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场对抗球类项目运动员与观众之间攻击行为归因与对策
2018-05-14杨大为李启晓陈广辉许水生
杨大为 李启晓 陈广辉 许水生
摘 要:通过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影像资料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同场对抗项目运动员与观众之间的攻击行为的归因进行了分析,发现受比赛氛围的影响、舆论导向的影响是观众对运动员产生攻击行为的主要因素;挫折-攻击重组理论可以解释运动员产生攻击行为的原因,可以通过规范媒体与现场工作人员的职业行为、加强比赛的安保措施、重视运动员的心理疏导三个方面来避免同场对抗球类项目运动员与观众之间发生攻击行为。
关键词:同场对抗 球类 攻击行为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2(b)-0235-03
同场对抗球类项目是指在同一比赛场地中,在身体对抗条件下,完成攻防技术,以得分多为取胜条件的球类项目[1]。各种同场对抗球类项目由于其特有的对抗性、竞技性和观赏性吸引了众多体育爱好者,很多的体育爱好者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到比赛现场观看比赛,与自己喜欢的运动员近距离接触,感受赛场氛围,增加运动员与观众交流的机会。但是随之而来的还有不时发生的运动员与观众之间互相产生的攻击行为,随着一次又一次运动员与观众之间攻击行为的曝光,造成了很多负面的社会影响。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影像资料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同场对抗球类项目运动员与观众之间的攻击行为的归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方法。
1 同场对抗球类项目运动员与观众之间的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是指“以损害另一个生命或物体为直接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该生物体想要回避这种行为”,运动场上的攻击行为一直以来都为人所不齿[2]。笔者选取了几次具有代表性的同场对抗球类项目运动员与观众之间发生攻击行为的案例并进行分析,以便从中总结出同场对抗球类项目运动员与观众之间发生攻击行为的归因,并研究出这种攻击行为的预防方法。
案例一:2004年11月19日,在距离步行者队(客场)与活塞队(主场)的比赛结束还剩下45.9s时,阿泰斯特(步行者队)与本·华莱士(活塞队)发生冲突后躺在技术台上冷静,此时一名活塞队的球迷将一杯饮料倒在了阿泰斯特的身上,之后便引发了NBA历史上规模最大、处罚最重、影响最恶劣的打架事件(奥本山宫打架事件),这次打架事件造成了包括阿泰斯特在内的多名球员被禁赛并处以罚款和起诉,9名观众受伤,其中2人被送往医院,多名观众被起诉的严重后果。
案例二:2012年2月1日埃及足坛阿赫利队(客场)对阵埃及人队(主队),两队的球迷素来不和,埃及人队最终3∶1逆转战胜阿赫利队。看台上1万多名主队球迷开始嘲讽1千名客队球迷,愤怒的客队球迷冲进球场攻击主队队员,主队球迷也冲入球场,他们中很多人还携带了武器,现场100多名警察完全不能控制局面,最终造成79人死亡,上千人受伤。后来埃及法院判处在此次冲突中犯罪的21个人死刑,家属企图劫狱又造成30多人丧生。FIFA主席布拉特称,这是“新世纪世界足坛最黑暗的一天”。
案例三:2016年3月16日,在CBA总决赛第3场辽宁队(客场)与四川队(主场)的比赛结束之后,辽宁队的球员在所下榻的酒店门口与四川队的球迷发生打架事件,这次事件造成了多名球迷受伤,一名安保人员受伤,辽宁队球员郭艾伦(国家队成员)、贺天举(国家队成员)、刘志轩三名球员受伤(距2016年里约奥运会开幕还有5个月)。
2 同场对抗球类运动员与观众之间的攻击行为归因分析
2.1 观众攻击行为归因分析
