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改革视野下大学生就业工作新思路

2018-05-14刘昆,刘宇轩,潘广臣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8年1期
关键词:供给侧供给校企

刘昆,刘宇轩,潘广臣

[摘 要] 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社会热点问题之一。随着经济模式及产业结构的转变,供给侧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普遍铺开。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就业供给侧改革可从院校、企业和大学生三个方面入手,使就业供给侧改革与就业市场需求更好地契合。

[关 键 词] 供给侧改革;大学生就业能力;就业供给结构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1-0188-01

供给侧改革自2015年11月首次提出到现在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就业模式中的供需不断发生改变。高校毕业生自2001至2018年增加近800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吸纳能力却没有同持续增长的毕业生总量相适应,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一直得不到改观。与此同时,与“就业难”一同加剧的是“用工荒”,两者的同步出现其实是就业市场中“失业”与“空位”的结构失衡[1]。在“供给侧”改革视野下,大学生就业工作也应从供与需两端思考,切实进行“供给侧”改革。

一、供给侧视野下就业问题现状

大学生就业成功的关键是符合“需求侧”的要求,然而现实情况是人才供给的学历层次结构与社会需求失衡,人才供给的学科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错位,人才供给的就业能力结构与社会需求脱节[2]。由此造成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及企业出现人才招工难和用荒,从这个角度看,大学生就业难可以从“供给侧”改革着手,这也是改变现状的根本方法。

二、供给侧视野下就业问题原因

(一)大学生预期过高,自身能力不过硬

现在大学生多为“95后”,很多学生贪图享乐、不能吃苦,在择业过程中一味追求高工资、好福利,宁可选择“失业”也不去薪资低的地方就业。部分大学生不看就业要求,就业时好高骛远,脱离自身实际情况,导致理想的工作岗位自身不符合,而需求自己的单位又招不到人。

(二)高校人才培养方式不合理,专业设置不科学

近年来,有些高校不立足学校实际,单方面地追求“大而全”,随着“双一流”高校的提出,这样的现象更是有增无减,但与之相对应的即是新增专业的师资力量薄弱,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而且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中重理论、轻实践,培养的学生不符合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

(三)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够

企业作为“供给侧”改革中的需求方,对人才需求旺盛,但现实是招不到合适人才。关键原因就是企业和学校交流少,较少主动进军校园了解情况,习惯等学生来找工作,这就直接导致了人才很难与企业间匹配到理想的境界[3]。另一方面,企业作为人才就业中的需求方,即使不去履行培养人才的义务,仍能招到所需之才,这也就直接导致了企业缺乏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另外,由于大学生工作更换频繁也减少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动力,同时校企合作由于缺乏有效的交流平台也使其流于形式。

三、供给侧视野下就业改革措施

(一)树立正确合理的择业观,提高自身就业能力

随着“十九大”的胜利召开,作为就业主体的大学生应当紧跟新时代的步伐,调整自身满足社会的需求,树立正确合理的择业观,立足当前的发展形势,根据自身实际择己所长、择世所需。

其次,大学生要充分把握四年在校时间,开阔自己的眼界,构建正确的学习模式,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组织协调能力。在大学中多实践、多积累,切实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成为符合就业市场的人才。

(二)科学创新高校专业,多项举措提高人才质量

高校应以学科建设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创新专业设置、提升专业质量。针对各行业人才的职业特点,进行专业改革和建设,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体系。

以学生为本,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的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始终对准市场需求,不断增强课程的适应性。另外,高校应当重视就业指导工作,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有计划地做好大学生职业规划及发展工作。例如,低年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讲座、测评等形式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尽早确定职业目标;高年级以学业和求职准备为重点,结合社会实践、模拟面试等形式,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求职技巧,为就业打下基础。

(三)用人单位参与辅助,多渠道深化校企合作

大学生就业情况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不只是学校的责任,也是企业的责任,企业应当积极参与到大学生人才培养中来。

企业要加强学校之间的校企合作,积极参与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更好地服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为此,企业可以通过与学校一起修订培养方案,将企业中所需的相关技能嵌入学生的课程中,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增强社会技能的培养,并根据社会的需求持续调整所学课程,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再者,企业要多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实践是提升就业能力最重要的环节,它可以让大学生充分体会到工作的具体内容,了解自身的特性,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学生通过去企业实习及实训的机会锻炼自己的能力,开阔自己的视野,通过校企实践基地,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机会,而不是只止步于书本知识,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大学生是就业市场中的重要资源,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要因势而动、順势而为,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院校、企业也应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背景中建立健全就业机制,为社会共同培养出素质高、能力高、学历高的优质毕业生,实现院校、企业和大学生三者“共赢”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徐宏,郝涛,孙雨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6,31(5).

[2]王志臣.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研究[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2).

[3]丛亮.供给侧改革思维下高校大学生就业策略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7(4).

猜你喜欢

供给侧供给校企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供给侧”何以流行
许小年:供给侧改革要清理“三座大山”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创新创业为“供给侧”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