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结合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妇产科护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8-05-14田玉姣,郑晓春
田玉姣,郑晓春
[摘 要] 为了探究PBL结合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妇产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探讨了PBL结合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妇产科护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步骤、注意事项及对人才培养的意义。
[关 键 词] PBL结合情景模拟教学法;妇产科护理;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1-0123-01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医疗机构对护理人员的临床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相对其他学科,妇产科疾病常会涉及患者隐私,大多数病人都有害羞的心理,产生自尊紊乱、悲哀等情绪,易发生医患、护患冲突。因此需要妇产科护士既能为病人提供熟练的护理技术操作,还要有较好的护患沟通能力及一定的人文知识。PBL是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强调把学习设置于复杂、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学习者团结协作解决真实性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1]。情景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从而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将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2]。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实习及用人单位认为我校学生护理技术操作较熟练,但交流沟通能力较弱,缺乏评判性思维能力。为确保我校的培养目标适应临床护理需要,我们对部分妇产科护理实验内容进行教改,尝试运用PBL结合情景模拟教学法,探讨其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一、PBL结合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妇产科护理实验教学中的
应用
(一)具体步骤
1.资料准备。经过讨论研究,挑选会阴擦洗、阴道灌洗两个最基本的护理技术开展教学尝试。教师结合临床查阅文献,按照病例特点及病情发展过程,编写情景模拟剧情。如某会阴侧切产妇及家属不了解医学知识,拒绝护士进行外阴擦洗,产妇家属与护士发生一些语言冲突并拒绝继续治疗。
2.问题提出,分工布置阶段。在理论课结束时教师给学生发放编写的情景提纲(实验前1周),选出分组讨论的组长,组长安排组内学生分别模仿扮演不同角色,按照事先写好的台词,诉说病史过程,模拟临床情景。之后各组学生进行讨论,提出学习中遇到问题。教师介绍参考教材和医学网站资源,鼓励学生充分运用各种学习资源寻找答案。
3.学生预习实验内容,自学操作步骤,查找资料,模拟情景,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4.学生扮演医生、护士、患者及家属等角色,在实训室模拟临床情景,演示护患沟通及护理操作技术。教师对扮演者的护理操作技术准确性、沟通技巧、应变能力、团队合作情况等进行评分。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解决护患冲突,课堂讨论后形成总结。最后,教师示教护理操作技术。
5.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实验报告,教师总结此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将此次教学活动进行评估。
(二)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该教学方法的认
知和感受。多数学生认为实验中运用PBL结合情景模拟教学法提高了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体会了不同角色的心理,改善了护患沟通态度,对该实验模式表示认同。
二、实施PBL结合情景模拟教学法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需要配备实训室、网络资源、文献数据库及图书资料等教育资源作支撑。
(二)教师方面
首先,教师要花费较多精力进行准备,需要有教改的积极性。其次,教师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理论教学水平及相关人文学科知识。最后,教师还需要有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与指导能力。把课堂交给学生以后,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要把握好课堂节奏,调动学生积极性,及时反馈总结。
目前我们还存在不足,一方面,我校教师多为年轻教师,指导及组织协调能力相对较差,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实验课需要分组进行,所需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最后,我们发现,在相同的课时安排下,PBL结合情景模拟教学课堂上留给学生练习操作的时间明显缩短,因此,若要达到相同的教学目标及要求,该教学方法需要更多的课时作为支撑,这与妇产科护理总课时的有限性存在一定冲突。
(三)学生方面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主动查找资料、预习效果差;不善于发现问题、抓住重点;思考问题简单、片面,不善于灵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因为未进入临床,对真实的临床情景缺乏想象,交流沟通词汇、技巧缺乏。
三、实施PBL结合情景模拟教学法对人才培养的意义
我们发现,PBL结合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妇产科护理学实验课中的应用可提高学生的实验学习兴趣,锻炼其自学能力;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有积极意义;另外该教学方法有益于改善学生沟通态度,提高沟通技巧和促进学
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为职业能力的养成打下良好基础,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1]王维民,蔡景一.问题导向学习(PBL)指南[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2:3-12.
[2]王翠香,曹晓颖.浅谈“情境教學法”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9,7(3):18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