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的高职教育课程设计

2018-05-14刘妍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8年1期
关键词:水工课程设计监测

刘妍

[摘 要] 水利工程管理是水利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技能课程,对接水工监测工、土石维修工、混凝土维修工、闸门运行工等职业岗位,能够承担水工建筑物的安全监测与养护修理的工作任务。因此,以职业岗位核心能力为重和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与水利行业企业专家共同按照 PDCA的循环方法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

[关 键 词] 职业岗位;工作任务;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1-0176-01

一、课程定位

水利工程专业的目标是培养能从事农田水利规划设计、中小型水利工程设计、水利工程运行与管理、水利工程现场施工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水利工程管理是水利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技能课程,其前导课程是水工建筑物、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培养学生掌握水工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及施工方法,为本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与后续课程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相衔接,共同培养学生对水利工程运行、管理、除险加固的能力。

本课程对接水工监测工、土石维修工、混凝土维修工、闸门运行工等职业岗位,培养学生掌握水工建筑物的日常检查、安全监测、养护修理、防汛抢险的基本知识,并具备吃苦耐劳、认真负责的综合素质,能够承担水工建筑物的安全监测与养护修理的工作任务。

二、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本课程遵循以职业岗位核心能力为重和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与水利行业企业专家共同按照PDCA的循环方法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首先,分析课程对应的岗位职业能力,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再根据岗位对应的工作任务,确定与任务一致的学习项目;其次,根据工作任务的特点,进行项目的教学设计,建设教学资源;最后,根据教学实施,不断完善课程

设计。

三、教学内容选取

根据水工监测工、土石维修工等职业技能标准,以及对水管单位工作人员、水工专业毕业生的调研,结合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论证结果,并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以水利工程中土石坝、混凝土坝、水闸、溢洪道、渠系建筑物、堤防为对象,按照实际工作中的巡查、监测、养护、修理的工作任务,遴选了教学内容。

四、内容组织

依据水利工程的规模大小,以及管理内容的复杂程度,遵循职业能力培养的规律,对教学内容进行序化,形成六个学习项目、二十四个工作任务,并按照先主要后次要、先简单后复杂的原则,依次对土石坝、混凝土坝、水闸、溢洪道、渠系建筑物、堤防工程,分别完成对应的检查、监测、养护、修理工作任务的学习;并根据对应职业岗位工作重复多、水利工程运行条件复杂、建筑材料自然老化的特点,确定土石坝的安全监测与维护、混凝土坝的安全监测与维护两个项目为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每个项目的教学中,采用三层次递进的组织形式。第一层次教中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安全监测与维护的知识学习;第二层次学中做,学生自主完成工作任务对应的技能训练;第三层次做中会,学生在仿真或现实工作环境中,完成对应的工作任务。

五、教学模式

本课程运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项目式教学中实施翻转课堂,完成六个项目和二十四个工作任务的教学。

课前环节,通过水利终身学习平台的信息传递,学生可以掌握项目任务的必要理论知识,并观看视频或完成习题,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展开互动。

课中环节,学生展开学习活动,独立或分组完成企业提供的真实项目转化的教学案例;或在校内水利工程管理仿真实训室完成水闸、渠系建筑物的检查、大坝渗流监测、堤坝险情抢护等工作任务;或在校外实训基地,在企业专家的指导下,完成大坝的位移监测、大坝的固结监测、闸门的日常养护等工作任务。教师根据信息传递或任务完成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给予辅导,开展个性化的教学。

课后环节,未完成任务的学生可将任务在网络平台展示,已完成的学生上传项目的总结,并完成拓展内容的学习,教师及时反馈。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因内容而异。如进行土石坝的水平位移监测任务时,通过架设仪器、确定标点,学生展开用经纬儀构成一条视准线的讨论;在安全监测资料整理与分析任务时,引入清水塘电站的监测月报,学生对资料进行分析,并根据对比报告进行互评;在大坝检查与养护任务时,学生到铁山水库等基地扮演水工监测工、闸门运行工的角色,体验真实环境下完成任务的分工与要求。

教学手段上,利用微课资源,信息量大,缩短了辅助教学时间;利用工作任务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利用水利终身学习平台,形成了边教、边学、边做的教学过程;利用校内仿真、虚拟现实实训室以及校外实训基地,做到了与实际工作零距离对接。

七、课程考核

本课程采用过程加终结、线上加线下相结合的考核方式。线上部分是水利终身平台的学习情况,占百分之三十的比例,主要包括基本内容、课后测试、微课视频学习三部分。线下部分占百分之七十,主要包括学生出勤、任务完成、期终测试的情况。其中任务完成情况是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根据学生对方法的熟知程度、对操作仪器的熟练程度以及组织协调能力,制定标准、进行评价,形成多方考核主体的评价体系,并分析考核结果,优化课程设计。

参考文献:

[1]张倩莉,乔治锡.融入生活情景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研究: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17(18).

[2]谌爱群.就业导向下的高职《物流法规》课程设计与微课开发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

猜你喜欢

水工课程设计监测
水工环地质灾害评估方法初探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气囊测压表在腹内压监测中的应用
基于 WSN 的隧道健康监测研究
高层建筑沉降监测数据处理中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的应用研究
高层建筑沉降监测数据处理中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的应用研究
水工环的现状及实现水工环地质新突破的办法探究
探究水工环地质勘察中的GPS、RTK的技术应用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Task—based Approach to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学习监测手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