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路径研究

2018-05-14王德华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8年10期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员

王德华

[摘 要] 党的“十九大”在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方面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等的社会主义文化。不仅如此,“十九大”还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等方面,强调了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这就要求相关人员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否则难以基于实践和发展需求等实施新思想、新战略。因此,提出以下三条发展路径,即准确把握理论原理,增强互动,拥护党的领导,希望能借此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一臂之力。

[关 键 词]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 B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8-0192-01

出发点和侧重点不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会有所差异,比如,有人认为其是中国人民在伟大斗争中孕育出的革命文化,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融合,是增强我国文化自信的关键。有人认为其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重要理论基础,是党发挥作用的有效工具,是新时期下的必要选择。实际上,这些学者在理解和解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都不约而同地肯定了其作用,但推动其多样化、全面化发展还需继续努力、奋斗。

一、坚持科学治学,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

从实际情况看,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及思想内涵。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极其宏伟的科学理论体系,不仅包含经济学、社会学、哲学等内容,还是最先进、最领先的科学研究成果的代表,而且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为了在科学治学理念下,充分掌握马克思主义,相关人员可从几下几点入手:(1)重视原著学习。原著是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精神实质、思想内涵的重要工具,相关人员应精读、细读,并开展交流、研讨会,否则无法在兼顾质量的同时,提高效率。而那些译本、解读性的出版物一般都凝聚着作者的主观色彩,可能无法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实质、观念等,所以不建议用于理论研究。但这对相关人员的外语能力、文化素养等要求极高,还需加强这方面的人才建设。(2)重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文化的有机融合。虽然马克思主义具备较丰富的民族化思想,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对中国国情的把握等阻碍着其与我国民族文化的有效融合,因此相关人员应适当结合历史经验,深入研究中国民族文化,并挖掘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融合点。而这完全基于准确、熟练、全面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相关人员还需加强理论、精神等学习。

二、重视有机结合,提高与中国实际互动

为了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相关人员应重视其与中国文化、中国国情的有机结合,并提高与中国实际的互动效果。比如,可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学术形式。早在30年代初,瞿秋白就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的民族形式构建问题。随后,毛泽东也提出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中国做派理论形式,并提出中国应有自己的民族形式和思想内容。但这些思想和倡议都没有被有效落实,而现今为了全面发挥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撑——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相关人员应将传统文化的本质和思想融入马克思主义下的哲学社会发展中,并体现中国文化的价值与魅力,实现与国际接轨。再比如,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良性互动。马克思主义如果不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就难以体现其价值和作用,而且与中国实际的良性互动过程,是指与中国文化、中国实际的碰撞、摩擦过程,这有助于发掘和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问题,并推动其发展。

三、拥护党的领导,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好发展

新时期下,为了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必须全面拥护党的领导,其中包括肯定党在政治问题方面的引导者地位,坚持党在文化思想领域上的领导权等。就前者来说,政治问题或多或少都会涉及学术问题,所以会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影响因素。换言之,如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过程中,人们过分依赖政治或者脱离政治实际,而产生错误的思想倾向,那么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进程,因此党还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中,避免政治问题的出现。而坚持党在文化思想领域的领导权是指党要借助自身力量引导和推动文化思想发展,而这主要基于历史观点。例如,“五四运动”下,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代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并由此确定了新文化的发展方面——马克思主义,而这也就是现今能建立并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基础。

通过上文分析,不难看出研究新时期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路径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这符合我国基本国情,而且能在极大程度上提高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推动人才队伍建设。另一方面,这有助于我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有利于我国发展建设。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调整优化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这不仅需要党的带领和支持,还需大量人才的长期奋斗。

参考文献:

[1]陈杰.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探析[J].华人时刊(旬刊),2015(3):66.

[2]梁庆周.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共同主题研究[D]. 华南理工大学,2018.

猜你喜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员
HIP –HOP AGANDA?
关于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问题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专家笔谈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再来一次,这太有趣了!
跟踪导练(四)
完形填空Ⅸ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