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
2018-05-14天津市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协会理论学习小组
天津市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协会理论学习小组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构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是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需要。把握好、把握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方向,深入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传统文化观,是做好文化工作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传统文化观是我们认识、理解、研究和推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导思想,遵循这一指导思想,就能够在工作中有定力、实践中不迷航、发展中有方向。
一、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
挖掘、继承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推进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体现民族文化自信、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什么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习近平同志给出了非常精辟的回答:“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习近平在各种场合的许多讲话中都引用和强调过中华文化的经典理念,他认为,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这些思想和理念,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我们作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民族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这样的思想和理念,是中华民族精神命脉的具体体现。有了这种精神命脉的传承与延续,在和平时代,人民就可以相扶相济、共同发展;在民族危机到来时,就可以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习近平还曾引用《诗经》“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商汤《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改革创新理念,说明自强不息、坚韧不拔、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习近平认为,中国共产党提倡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这样就把古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通在一起、联结在一起、融合在一起,使中华民族的历史基因得以世代传承,永葆其青春活力和时代魅力。
二、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马克思主义原则
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不仅仅是民族精神的时代凝炼与整合,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体现。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无产阶级政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指导和处理各种实践活动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原则和一贯作风。习近平在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理念的深刻发掘和整合中,坚持和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場和方法,娴熟精准地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与时俱进的科学整合。
1.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是马克思主义非常重要的思想范畴,人民群众思想贯穿了马克思主义全部思想,中国共产党从建立之初一直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发展和丰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发挥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坚持、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思想,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上,对这一方面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例如:对魏征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对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对《尚书》里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对张载讲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等民本思想的肯定,契合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基本宗旨。
2.马克思主义平等观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思想基石之一,是考察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习近平传统文化观非常突出地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平等观。从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引用的传统文化经典观念中,就可体会这一点。“尽己曰忠”“推己及人曰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人皆可以为尧舜”,等等,都是传统文化中强调人性平等的理念。
3.唯物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无神论是马克思主义认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立场。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的创新与发展,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立场也是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重要理论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非常重要的无神论思想,特别是在原儒思想中非常突出。《论语·述而》篇记载的“子不语怪,力,乱,神”即是说,孔子从来不谈怪异、勇力、叛乱和鬼神。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共产党员要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无神论者,严守党章规定,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绝不能在宗教中寻找自己的价值和信念。”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在全面建设和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今天,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科学合理地处理好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认真学习习近平关于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论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批判的继承。习近平同志指出,要认真吸取中华优秀传统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许多宝贵的优秀精神传统,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报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之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全面继承和发扬。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楚地看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格格不入的糟粕。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加以继承。”正是因为如此,必须对传统文化中诸如“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压迫人性、压迫弱者、压迫女性的纲常文化以及“神仙鬼道”“因果报应”等愚民文化保持清醒的头脑。
2.创造性转化。习近平同志在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时说,必须“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形式推广开来”。这就告诉我们,要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一要使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使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服务,为提升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服务;二要使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认真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之真正成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三要用符合时代需要和大众口味的形式对传统文化作出新的阐释,使之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
3.创新性发展。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一要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强调的爱国、友善、诚信、公正、和谐等理念,就是把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传统价值理念与当今时代特征和我国实际相结合发展而来的,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创新性发展。二要既立足本国国情又面向世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必须根据本国国情的需要,认真吸收借鉴世界文明成果之精华,形成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强调的自由、平等、民主、文明等理念,就是在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
4.在弘扬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既要反对教条主义,又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上,有两种错误思潮值得我们高度警惕并坚决抵制:一种是教条主义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持这种态度的人把传统文化视为铁板一块的“高大全”,不加分析地照搬照抄、全盘肯定。他们看不到,甚至不愿看到传统文化中存在的“糟粕性”“封建性”和“局限性”,主张用中国传统文化“代替”社会主义新文化,用所谓“新儒学”“取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用“阴阳八卦”理论取代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将不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封建礼教”内容作为优秀传统文化来传播。这种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教条主义态度不仅不利于我们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且会给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帶来非常严重的危害。另一种就是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这种思潮把中华民族的“民族性”“传统性”贬得一无是处,把中国传统文化视为“沉重的包袱”“历史的惰力”,主张“要反传统”,彻底“摆脱中国文化的传统形态”“根本改变和彻底重建中国文化”。这种不分青红皂白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仅在理论上是完全错误的,而且在实践上也是十分有害的。
执笔人:韩鸿胜
责任编辑:双艳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