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建设的“多元中衡”方法论取向齐鲁工业大学
2018-05-14刘学芝
摘 要:“多元中衡”是近两年学界提出的一种新方法论。美丽中国建设的“多元中衡”方法论取向,表现在两个方面: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发展的“多元中衡取向”,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多元中衡取向”。美丽中国建设的“多元中衡”方法论取向的当代价值,表现在它不仅可以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方法论支持,而且还进一步深化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
关键词:美丽中国建设;多元中衡;方法论取向
“多元中衡”是近两年学界提出的一种新方法论,本文旨在将“多元中衡”这一新方法论运用于美丽中国建设的实践进行分析,一方面彰显其当代价值,另一方面为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做出一定贡献。
一、何谓“多元中衡”
“多元中衡”作为一种新方法论,最早见之于许庆朴教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译》一书中所言:“‘中衡是中庸的‘持中理念与唯物辩证法追求平衡和制衡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其中,‘持中是手段,‘求衡是目的,以持中达平衡,两者互补相通,构成中衡。具体地说,中庸的‘执用兩中的执中、‘和而不同的和中、‘时中权变的权中与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的制衡、‘分析综合的平衡、‘质量互变的度衡(度的制衡或平衡),生成执中制衡、和中平衡、权中度衡三个理念。”[1]对于“中衡”的这三个具体理念,本文不再阐述。需要说明的是,这三个理念的共同之处就在于,将“中”视为“衡”的最佳状态,将“衡”视为“中”的最终追求,二者紧密相联、不可分割。在多元并存的现实世界中,二者相结合的表现,就是人们不再用二元对立即非此即彼的思维来分析和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而是在多元并存中去寻找它们的最佳平衡点,因此这一方法论又被称为“多元中衡”方法论。
二、美丽中国建设的“多元中衡”方法论取向
党十八大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九大再次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因此,美丽中国建设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永恒主题。要建设美丽中国,科学方法是不可或缺的。其中“多元中衡”方法论取向,就蕴含在美丽中国建设的实践中,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发展的“多元中衡取向”。发展是硬道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发展,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国家在强调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从而导致经济社会发展超出了生态环境的承载力,造成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发展的失衡状态。因此,如何在经济、社会和生态三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是至关重要的。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从“两山”理论可以看出,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发展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就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人们对美好环境的向往。
其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多元中衡取向”。伴随着美丽中国建设这一先进治国理念的提出,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将难以为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的方针政策。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多元中衡”取向,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分析。第一个层面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平衡发展问题;第二个层面是东部地区和中西地区的平衡发展问题。就前者而言,伴随着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和第二产业的优化升级,70%的就业人口从事农业的局面有了很大的改观,相当比例的人口从事工业和服务业。就后者而言,伴随着东部地区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对中西部企业进行的技术改造和重组,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越来越趋于平衡发展。
三、美丽中国建设的“多元中衡”方法论取向的当代价值
美丽中国建设的“多元中衡”方法论取向,其当代价值主要表现两个方面。其一,可以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提供一定的方法论支持。这是因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要想在未来取得更加卓越的成就,不仅需要先进理念的支撑,更需要科学方法的支持。“多元中衡”方法论可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美丽中国建设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各个层面各个维度的研究,必将推动且不断深化着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
注释:
[1]许庆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483-484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30
作者简介:
刘学芝(1972--)女,山东平原人,齐鲁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