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县域中职校角色扮演
2018-05-14孙小建许明新
孙小建 许明新
[摘 要]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提高新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重要平台,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方式,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渠道,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措施,也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关 键 词] 现代农业发展;县域中职校;供给侧改革;角色扮演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6-0008-01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现代农业的主要矛盾是结构性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供给侧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指出: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面对现状,在促进农业富民,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如何做好角色扮演是县域中职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借力专业建设、文化内涵,建成农业产业“孵化器”
县域中职校的专业建设必须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本地区支柱产业特色,在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上与地方经济发展、人力资源需求结构紧密适应。高港中等专业学校依照“紧贴产业办专业,结合专业接企业,接好企业促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思路进行专业建设,力争育人与创收兼顾。学校依托园艺、淡水养殖等省级重点专业有力支撑了产业的发展,坚持走教产结合的道路。这两个专业的毕业生占了高港区养殖、经营大户的80%以上,直接推动了高港园林艺术的产业化、淡水养殖的规模化。近两年,学校的农业专业向“高”“新”发展,进一步服务高港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服务泰州港开发区现代制造业的发展,服务现代服务业体系的建立,学校已逐步发展为高港现代农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超市”,真正实现了“产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成为“实力高港、精致高港、魅力高港、幸福高港”的农业产业“孵化器”。
二、着力转移培训、服务配套,编织脱贫攻坚“保障网”
县域中职校必须将职业技能培训作为提高农民工岗位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也是增强农民工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高港区5.38万富余劳动力中,有2.76万劳动力因缺少专业技能不能从传统农业中转移出去。因此,高港中专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探索“外输增收,减少农民;内转兴业,富裕农民”的工作思路,搭建了农民脱贫致富的平台。为了让农民得到转移培训的最大实惠,学校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设置培训课程。同时,开展了“走进企业找订单”行动,以定点定向为主培养企业急需人才,既解企业燃眉之急,又切实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力的就业问题。学校对农村贫困人口和贫困家庭子女实行精准招生、精准资助、精准教学、精准就业。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既提高了职业教育办学效益,也担负着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重任,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彻底消除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编织强有力的保障网。为此,学校被社会和媒体称赞为“个体户的摇篮”。
三、倾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启集体增收“加速器”
2017年12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高港中专采取了校校合作和校企合作两种战略。一方面,学校借鉴涉农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办学的经验,与区域内农业高校合作,参与政府主导的定向培养基层农业农村人才工程,通过对口单招考试、“3+3”中高职衔接等多元化现代农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泰州职业技术学院等6所院校签订定向培养协议,实施整體推进、按需培养、推荐就业的方式,按照“按需设岗,优生优先,双向选择,合同管理”的原则,由政府安排至本地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就业。涉农专业“3+3”中高职衔接联合办学为现代农业发展培养了“爱农业、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农业人才。另一方面是实施“校企合作”战略。学校紧紧瞄准我区产业发展的新形势,积极探索,大胆改革,在“联”字上做文章,在“外”字上求发展,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既促进农村人才培养供给侧和农村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也促进人才培养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村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开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局面。这已成为开启集体增收的“加速器”。
参考文献:
[1]庄西真.职业教育供给侧机构性困境的时代表征[J].教育发展研究,2016(9).
[2]张丛礼.落地生根:准新型职业农民柔性化培育[J].江苏教育,2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