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艺术高职院校体育课新模式
2018-05-14王向东
王向东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迅猛增长,对艺术人才的培养标准也在不断的提高。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具备一定的创作能力,解放的个性。鲜明独特的个性和充满活力的创造性是一个杰出艺术家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每个艺术家终生为之奋斗的方向。而健康的身心和思想品德是人才的前提和物质与思想基础。加强体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艺术高职院校学生的身心健康与综合能力素质,即是学校的重要教育教学目标,也是社会的客观要求,更是学生个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另外体育教学还能够有效促进艺术类学生艺术专业技能的提高。
关键词:艺术 高职院校 艺术专业学生 体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3(b)-0136-02
1 艺术高职院校现行体育课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1 体育教学的软、硬件相对脱节,不能满足现实需要
(1)从整体上看,体育场地设施总量在不断扩充,但相对于现实需要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
(2)师资力量有待加强;
(3)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的力度不够;
(4)教学理念存在滞后现象;
(5)体育教学的重心相对还是偏重于竞技体育。
1.2 艺术类学生的个性及专业特点,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的实施
(1)个性化发展差异较大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的实施。艺术高职院校学生不同与普通院校的学生,因男女性别差异、年龄段差异、专业差异、个性差异、学习能力差异等因素,导致大多数学生在体育教学的动机、参与、积极性等各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传统的体育教学已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内在与外在发展的需要。
(2)体育意识薄弱,不够重视。①艺术高职院校大多数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非常少;②学校体育课出勤率普遍偏低;③主動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几乎没有;④对体育健身功能、增进健康的认识比较淡薄;⑤对体育的教育价值的认识不够。
2 艺术高职院校尝试体育课新模式的建议与对策
2.1 继续推行学分制,加大选项课的改革与更新
(1)搭建学分制平台,突出学生的自主性。
(2)课程内容的安排是保证体育教学成功的前提和基础。针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专业、不同个性、不同学习能力的实际情况,设计符合他们身心发展需要的课程与学分体系。
(3)提升体育师资数量及师资质量。素质优良的体育师资队伍,是推进学分制实施的关键和物质基础。
(4)加强兴趣体育课程和专项体育课程建设。“兴趣体育和专项体育”相结合教学的优势,是体育教学改革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有机融合。为学生参与体育提供了动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独立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和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并充当家庭和社会体育锻炼的倡导者[1]。
2.2 “艺体结合”
“艺体结合”突出高职院校学生的特殊需求,拓宽艺术高职院校学生对体育的认识、理解和重视度。发扬体育与艺术的精神,在教学中“艺体结合”,培养与提高学生积极进取、追求艺术、乐观开朗的心态[2]。
(1)教学理念的转变及更新。教师是素质教育的操作者与实施者。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占有特殊的教育地,只有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满足社会、学生的需要,才能适应当前的教育新形势,并培养更多更好的适应可持续性发展的新型人才。
(2)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特色化。将体育健康理论、体育运动方法原理、项目特点等科学合理的分配到个学期的教学内容中。在体育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主要以引导、示范、启发、鼓励、激励等方式,挖掘学生潜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3]。
(3)考核方式灵活化、人性化。体育考试主要是通过对所学技术动作、运动技能、体育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全面的考察。机械化的试卷或数字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根据具体运动项目特点、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及差异性,对考核评分标准和要求灵活化、人性化,既能体现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又能是学生不会因为考核而存在担心或抵触情绪。
(4)教学目标符合市场和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以“休闲体育、时尚体育、健身体育、娱乐体育”为主要培养方向。
2.3 优化艺术高职院校体育资源整合
优化艺术高职院校体育资源整合,促进时尚体育、休闲体育项目的推广和普及。丰富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促进艺术类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优化艺术高职院校体育资源整合的核心内容包括:(1)教学内容的整合;(2)教学资源的整合;(3)师资力量的整合。在整合与实施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结合艺术类学生的专业与个性特点,开展拓展型与研究型课程;(2)体育教学目标与内容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锻能力,引导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思想;(3)努力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意识;(4)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尽可能地让他们独立进行活动,并提供更多的自由,变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被动驱使为主动追求;(5)建立一个良好、和谐、新颖的体育课堂环境;(6)构建和发挥高校体育艺术类课程群的作用,提升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4]。
2.4 普及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推进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注重教学方式、时间、内容的灵活性,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这符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思路,更符合艺术高职院校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已经在我国高校普遍采用和试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进一步在艺术高职院校普及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并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形成符合自身发展建设的体育俱乐部新模式有利于推进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5]。
3 结语
艺术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是一个特殊的、动态的教育体系,只有适应社会的需求教学内容才能真正“鲜活”起来,才能满足艺术类学生的特殊需要,实现艺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不断求新、求变、求异的特色。艺术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既要突出人文性的教育、更要强调学生人格意识、与精神教育,尤其是思想观念和人格魅力的塑造。在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上,要善于挖掘体育精神要素,运用和发展灵活多样的人文性教育方法和手段,切实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翟慧芳.论学分制下艺术院校的体育教学[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0(3):156-157.
[2] 孙卫卫.艺术院校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8(6):169-170.
[3] 常永山.艺术院校体育教学的特点及其改革[J].科技咨询,2008(18):168.
[4] 刘振华.高等艺术院校体育艺术类课程群现代化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12):7-9.
[5] 朱瑛.对艺术院校进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思考[J].福建体育科技,2007(6):44-46.
[6] 侯昌松,吕进.高等艺术院校体育锻炼现状调查与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3):130-131.
[7] 张仲宝.对艺术体育“生命一体化”的探析[J].教育探索,2010(5):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