在案例一中,在步行者队(客场)已经取得绝对的胜势的时候(比赛结束前45.9s领先15分),阿泰斯特(步行者队)对本·华莱士(活塞队)的一个比较粗鲁的犯规引发了双方运动员的肢体冲突,在阿泰斯特(步行者队)躺在技术台上冷静的时候,一名观众将一本饮料倒在了阿泰斯特(步行者队)的身上进而引发了一场混战,这名观众对阿泰斯特的攻击行为的归因是在自己所支持的球队马上就要输球的时候本就心情不好,观看比赛没有带给他期望中的愉悦感和成就感的同时,双方运动员还产生了肢体冲突,在这种刺激下,将原本对主队输球的不满转变成了对客队运动员的攻击行为的动机,并将攻击行为的动机转化成了对引起双方运动员肢体冲突的阿泰斯特的实际攻击行為;在案例二中,主队在落后情况下实现了3∶1的逆转取得胜利,使得主队球迷情绪极其高涨,并嘲讽客队的球迷,客对球迷在此刺激之下,失去理智,继而发生冲突。从中可以看出,客队球迷产生攻击行为的归因是在支持的球队输球之后受到主队的嘲讽,客队球迷的自尊感得不到满足,从而产生了攻击行为的动机,在极度兴奋的状态下无法抑制自己的负面情绪,进而将动机转化为实际的攻击行为。同场对抗球类项目相对于隔网对抗球类项目而言,有强烈的身体对抗性和不确定性,对观众的视觉冲击感和情绪感染力都很强,这也是同场对抗球类项目的魅力所在,但是同时,观众也更容易受到场上氛围的影响,如果赛场上“火药味”比较浓或者受到其他负面的影响,攻击行为的动机就容易产生,在比赛激烈的同时,观众的情绪也比较兴奋,而这种兴奋会在一定的外界刺激下转化为冲动,一旦在攻击行为的动机已经形成的情况下产生观众自身无法抑制的冲动,已产生的攻击行为的动机就会演变成实际的攻击行为。
在案例三中,赛事组织者将主队与客队安排在了同一家酒店住宿,在比赛结束以后,主客场双方的球迷都聚集在酒店门口等待运动员归来,此时双方球迷就已经发生了语言冲突,在辽宁队(客场)运动员到达酒店门口之后,运动员家属与四川队(主场)的球迷发生语言冲突,进而引发双方的肢体冲突。在这次案例中,赛事主办方将总决赛的两只队伍安排在同一间酒店下榻就已经存在一定的冲突隐患,无论比赛双方输赢如何,观众的情绪受到比赛结果的影响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在总决赛这种重要比赛之后无论输赢,观众难免会产生过激的情绪,严重的更是会产生攻击行为的动机,这时双方观众与运动员在没有一定安全距离的情况下近距离接触,一旦受到相应外界刺激,动机就会转化为实际的攻击性行为。
在不同赛制的比赛中,运动员与观众之间发生攻击行为的数量最多的是各大联赛的赛场之上,相较各周期性赛事以及各种友谊赛、商业比赛,联赛制的赛场上运动员与观众之间发生攻击行为的次数更多,破坏也更大。由于各周期性赛事通常采用集中赛会制的比赛方式,比赛周期短,观众人数相对较少,安保措施更加完善,这也就限制了攻击行为的产生,而聯赛制的比赛一般采用循环制的比赛,比赛周期长,有时比赛的胜负已经超出了体育的范畴,在一定程度上与主场城市的政治、经济和主场观众的荣誉感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紧密联合起来,就更容易使观众产生攻击行为的动机[3],在一定条件的刺激下,动机就会转化为实际的攻击行为。
近年来,随着体育全球化的发展,许多运动员前往异国他乡去发展,但是随之而来的还有因巨大的文化差异而带来的赛场冲突,例如NBA赛场上观众的排斥亚裔、非裔球员,CBA观众将一只球队的输赢归结于球队的外援数量和表现等等。在文化上的巨大差异不被双方所理解和包容,而很多观众视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为攻击行为的理由,不注重外来文化带来的体育精神与内涵,只注重比赛的输赢,以输赢论对错,从内心排斥外来文化,导致双方之间的分歧逐渐加大,进而产生了运动员与观众之间的攻击行为[4]。
2.2 运动员攻击行为归因分析
挫折-攻击重组理论认为,攻击是对挫折的自然反应,挫折是攻击的准备状态,是引起攻击的条件,但不一定引起攻击的结果,而愤怒才是引起攻击行为的根源[5]。
