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交往焦虑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方法
2018-05-14李想
[摘 要] 交往焦虑是大学生群体中的一种常见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人际交往。通过对现有研究进行回顾与梳理,从大学生交往焦虑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干预方法等方面分析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与进展,旨在为今后大学生交往焦虑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同时为更好地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提供帮助。
[关 键 词] 交往焦虑;影响因素;团体干预
[中图分类号] G44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3-0204-02
交往焦虑(Interaction Anxiety),指个体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所产生的如紧张、忧虑不安等消极情绪以及不适应的行为表现。大学生正处在成年早期阶段,身心条件的成熟使他们渴望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也会带来如害怕在公共场合讲话、回避与他人对视等问题,这些都是交往焦虑的外在表现。
本文通过回顾近年来国内大学生交往焦虑的有关研究,梳理分析当代大学生交往焦虑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方法,旨在为以后该领域内的有关研究提供参考,为预防和干预大学生交往焦虑提供方法。
一、大学生交往焦虑的研究现状
据调查当前我国大学生中有20%~30%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这其中焦虑和人际交往是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交往焦虑是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但诸多研究结果尚存在不一致的地方。
首先是性别差异,李丹枫等人发现女生的交往焦虑普遍高于男生。逯嘉从男生的心理韧性优于女生的结果侧面说明男生的交往焦虑比女生低,并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女生相对更敏感、脆弱、情绪波动更大。但杨国文和张庭辉等均发现,交往焦虑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研究者对此的解释是时代发展使人人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女生在人际交往中也逐渐不再焦虑与自卑。其次是年级差异,张继安研究结果显示,大学各年级的学生在交往焦虑方面不存在差异,但也有研究表明不同年级之间存在差异。李想的研究结果显示,交往焦虑总分大二显著高于大四,并认为原因在于大二是问题集中爆发的学年,交往焦虑问题更突出,而大四学生在知识技能、人脉及心理上都有了一定发展与积累,因此交往焦虑相对较轻。彭纯子研究发现一、二、三年级大学生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这三个年级的交往焦虑水平都明显高于大四学生。除此之外,吕峰、朱孔香比较了大学生交往焦虑的城乡差异,未发现显著差别。张庭辉的研究显示,属于独生子女的大学生交往焦虑的程度要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而李丹枫的研究并未在独生与非独生之间发现显著差异。
当前关于大学生交往焦虑现状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主要原因在于缺乏系统全面的调查,现有研究抽样总体来源不统一,样本代表性有待规范,因此以后的研究应从此着手,同时考虑时代社会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对现有的结果作进一步的验证。
二、大学生交往焦虑的影響因素
(一)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如社会生活事件、家庭环境等是大学生导致交往焦虑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学期间个体可能经历学习方式的转变、恋爱关系的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等事件。已有研究表明,经历的生活事件越多,大学生交往焦虑的程度也越高,尤其是重大生活事件是导致交往焦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杨相宜的研究也显示生活事件同交往焦虑正相关显著。除了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影响也非常大。张海燕的研究结果显示,人际交往与父母良好的教养方式呈正相关。朱孔香(2003)探讨了大学生交往焦虑同家庭亲密度等之间的关系,表明来自家庭的关怀与支持等对个体心理健康及人际交往的重要性。还有学者验证了大学生童年经历与交往焦虑的高相关性,这都反映了家庭环境的重要作用。另外,民族文化也会带来影响,陈红艳等的研究发现,与汉族学生相比蒙古族学生交往焦虑水平更高。作者认为蒙古族学生在学校总体人数中占少数,加上文化差异等影响,使他们在生活及人际交往中时刻保持警惕,造成其整体交往焦虑水平增高。
(二)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指各种内在及认知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的性格特点、自我知觉、归因方式等。具有某些人格特质的个体更容易焦虑,比如神经质人格,表现为敏感、急躁、易紧张等。赵鑫等探讨了人格特质与交往焦虑的关系,结果发现宜人性、外向性、开放性与交往焦虑水平负相关显著,而神经质与社交焦虑水平正相关显著。
大学生在面对失败与挫折时,如果因此否定自己,不能对自己做出客观评价,在人际交往时就可能出现退缩或逃避等行为,因而导致交往焦虑。郭晓薇的研究发现自我评价低、社交技能欠缺是引起大学生高社交焦虑的主要原因。安莉娟对7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自我评价越高,总体自信水平越高,交往焦虑水平就越低。另外,高文凤的研究表明自尊与自我接纳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黄薛冰、沈凌霞等探讨了高职学校学生的自尊水平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结果显示两者负相关显著。李丹枫在研究中讨论了自尊、不确定性忍受力及元担忧等对大学生交往焦虑状况的影响,结果显示自尊水平越高,交往焦虑水平就越低,不确定性忍受力和元担忧水平越高,交往焦虑水平也越高。
张旭等发现在多种人际交往情境中,归因方式的不同都会影响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质量。而以往很多研究也都表明,大学生对正性事件倾向归因于内在可控的因素;而对负性事件倾向归因于外在不可控的因素。因此,改变大学生归因方式也有助于改善交往焦虑水平。另外,张瑾以195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讨论了孤独感对社交焦虑的影响,发现两者呈显著正相关。黄薛冰在对高职学校学生的研究中,也得到了两者显著正相关的结果。这表明大学生交往焦虑也会受到个体孤独感水平的影响。
三、大学生交往焦虑的干预方法
在对大学生交往焦虑的干预方面,团体干预较个体咨询方法具有操作性强、效果好、惠及面广等特点,因此在实践中最常用。团体辅导(Group Counseling)也叫团体咨询,是一种以团体为单位的心理咨询形式,由领导者组织引导有相似问题的成员,通过讨论和分享等解决问题、获得成长。此类研究多采用对照组前后测设计,将交往焦虑量表(IAS)等作为评测指标,通过分析干预前后的量表分数验证干预方法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