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探索
2018-05-14段晓婷
段晓婷
[摘 要] 英语作为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一直是学生的学习重点。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走出去”和“引进来”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国际影响力逐步提高,外出留学的学生越来越多,来我国的国际学生也逐年增加,英语成为主要的沟通方式。在这种情况下,英语的学习,尤其是非英語专业的学生的英语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关 键 词] 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6-0202-01
一、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及必要性
一方面,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也对人才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许多企业由于工作上的需求,迫切需要精通外语的国际化人才。而且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逐渐增加,需要越来越多的对外人才,无论是贸易交流还是文化交流,英语是目前通用的语言之一。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提升国家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同时也需要更多的对外人才去发挥作用。另一方面,高校英语并没有重视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这是英语教育中的一个重大弊端。大部分高校中,英语作为公共课只是在大一或者大二期间安排考试考核,进入大三之后,便没有专业的英语教育,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第三方面,是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缺失。动机是影响外语学习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不仅是外语学习的源动力,也是语言学习过程中一种持续的驱动力。学习动机的缺失导致他们没有学习计划,缺乏学习的自主性,这不利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以后的发展。没有学习动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毕业进入社会之后,基本上就放弃了英语学习,一旦遇到需要英语处理的问题,就成为他们的短板,对他们的职业生涯造成较大影响。
二、自主学习能力研究概述
自主学习能力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己做主,通过训练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现在社会的发展使终身学习、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流,没有一成不变的知识可以应对一切状况,必须要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对自主学习能力的认识,之前的研究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定义自主学习能力:(1)自主学习能力是学习者能够负责自己学习的一种能力(Henri Holic.Holic);(2)自主学习能力是一种独立的,进行批判性思考、做出决定并能实施独立行为的能力(Littlewood);(3)能够确定自己目标并创造学习机会的学习者,也就是自主学习者(Nuna)。综合以上研究可以看出,虽然从不同角度对自主学习能力做出了定义,但是内涵还是大体相同的:(1)学习的主体是相同的,都是自己;(2)在学习任务的要求下,自己要进行独立思考、独立决策、独立解决问题,也就是说,学习者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仍能主动进行学习。国内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做了大量研究,如何利用学生的学习习惯来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方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可见,学习兴趣能对学习效果产生很大影响。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学习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才会表现出刻苦钻研精神。否则,只是形式化地掌握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继续学习。比如常用的一些方法如听英文歌曲、看英文原著、观看影视剧等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娱乐的同时学习英语。而且现在更加重视的是英语的表达能力,而不是学生的考试能力,通过这些常用的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自主学习习惯和自主意识是非常难得和必要的。学生一旦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就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想尽办法让学生主动地学,让学生意识到他们自己才是学习的主角,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理解应该怎样预习,怎样复习,怎样做笔记,从什么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慢慢地给学生渗透这种独立自主的意识。
(三)扩大学习途径,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本,课堂之外也有许多英语学习的途径,如参加英语角进行口语训练,与外国朋友进行视频聊天,参加线下的英语课堂等。除此之外,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也能侧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常情况下,我们都是在汉语思维情境下学习英语,在这种思维下学习效果是非常不明显的。因此,应尽可能多地了解英语国家的人文历史知识,营造充满英语氛围的校园环境。这主要是指在校园中尽可能地运用一些语言标识,如教室、走廊、公共物品上面都标上相应的英语名称;张贴英语宣传板报,在教室内贴上中英文课程表;在食堂、图书室等公共场所写上英文励志格言等。
参考文献:
李昆.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控策略研究[J].现代外语,2009,32(3):305-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