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源多元化背景下高职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①
2018-05-14王书旺,于宝明
王书旺,于宝明
[摘 要] 依据创新教育的内涵,分析了高职创新教育现存问题,提出了“三层次两结合”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并通过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具体实施成果证明了该培养体系的有效性。
[关 键 词] 生源多元化;高职;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1-0028-0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承担着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从社会需要以及产业发展阶段来看,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当前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而要完成这一目标,首先需要一个与高职教育现状相适应的、完善的创新教育培养体系。
一、高职创新教育的内涵
传授知识和经验只是教育的手段,教育的最根本目的是培养高素质人才。而作为一个高素质人才,创新能力是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类型,它具有教育最本质的属性,需要承担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任务。
在不同的工作领域,创新能力有不同的体现和要求。培养不同的创新人才,需要首先明确我们的培养对象在哪一领域工作,从事何种类型的工作,这是创新教育体系构建的逻辑起点。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是培养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产业结构的调整,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随之发生了变化。大多数高职院校意识到了仅培养熟练的技术工人是不够的,应该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并且一部分院校已经着手进行了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和实践。
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将创新人才定位于学术研究型等方面,高职创新人才的定位是面向一线的技术应用型和技能技艺型创新人才。此类创新人才首先要掌握精湛的技能技艺,能够在各种实践环境中熟练解决各类问题并对生产现场的工艺流程和设备进行革新、对加工工艺方法和工具进行改进与创造、进行高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管理理念和形式的变革等。
二、高职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职教育界近年来通过多种方式对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随着高职教育环境的变化,如何针对不同学生系统构建创新教育培养模式仍面临诸多问题,可归结为:
1.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主要以基本素质培养和文化素质积累为目的,而高职则更注重学生的职业素质提升和专业技能训练,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其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由于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存在差别,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应进行合理的引导和调整,以适应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
2.由于招生政策与形势的变化,高职院校的生源多态性日愈明显,生源多态性主要包括两个层面:(1)显性多态性,是指生源结构的多元化,从微观来看,一是其自在属性,即生源结构,主要包括生源地、生源文理科属性、性别及高考成绩;二是入学模式,主要包括普通高考入学、对口单招入学、自主招生等。(2)隐性多态性,包括学习风格与心理状态等。此处,主要是指其学习风格,这个属性无法从表面观测到,需通过特定的量表进行测试分析才能得到。另外,高职生源大多处于高考生源成绩较差的学生,导致学生的学科基础及基本素质普遍偏弱且差异较大,给构建面向全体学生、具有普遍性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创新能力培养的支撑体系主要包括实施创新教育的环境与载体、胜任创新能力教育的师资队伍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等要素。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这些要素有效整合,形成合力,更有针对性地为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有效支撑和保障。
三、“三层次两结合”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基于对上述问题的深入思考,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电子信息专业群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学生进行学习风格调查,为其接受创新教育提供科学的分类引导,并遵循学生创新能力成长的规律构建了“三层次两结合”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三层次”是指把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分为导引层、基础层和提高层;“两结合”是指针对各个层次将多种课内和课外创新能力培养活动结合起来,同时将校企合作项目和研究室平台相结合。
(一)导引层:创新意识的养成
进行创新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在这一阶段,需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在课内开设项目式课程、创新教育课程以及课外的EDA竞赛、焊接比赛、拓展课、讲座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该体系结合不同课程的特点及高职教育、创新教育的目标,将合适的课程以项目式的形式进行教授,将创新意识的培养融入传统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中。
同时,创新思维与实践、逻辑思维导论、电子产品创新制作等课程也按计划开设,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应用,使其具备的创新能力不是无意识的表现,而是有意识的养成。
理论的讲授和引导只是入门,创新的意识的培养还需要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加强。该体系通过一系列课外活动为不同兴趣方向的学生提供了各自的锻炼机会和展示平台。如EDA设计竞赛、焊接大赛等竞赛活动,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技能的舞台,也激发了学生对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兴趣。同时,创新类拓展课及讲座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丰富多彩的拓展课和讲座对繁荣校园文化、活跃学术气氛、鼓励技术创新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基础层:创新思维的训练
作为技能型创新人才,仅有创新意识是不够的,还应该具备创新思维。为了训练学生的創新思维,需要从课内、课外两条途径入手,通过多种形式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程设计是课内实现创新思维训练的主要手段。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具体训练和考察过程。
课程设计是所有学生都需要完成的工作,但对部分学有余力而又对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科研资源以及教师的科研条件,通过课外的院级大学生创新计划和研究性学习来为这部分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和锻炼的机会。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和教师进行申报大学生创新计划。大学生创新计划活动首先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定自己的研究领域并对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全面的调研和分析,明确研究目标、技术方案、重点难点等问题。然后由学生自行联系或学院协助联系确定指导教师,保证每个项目有一名指导教师和几个学生组成的项目组。指导教师根据任务的创新性、实用性、综合性、可实现性等指标对计划进行修正。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研究项目中,由指导教师提供学习、实践的场地和设备,并给予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指导。
通过这些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扩大知识面,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发现问题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和缜密的创新思维。
(三)提高层:创新能力的培养
通过创新意识的养成和创新思维的训练,学生已经具备了足够的能力进行创新活动,该体系为这一批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能力的平台和机会,让学生体验创新的成果和愉悦,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和创新的兴趣。
针对这批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专门为他们开设了创新特色班,依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制订了适合其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及持续学习能力为方向,要求学生在掌握本专业基本技术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同时具有一种或多种突出的技术创新能力。
同时,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计划、江苏省及国家的技能大赛、江苏省及国家级的电子设计竞赛以及江苏省毕业设计的评比。这些竞赛活动不同于学校傳统的课程考试,它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而非单一的知识或技能。参赛学生需要完成分析选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装配调试、论文撰写等步骤。锻炼了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软硬件开发、文档撰写等综合能力,是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意志品质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的全面检验,是检验创新实践教育成果的一种有效手段。
总之,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分为“三层次”,由于受教育者存在的个体差异,使不同学习风格、知识基础以及兴趣爱好的学生都得到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为所有学生提供增值途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两结合”分别解决各层实施方式的问题以及实施创新能力教育所需的师资培养、环境建设等资源问题。该模式为不同学生提供了获得创新能力增值的途径,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增强了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扩大了专业影响力,提高了社会知名度。
参考文献:
[1]马祥武.职业教育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1(11):75-78.
[2]王明强,王黎辉,余建国,等,工科机械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大学教育科学,2003(4).
[3]程洁.基于知识技能素质为一体的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交际,2017(21).
[4]钟燕瑾.高职院校创新学分实施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6(9).
[5]许浩,陈柏.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5).
[6]许文海,曹璟.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探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3).
[7]毛厌草,许建民.行业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创新实践探究:以南京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创新创业,20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