性行动来完成改变的任务。由于生态系统是变动的,社工也应及时调整自己行动,以利于目标的达成。

6.再评量。

如果服务对象及重要他人所参与的干预过程进行得并不顺利,社工应进行再评量,再次寻找契机进入服务对象的生态系统之中,再度与服务对象和其他相关的他人会淡以取得更多的资料,进行再评量的工作。

7.评估。

评估是运用一些结构式工具,由服务对象的评估来研判行动的成效,可以确定生态系统的有效性及评量干预的连续性。干预过程应及时评估,评估应关注未来干预方法的改进,以及考虑如何让其他类似的服务对象也能在干预行动中得益。

理论应用

该理论对社区矫正工作实务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观点如下:

(l)承认服务对象自身的能动性,注重服务对象自身优势的挖掘。

(2)强调服务对象的“全人观”,认为服务对象自身是一个系统,由三个系统构成,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三大子系统,这三个子系统相互促动。

(3)认为服务对象生活在社会系统中,这个社会系统包括家庭、社区、监狱、社会工作事务所、单位等诸多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同时相互影响。

(4)主张服务对象系统和社会系统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另一个更大的系统。

(5)认为服务对象的问题不是孤立的,所以,对服务对象的介入也不能是单方面的,而是应该系统地介入。

(6)社会工作者在系统系统介入的过程中扮演着教育者、矫正者、倡导者、组织者、资源链接者等多重角色。

(7)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介入方法同样也不是单一的,而应是多元的、综合的、系统的、有机统一的。

专业反思

总结整个在生态视角理论作为理论指导,在社区矫正工作实施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有许多感悟。

(1)优势视角的重要性

生态视角理论比较强调服务对象自身的积极能动性,而不仅仅是主张服务对象消极地适应环境。社会工作者首先挖掘服务对象的自身优势,其次,进一步整合服务对象环境中的资源优势,这也是社会工作者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

(2)全人观的正确性

原来社会工作者在社会工作实务中常常会割裂地看待问题,甚至将服务对象的问题简单化为衣食住行等低层次问题,事实上并非如此。马斯洛的生存层次理论已经很明显地揭示了人的多层次需求,生态系统理论又一次用系统的观点揭示出了服务对象多元化需求,社会工作者强调需求中心,如果社会工作者不能够全面把握服务对象需求系统,可想而知的是,我们的工作注定将走偏。

(3)社会系统的关键性

人都是社会性,同时人也是社会环境中的人,而社会环境实际上也是一个有机系统,每个人都不可能脱离这些系统。在服务对象刘某的转变过程中,多样化的社会系统起了积极和重要的促进作用。

(4)核心系统的特殊性

虽然人都是处于系统之中每个子系统又相互影响,但事实上,特别值得社会工作者注意的是,每个子系统对矫正服务对象所产生的影响并非同等重要,这意味着我们在对所有子系统密切关注的同时,尤其要进一步关注核心子系统。

[1]《社会工作理论》[M],何雪松著,格致出版社

[2]《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M],Barbra Teater著,华东理工出版社

[3]《现代社会工作理论》第三版[M],马尔科姆·派恩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中国社会工作理论》 [M],宋海啸辛一山著,时事出L版社

[5]《社会工作理论处遇模式与案例分析》[M],主编宋丽玉

[6]《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 [M],范明林编著

猜你喜欢

社工对象理论
A Social Crisis
晒晒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拟推荐对象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图说车事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盛满理论
个性签名
透视“社工热”背后的“社工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