在赛场上,一旦队伍处于很大劣势或输掉比赛之后,运动员难免会产生挫折、失望等负面情绪,这已经具备了产生攻击行为的动机,在此时,若观众不能冷静的看待比赛的输赢,为运动员施加赛场以外的心理压力,或者用一些过激的方式刺激运动员的心理,运动员就会在原有的负面情绪上产生愤怒。此时就极容易产生实际的攻击行为。在案例一中,阿泰斯特(步行者队)虽已经处于胜势,但是他刚刚被本·华莱士(活塞队)在众人面前狠狠地推了一下且并未还手,此时挫折感已经产生,然而观众往他身上倒的一杯饮料使他产生了极大的愤怒,此时结合挫折-攻击重组理论,在挫折感的基础之上产生愤怒,就引发了他对观众的攻击行为。在案例二和案例三中同样攻击的发起人在发起攻击行为之前,都经历了比赛失利而产生了挫折感,再由外界因素刺激而产生愤怒,进而引发了攻击行为。
运动员在客场比赛时更容易受到场外因素的影响,如观众的不友好、裁判判罚有失公正等,就更容易使运动员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过大的心理压力会使人产生焦虑、暴躁等负面情绪,这就为运动员产生攻击行为埋下了伏笔,此时如果教练员不能及时发现运动员的负面情绪并对运动员进行心理疏导,或者教练员在停驶的训练中疏于运动员的心理技能训练以及抗压能力训练,运动员就容易带着焦虑、暴躁等负面情绪上场比赛,在同场竞技球类项目的比赛中,各种身体碰撞时有发生,也增加了运动员产生攻击行为的概率。
3 对策
3.1 规范媒体与现场工作人员的职业行为
媒体对赛事的报道应公正、及时并客观,尽量不要将体育以外的各方面因素施加到某一场或一系列的比赛当中,引导并煽动观众情绪,应使体育赛事更加的纯粹,各类媒体应该对观众加以正确的引导,不要以输赢论对错,向观众介绍不同的外来文化带来的益处,在报道时不要夸大、贬低外籍运动员的作用,也不要针对外籍运动员的比赛表现做过多的专门报道,努力让外籍运动员真正融入本国的体育与舆论环境当中。对比赛现场主持人或解说员进行规范管理,不去故意煽动观众情绪,客观解说比赛进程,不对场上运动员、教练员与裁判员做过多的评判,适当的时候应协助现场其他工作人员对观众情绪进行安抚以避免攻击行为的发生。
3.2 加强比赛的安保措施
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到比赛现场观看比赛的人数越来越多,赛场的安保力量也显得越发的不足,有些赛场数万名观众中,只有百余人的安保力量,完全不足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类安全问题,一旦出现大规模的攻击行为,这些安保人员更是形同虚设,各大联赛应加大对安保力量的投入的同时,对现场安保人员做定期的培训,以保证在维护赛场秩序的同时,还能保障安保人员自身的安全。在赛场以外设立运动员的专用通道,严格保证运动员与观众之间的安全距离,在运动员与观众近距离接触时安排足够的安保人员以保证双方的安全。
3.3 重视运动员的心理疏导
教练员在日常的训练时,应有计划的增加一系列的抗挫折训练,提高运动员的心理承受能力,并注意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尽早发现问题并对其进行疏导,在赛前不光要对比赛的战术进行精心布置,还要对运动员进行赛前的心理干预,避免运动员带着任何负面情绪上场比赛,在保证了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同时,还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运动员攻击动机的产生,从根源上避免产生攻击行为。
参考文献
[1] 赵刚,刘丹,李强.同场对抗球类项目比赛负荷的实验研究[J].体育科学,2012(10):92-93.
[2] 黄希庭,张力为,毛志雄.运动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29
[3] 周明.足球赛场观众暴力问题的发展趋势[J].当代体育科技,2014(5):160-161.
[4] 苏建军.CBA球场观众攻击行为的文化学因素[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1):72-73.
[5] 陈彪.职业运动员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9):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