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2018-05-14郑树娴
摘 要:文化是更高形态和更深层次的民族问题,从文化入手做好民族工作,可以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可以引导少数民族在自我文化认同的前提下,形成对其他民族的文化认同,进而形成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文章以丽江市玉龙县为例,主要分析了玉龙县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加快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研究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少数民族文化不仅是少数民族间相互区别的重要特征,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对各地区经济文化化的发展正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于地处边远、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如何认识民族文化产业并通过其发展改变民族地区落后面貌,是当前民族地区发展过程中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玉龙县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简称玉龙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是原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传承和延续,是全国唯一的纳西族自治县。玉龙地处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接合部,属于汉、藏、白文化的交融区,同时是高原畜牧民族与河谷坝区农业民族交往融合的地方,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县份,有纳西、汉、白、傈僳、彝、藏、普米等10个世居民族,总人口22.12万,少数民族人口占86%。独特的地理环境,不仅使玉龙县拥有神奇秀丽的自然景观,而且多元文化在这里碰撞,更使得文化资源得天独厚,历史人文资源十分丰富。这里有木家桥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北岳庙、宝山石头城、唐代塔城铁桥遗址、清代金龙桥、文峰寺、指云寺、玉峰寺等文物古迹,有古老的象形文字、东巴经传世和东巴文化,有多元文化相融合的艺术结晶——音乐“活化石”纳西古乐和多教合一的白沙壁画,有传统民族文化节日“三多节”,有金沙江石鼓渡口、巨甸渡口等革命历史遗迹,有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古老神奇、多元多样、开放包容、存活创新是玉龙县文化的特点,这些灿若星辰的多元文化,构成玉龙县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宝库。
在实践中,玉龙县坚持“以自然为本、以特色为根、以文化为灵魂、以市场为导向”的方针,通过政策引导、政府扶持、项目带动、创新发展等途径推动民族文化资源挖掘、保护、利用,文化产业成为最具生机活力,带动效应最为明显的产业,成为推动玉龙旅游转型升级和支撑的重要力量。
1.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
为加大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文化兴县”战略,加强文化工作的决定》、《关于切实加强公共文化建设,推进玉龙文化改革发展的意见》等文件,为培育发展民族文化村寨、乡村文化旅游和民间工艺品等,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在鲁甸新主、宝山吾木,成立东巴文化传承学院;在民间,组织开展祭天、祭祖、祭署、祭风等仪式。在玉水寨文化旅游公司的资助下,成立纳西文化传承基地东巴学校,至今培养了10多名全面掌握东巴教文化兼备汉语知识的东巴文化传人。做好文物和非遗保护工作,于2017年完成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纳西族祭于习俗》等8项民俗传承列入第四批省级非遗项目名录。
2.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旅游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促进旅游产业升级
(1)把民族文化作为发展旅游业的基础,融入旅游业的发展中,做到双促进。经过多年努力,玉龙旅游文化品牌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文化保护传承实现多样化发展。玉龙雪山、白沙文化、文笔山宗教文化、拉市海高原湿地、金沙江沿线等旅游景区,成为玉龙文化旅游互動发展的典型。
(2)把民族文化作为玉龙旅游发展的灵魂,在城乡建设中体现文化品位,在旅游开发中挖掘文化内涵,在经济建设中壮大文化产业。打造提升一批以纳西族“三多节”、“棒棒会”等传统节日为代表的节庆活动文化品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好民族文化传承人培养、申报、管理,完善县财政定额补助文化遗产传承人办法,培养民族文化人才,建立东巴资格认定制度。2017年,涌现出《云上石头城》等一批优秀民族文化题材作品,成功举办“三多节”系列文化消费、首届民族服饰展演等民族文化活动,提升玉龙多民族文化品牌效应。
(3)依托丽江旅游的品牌效应,在周边乡镇发展乡村生态民俗文化旅游。把农业、生态和扶贫规划相衔接,加强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把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乡土民族文化的开发、乡村生态旅游开发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通过丰富农业观光型、度假体验型、依托景区型、民族风情型、民俗文化体验型等5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努力打造生态旅游品牌,提高游客的参与率和回游率。目前,游客“吃纳西农家饭、住纳西农家院、做纳西农家活、享纳西农家乐、买纳西土特产”的乡村生态旅游,正成为丽江旅游的靓丽风景。引进宋城打造了丽江宋城旅游区,是玉龙丰富旅游业态、增强民族文化核心竞争力的开篇之作,成为丽江旅游新品牌。
二、玉龙县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民族文化市场调控乏力
产业统计不规范,未能对文化市场的发展走向、消费趋势、数量、比例关系等科学分析,也没有明晰定位,产业开发各自为阵,对文化资源缺少经营性、开发性有效整合。文化产业分属若干部、委、办、局,管理职能分散,部门利益、区域利益交织冲突,文化产业项目的发展投入、布局定点,基本上是市场化、自由化,投入资本随意性大。截止2017年底,县城的电子游戏经营户已达44户,市场面积小而经营户众多的矛盾突出;已申请办理证照的经营户,找不到适合的店面而无法经营;已在营业的经营户,也出现行业间的不正当竞争,给文化市场的发展埋下诸多隐患。市场管理缺乏联动机制,很多时候各部门检查就只能依照相关法规各自为战,形不成合力。
2.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人才匮乏
文化产业经营、管理、技术、专业人才短缺,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尤其是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文化经营创意性人才短缺。农村人口居住分散,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或迁入城区,经济落后,居民文化消费意识淡薄,消费水平增长缓慢,致使文化产业项目在农村受到制约。农民自办文化产业缺少机制和资金扶持,文化产业优惠政策难以落实。
3.文化遗产不断流失,传承和保护面临危机
