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专业建设方案探讨
2018-05-14凌乐聆
凌乐聆
[摘 要] 经过市场调研,目前新能源汽车人才紧缺,在企业发展和就业形势上,国家扶持力度加大,为了占领市场先机,以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将深圳市盐港中学新能源汽车从专业发展定位、专业培养模式、社会服务能力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对专业建设进行了探讨。
[关 键 词] 专业定位;培养模式;课程开发;课程改革;交流合作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3-0026-01
汽车行业是全球各个国家向前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产物,也日渐成为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随着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甚至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社会性问题出现之后,如何在提升汽车性能的同时,并能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各国政府、汽车行业研究的重点。而现如今,汽车燃料的选择已成为现研究阶段的重中之重。各国政府、汽车行业现在都在主推新能源汽车,已经到了一个发展必经的阶段,未来几年的汽车行业以新能源汽车为主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会很紧缺。
一、新能源汽车专业发展定位
为了应对能源危机、雾霾天气,国家加快了对绿色环保的新能源汽车的推进,国家、地方政府、企业的投入进一步加大,2015年深圳市东部及西部公交大巴被电动大巴取代;市内营运的士也
被纯电动的士取代;共享汽车市场的投放量逐年增多;传统内燃机逐步停产。据2017年10月份统计,全国新能源汽车已超过100多万辆,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将是大势所趋,锐不可当。未来几年内,市场将会急缺以新型能源汽车为主的高素质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技能、高认知汽车后市场人才是我校新能源汽车专业的目标。
二、深化产教结合培养模式,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应当在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能力有一个系统标准的筹划培养,使在校的学生能够完成基本的实操训练,并且尽可能地引入相关企业的生产工作项目以及相应的行业标准,使学生拥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标准规范的实践操作,并且聘请相关企业技术专家指导实践教学,加强生产性实训安排,生产性实训达到90%以上。更有利于学生的快速成长以及提高相应的工作能力,真正达成校企完美对接,人才质量过关的目标。
实施校企岗位轮换、引进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如下图所示。
积极开展“订单”教学模式,加大企业参与力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态度、职业道德和企业精神,努力与企业建成“比亚迪新能源班”“金龙新能源班”“吉利新能源班”等“订单”班,由企业技术人员和教师共同参与,修订教学标准。企业和学校进行深度融合,共同制訂校外顶岗实习教学标准,探索实习企业协议制、导师指导式、实习评价双轨制等管理办法,从而保证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
1.在汽车技术服务中心基础上,加大技术研究力度,成立首个深圳市以学校为单位的新能源汽车应用技术研究室。
2.以汽车维修实训中心和汽车维修技能鉴定所为依托,加强在职职工、转岗人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技术素质,2020年达成培训社会人员300人、职业鉴定超过200人的目标。
3.扩大校际合作与对口交流,帮助兄弟学校建立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并为其专业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持。
四、专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在努力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能力的同时,扩大校际合作和校企合作,深化产教结合,这是面对国内对专业人才需求日益剧增的现状时采用的必要措施。与此同时,专业的国际合作和交流亦不能少。
逐步构建起与国外高水平大学或科研机构的合作网络,为专业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搭建平台;对外学术交流立足提高层次,扩大规模,加大对国际学术交流工作的经费投入,着力发展“强强合作”项目;争取进入1~2次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交流,如(世界技能大赛),按需聘请长短期外国专家、教师来校讲学,选派教学和管理骨干出国研修或参加国际会议、双语教师国(境)外短期培训和管理干部国(境)外短期考察学习;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经过若干年的自主创建或中外合作办学,使专业能够通过教育部或国际权威专业评估机构认证的国际化学科、专业(方向)项目,并且在研究生层次的联合培养项目有所突破。积极开展交换生渠道,争取交流项目,力争每年学生出国(境)学习或参与社会实践。
总之,通过市场调研,我校新能源汽车专业结合实际情况将专业进行规划调整,已经初步成型。为了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我校已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并且正在努力完善各项专业建设,还包括专业的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等,努力培养出一批批以新能源汽车为主的高素质人才,以期满足更大的社会需求,争取更大的社会效益,将服务大众作为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尹安东.基于混合系统理论的混合动力客车控制策略和参数优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
[2]刘宏,汪映荣.核电和电动汽车协同发展的生命周期评价分析[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10册)[C],2009.
[3]时宁国.高职院校专业体系构建策略研究与实践[N].甘肃日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