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训矛盾”的成因及对策
2018-05-14张巨荣田瑞峰
张巨荣 田瑞峰
摘 要:课题组在深入研究和梳理国内外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下,立足我校高水平运动队实际情况和人才培养模式现状,旨在通过改革完善我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我校竞技运动员综合素质,同时为我国“体教融合”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员的模式提供借鉴。
关键词:普通高校 高水平运动员 学训矛盾
中图分类号:G8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2(c)-0232-02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内蒙古科技大学超级组校田径队、男子和女子篮球队、男子足球队、男子和女子排球队中的体育特长生为调研对象。本文采取以下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截止2017年7月10日,笔者通过查阅中国知网、万方网共收集到与高水平运动队相关的管理文献资料708篇,为本研究提供了研究思路。(2)问卷调查法。对我校高水平运动队的91名在校学生发送问卷,采取当场直接收回的形式,共收回问卷91份,有效问卷85份,有效回收率为93%。(3)数理统计法。对有效问卷数据采用SPSS18.0做统计学处理。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我校运动员日常训练现状分析
目前,我校运动队管理形式分两种,一种是在校管理,采用半天学习、半天训练的管理方式,占人数比重的85%;另一种是一些省队学生,他们文化课学习、训练不在校,只召回参加比赛。我校体育特长生有90%具有国家一级运动员以上等级,学生经过系统训练最长时间为10年,4~7年占到总人数的75%。在校运动员平均每周训练4~6次,每次训练在1.5~2h的运动队占到85%,很少有运动队超过2h。运动训练规律表明,竞技体育成绩和长时间系统的专项训练成正相关,和美国高校每天训练3.6h,平均每周5.3次相比,我校高水平训练量是明显不足的。按照目前普通高校学籍管理模式,学生运动员在校期间训练效率和科学性不高,很难在运动水平上有所突破。通过问卷调研发现,有51%的运动员认为自己的运动成绩和入学时保持一致,选择有一定的提高的运动员总人数的31%,有18%的运动员认为自己的运动成绩有一定的下降。在训练强度方面,有30%的运动员认为训练强度较小,有18%的运动员认为训练强度过大,有52%的运动员认为训练强度适合。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运动员进入高校后运动成绩略有下降,一方面是教练员制定的训练计划强度和量不够,另一方面运动员进入高校后没有严格要求自己,从思想上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2.2 我校运动员日常学习现状分析
我校体育特长入学后选择经济管理、土木工程、英语等非体育类专业,平均每学期开设7~9门文化课,在这些课程中,他们对授课教师水平满意,但是他们缺少专业学习的基础,让他们喜欢的课程只有2~4门,上课效果普遍较差,考试只能降低难度才能勉强通过。另外,在问卷中运动队的学生学习时间明显不足,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的自觉性较差。有70%的运动员学生每天用在学习上的时间不足3h,有25%的学生学习时间不足2h,有5%的运动员学生从不学习文化课。他们学习的场所依次是寝室、教室、图书馆,有30%的学生表示不进行任何形式的预习和复习,自己上课出勤与任课老师点名考勤关系密切。
另外,经过我校2015—2016学年教务处统计有62%的运动员学生期末考试全部及格,挂科1~2门补考或重修后及格占总人数的20%,近18%的学生每学期有两门以上不及格,考虑到我校对体育特招生有加分的政策,考试要求低于普通学生,因此学生学习成绩令人不满意。对于在校运动员入校后选择不同的专业,很难进行统一授课管理,而且下午学习时间又被训练占用,对学习成绩造成一定的影响。对于在外训练比赛的专业队学生,他们的文化课学习成绩和运动成绩挂钩,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有85%的运动员认为影响文化学习的主要因素是文化课基础不好,选择自己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和学习气氛不好的运动员,分别占总人数的55%和48%。从以上调研结果清楚地发现,我校运动员由于从小接受运动训练,从而影响了文化的学习;所以进入高校以后文化学习很吃力。部分运动员由于自身原因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运动员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比赛训练也是影响运动员学习的主要因素。
2.3 我校运动员“学训矛盾”的原因分析
在问卷调查中,影响我校体育特长生文化课学习的首要因素中,“专业课程难度较高,对老师讲授的内容难以充分理解”选项最高占68%,选择“训练疲劳导致上课时精力不足”排到第二位,“训练比赛任务重,没时间学习”也是影响运动员学习的重要因素。通过对我校体育特长生的深入访谈得知,多数学生希望通过高校学习弥补自己文化知识结构上的不足,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证明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规划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但是长年的训练、比赛占据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加上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文化基础较差,对课程接受能力较低,因此导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信心不足。
3 对大学生运动员“学训矛盾”的再思考
根据我校高水平运动员“学训矛盾”的成因,课题组提出以下建议。体育特长生在校期间和普通大学生一样要完成自己的学业,而且还要通过艰苦的训练完成学校的竞技体育比赛任务。对于体育特长生的管理要从学习、训练、日常管理三方面入手。首先,在入校之前向体育特长生介绍和推荐本校专业,使其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减少专业选择的盲目性。另外,相关学院正视体育生和普通学生在文化学习方面的差异,因材施教根据体育特长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培养方案、评价标准体系,不提倡采取降分的措施来降低学习难度,而是在每年年初协调好训练和文化学习两者之间的时间分配,如因比赛耽误课程,学院应利用假期课余时间进行补课,保证学习质量。同时学校应设立相应的奖学金,对于训练成绩优异、学习成绩良好的体育特长生给予奖励。
其次,我校田径队教练都是由具有专业队经历的退役运动员担任,其他项目学校应聘请具有专业队经历教练担任,根据运动员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训练计划,延长训练时间提高訓练效率,同时教练员应和班主任、任课教师进行沟通,尽量使训练课和文化课的时间不发生冲突。在制定全年训练计划时,根据每个阶段的特点,安排时间进行学习。例如比赛恢复期,应安排运动员较多的时间进行学习,弥补比赛期间的运动员的缺课。在运动员的日常生活方面,多数运动员从小在业余体校生活,长年在外比赛和普通学生相比和社会接触较多,容易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气,学校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一些成绩突出的运动员,在思想上容易产生懒散和傲慢的性格,班主任和教练员多与其进行沟通和交流,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而且对学生今后的日常学习、比赛、训练都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王怡.我国青少年业余训练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6):78-79.
[2] 陈丛刊.论构建“体教结合”模式的基本原则[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7):134-135.
[3] 陈宁.完善我国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教结合”模式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6):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