玉龙县有着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本土特色文化,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流失和消亡。目前,部分玉龙县引以为傲的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着传承和保护的危机。现在大多数年轻人受到新兴市场的影响,对于传统的缺乏市场化运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兴趣,加之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年事已高,找不到合适的传承人,如果再不及时对这些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和利用,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这些民族传统的民间技艺就会永远只存在于文化遗产名录之中。虽然出台了《东巴文化保护条例》,但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落实力度不够。
4.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转型不足
缺少对文化品牌的战略策划和运作,产业发展仍处在自发性状态,组织化、市场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普通群众和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人士对文化产业的概念及发展趋势知之甚少,投资盲目性大,导致市场竞争局部出现无序状态。文化经营实体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分布不平衡,吸引力不强,致使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未能很好地与文化产业结合,资源优势没有真正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没有形成具有创新性和竞争力的特色文化品牌。
三、加快发展玉龙县民族文化产业的建议
1.放开准入门槛
认真落实上级关于非公资本、外资进入文化产业的有关规定,根据产业不同类别,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途径,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参与国有文化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2.增加政府投入
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贴、补充资本金等方式,加大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投入,支持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和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整合,支持文化领域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支持大宗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争取中央财政“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文化体制改革专项资金,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支持力度。
3.加大金融支持
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积极倡导鼓励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大力开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企业走出去的贷款担保业务品种。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进入主板、创业板上市融资,鼓励已上市文化企业通过公开增发、定向增发等再融资方式进行并购和重组,迅速做大做强。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发行企业债券。
4.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少数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见证。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一是要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注意做好文物调查,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合理设置文物保护单位,形成国家、省、市、县级文物保护体系。注意挖掘文物古迹的内涵与价值,从大历史、大文化的角度看待文物古迹,从新的视角评价文物古迹,特别要注意从少数民族自身的历史发展认识文物古迹的历史价值。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注意在保护基础上的开发利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二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健全和完善各级非物质文化遺产名录,扩大传承人规模,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对特别重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应设立专门研究机构,增加财政投入,拨付专项资金,进行系统地挖掘和整理,使之在传承基础上发扬光大。
5.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要深化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体制改革,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组建国有文化企业,培育文化市场主体。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紧紧抓住转企改制、重塑市场主体这个中心环节,加快推进出版发行单位转企改制和兼并重组,加快电影制片、发行、放映单位和文艺院团转企改制,抓好党报党刊发行体制和广播电视节目制、播分离改革。大力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建立统一高效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通过上述措施,把玉龙打造成为特色鲜明、品牌名优、设施先进的文化大县和云南省文化先进县。
总之,进入新时代,在文化不断繁荣发展的背景下,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正逐步演化为文化发展问题。文化既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直接关系到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质量。近年来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工作的经验证明,文化是更高形态和更深层次的民族问题,从文化入手做好民族工作,可以解决各少数民族发展的根本问题,可以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可以引导少数民族在自我文化认同的前提下,形成对其他民族的文化认同,进而形成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是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的必然选择,必将对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应有的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川南、王伟旭.开发利用好怒江民族文化资源.《社会主义论坛》2012年第10期
[2]张燕清、龚高健.福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福州党校学报》2012年第2期
作者简介:
郑树娴(1975--)女,现任职于中共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委党校,从事党校教育工作,高级讲师,经济学学士;研究方向是马列主义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