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财经类大学生创业意愿之探索
2018-05-14黄赵伽
黄赵伽
[摘 要]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创业”的号角早已吹响,但很多大学生仍然“沉睡不醒”。当前,高校面临着这样的难题,即如何提升财经类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呢?创业意愿的提升依附于高校的创业教育,然而,创业教育的开展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推动我国高校教学的变革。
[关 键 词] 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意愿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3-0240-01
当前,就业形势愈演愈烈,部分高校学生“毕业”意味着“失业”。为了缓解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鼓励高校大学生主动创业,以创业拉动就业,尽管“创业”的口号早就提出,为什么很多大学生迟迟不动呢?究其原因在于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创业,他们的创业方向不明确、创业动力不足,最终导致“创业苗头”慢慢死在摇篮中。
一、开展创业教育,增强财经类大学生创业意识
要想培养财经类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必须经历以下过程:(1)培养创业意识;(2)积累创业知识;(3)塑造创业品质;(4)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其中,创业意识、创业知识是基础。然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呢?这就要通过创业教育这一途径。
创业教育是我国高校发展转型的一次挑战,又是提升高等教育整体实力的一次考验。课程是创业教育开展的基础,如果缺乏系统的课程体系,那么创业教育也只能“流产”。从相关调查数据中了解到,大部分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以必修课为主,单一的课程设置无法让学生全面、准确地掌握创业知识。为此,高校围绕“创业教育”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如,创业基础课、创业实践课、零售学基础课、创业管理学、创业营销学、创业经济学、创业设计学等。以上的这些课程重视理论知识的教授,所以,此时要开设选修课,在选修课中,强化学生的创业认识,并围绕某一专业问题展开分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开设不同的课程,并在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借助“有血有肉”的案例,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相信俞敏洪的创业史大多数学生都读过,为什么俞敏洪创业能成功呢?通过让学生思考俞敏洪创业成功的原因,激发财经类学生创业意识,感受创业路的艰辛。
二、构建实践平台,强化财经类大学生的创业技能
随着创业理论教学的开展,创业实践也不可或缺。倘若学生缺乏创业技能,注定他们的创业会以失败而告终。高校围绕本校所开展的创业课程,构建实践平台,在实践平台中,锻炼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技能。实践的定义非常宽泛,既包括课程实践,又包括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实践,还包括创业实战。创业基础课上,教师总会讲一些理论知识,为了能让学生掌握创业理论知识,教师通常会布置课后作业,旨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些专业课的课后作业,需要学生做市场调研,“跑市场”锻炼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高校的学习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校的学生会、社团会定期举办主题鲜明的文化活动,针对这些活动,教师应鼓励每位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在活动中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此外,高校应专门构建创业基地,并建立创业基金,鼓励学生自主创办企业,在实战中分析自我、不断提升自我能力。面对大学生的创业项目,学校专门成立了创业管理办公室,安排专业人员评估大学生的创业项目,针对有前景的创业项目,高校應给予他们资金支助,或者给予他们免息贷款,为本校大学生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三、重视创业指导,培养财经类大学生的创业兴趣
很多高校毕业生尽管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但是他们始终毫无创业兴趣。为了提升高校学生的创业意愿,高校已开设与创业相关的课程,然而,仅仅依靠理论是不够的。创业意愿的提升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大学生喜欢无拘无束,他们不喜欢“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为此,高校应通过开办创业知识讲座,或者创业竞赛活动,全方面地宣传创业知识。
通过分析调查数据了解到,大学生面对面与成功企业家的沟通、交流,特别容易激发起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所以,高校要发挥自身的资源,聘请当地优秀、知名的企业家讲述他们的创业经历,并给学生留出提问的时间,解决他们在创业中所遇到的“疑难杂症”。听完讲座后,学校安排学生制订创业计划书。当学生的创业意愿萌生后,高校应积极指导学生,给予他们合理的建议,分析创业项目是否有前景以及创业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大学生在创业中,高校应给予更多的鼓励和赞扬,增强他们创业的自信心,让他们勇敢地面对创业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四、总结
总而言之,要想提高财经类大学生的创业意愿,高校要充分分析财经类学科的优势,以学科优势为出发点,完善创业课程体系,开展创业交流与实践平台,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他们的创业技能。
参考文献:
[1]潘晓婷,瞿剑伟,黄崇安.基于SWOT分析的大学生企业创业战略模式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7).
[2]杨洁.创业政策、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基于中国大陆近十年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元分析[J].重庆高教研究,2016(4).
[3]韩杰,白文林,尹荣焕,等.涉农专业人才关键能力的培养模式分析[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