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幸福感养成探究

2018-05-14郑晓凤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8年10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幸福感读书

郑晓凤

[摘 要] 以提高高校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为目标,通过组建教师“互帮互助”小组,帮助年轻教师在入职初期逐渐养成其主体教育实践能力,提高其职业掌控感,同时形成自己的职业定位,并获得职业归属感;通过组建教师“读书”小组,帮助新入职教师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连接自己的职业意义与人生意义,为其职业幸福乃至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关 键 词] 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互帮互助;读书;自我成长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8-0062-02

一、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与心理学的“需要层次理论”

职业幸福感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的幸福体验。国外早期职业幸福感研究就是基于教师的。国内学者从个人需要(生存与发展)满足与自我价值实现,个人主观努力与客观机会及条件的契合程度,个体对其生存状况与职场环境的价值评判以及教育工作中需要获得满足、职业理想的实现状况,自我潜能的发挥、自身和谐发展的实现等方面对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进行了界定。研究了教师职业活动幸福感与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关系,从积极心理学视阈关注高校青年女教师主观幸福感,探讨高校青年女教师幸福感现状,不同研究发现,高校教师的职业幸福与性别、年龄、职称、所在地区、收入水平、婚姻状况等有关。

职业幸福,隶属于哲学与心理学研究范畴。马克思曾指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是:人类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在心理学领域,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由低到高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而幸福的产生与需要是否满足关系密切,需要得到满足的程度不同所产生的情绪状态也不同。一个人的需要得到满足,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得不到满足则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其中积极和消极的程度也因需要得到满足的程度的不同而不同,而幸福就是从积极的情绪体验中产生的。

高校教师的职业幸福隶属于马斯洛的“自我实现需求”被满足后而产生的积极情绪体验,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由于感受到人生价值的实现而形成的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当今,人民的物质生活相对丰富,一个人的职业幸福感强弱直接关系到其个人生活的整体幸福感,高校教师作为社会中的高端知识群体和高等教育的践行者,是社会主流价值的塑造者和载体,对我国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高校教师自杀、过劳死现象时不时见诸各类媒体,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高校教师的心理失衡和职业幸福感的严重缺失。因此,高等学校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养成研究无论对其个人的生活和工作质量,还是对整个社会,乃至中国梦的实现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提高教师职业幸福感的举措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成长和发展的过程。在知识经济大潮中,教育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享受高质量的教育已经成为当前人们的一致愿望。为适应这一需求,我国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广大教师是真正的实践者和重要参与者,是真正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人,因此师资状况必然影响到教育质量的好坏。很难想象,一个缺乏职业幸福感的教师会将教育教学工作当作生活的必需,仔细研究教学实际需求,不断改变教育教学方法,不断追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也很难想象,一个缺乏职业幸福感的教师会带着亲人般的感情来对待学生,无微不至地关心、爱护和帮助学生。缺乏职业幸福感的教师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胜任教学工作,也不可能教育出充满幸福感的学生的。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檀传宝在其论文《论教师的幸福》(《教育科学》,2002年第二期)中提到,教师获得幸福的条件:首先要转变职业意识,把教育从崇高的职业看成幸福的职业,还要在教育过程中积极创造和享受幸福,在角色自我和个性自我的统一中获得职业幸福。教师幸福能力的培养要求做到以下三方面:第一,教师要充分意识自己的职业意义,并将自己的生命意义与之联系起来;第二,教師必须有较高的德性水平和人生境界;第三,教师要有对教育活动的主体实践能力。

以化学与化工学院为研究对象,本研究主要通过以下方式进行了高校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探究。

(一)成立教师“互帮互助”小组,提高教师的教育主体实践能力

广西师范大学的蒙菊花在硕士论文《广西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2009)中认为,教师职业幸福感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的一种自我满足,包括物质、精神、文化等各方面的满足。通过研究发现,教龄段在11~20年的教师,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最强,6~10年教龄教师职业幸福感最弱。通过研究找到个共性,就是31~40岁年龄段教师压力最大,职业幸福感最弱。

考虑高校的师资现状,31~40岁年龄段教师,主要是博士毕业新入职,处于教学、科研适应阶段的教师,这一年龄段的教师面临开创事业与组建家庭的双重任务,处于学生到教师、子女到父母等多重角色转变与重塑的阶段,亟须外界的帮助与引领,以提高其职业掌控感,职业掌控感与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密切相关。针对以上情况,我们以教师“互帮互助”小组的形式,为有需要的教师提供帮助,引领新入职教师尽快适应教学、科研、家庭等方面的转变。

教师“互帮互助”小组的组建方案:

1.小组成员

教师“互帮互助”小组成员包括新入职教师和老教师。首先,组织3年以内教龄的新教师以自愿报名的形式加入小组,新教师首先需要自愿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希望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提高自身的执教素养。然后,根据新教师的报名情况,以教研室为单位,分别邀请教龄较长、乐于助人、勇于革新的老教师担任小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将在小组内扮演老师、朋友、向导、教练以及榜样的多重角色。不仅要善于帮助、鼓励新教师,乐意倾听他们的心声,提供建设性的建议和反馈意见以利于他们不断提高,还要拥有突出的职业能力,善于规划,善于管理,还需要对学生和教育事业怀有无比的热忱,能够快速有效地传授自己摸索到的沟通技巧、指导技巧以及会谈技巧,引领新教师快速适应角色转变,应对各方面压力。

2.小组的运行模式

初期:主要以指导教师谈感想的形式与新教师共享自己的知识、技巧、信息和彼此的心声,帮助新教师更快更好地熟悉学校的政策、办事程序、校园文化,并积极投身于学校组织的各种职业技能提高活动。最重要的是,通过交流,帮助新教师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与职业归属感。

中期:新教师就教学、科研中遇到的难题,与指导教师讨论,指导教师给予新教师适当的帮助和建议,细致地引领新教师取得进展,逐步展开教学、科研活动。

成熟期:待小组运行步入正轨,教师自由会面,交流教学、科研感想,互相帮助,共同取得进步,体验教师特有的快乐与幸福。

3.评价方式

以学年为单位,评选小组“最佳指导教师奖”“新教师最大进步教学奖”和“新教师最大进步科研奖”,颁发获奖证书,并予以展示。

(二)成立教师“读书”小组,帮助教师连接自己的职业意义与生命意义,提高其德性水平与人生境界

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好的书籍是人类文明精华的浓缩。特级教师闫学在《给教师的阅读建议》一书中写道,教师需要养成读书的习惯,专业的、人文的、历史的等各方面的书籍对教师的教育主体实践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实际情况是我们大部分教师除了课本和专业文献,几乎不读书。正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所说:“没有真正阅读过那一本本经得起推敲的经典大书的时候,心灵就是粗糙的;没有真正被经典感动过的情怀,内心就会是枯涩的;没有被厚重的经典著作洗礼过,就无法拥有细腻的心灵。”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读书可以帮助教师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职业意义,并将自己的生命意义与之联系起来,主动提高自身的德性水平和人生境界,最终实现教师的职业幸福。

教师“读书”小组的规划方案:

1.场地:考虑学院教师办公、科研场所紧张的现状,经院领导批准,选取学院会议室与教师休息室为教师读书小组场地,方便教师取阅。

2.书目:根据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读书小组主要准备教学相关和生活相关的书籍,如教育学经典著作,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睿智的父母之爱》《帕夫雷什中学》等,《马卡连柯教育文集》、卢梭的《爱弥尔》等;沟通类书籍《无暴力沟通》《PET教师训练手册》;儿童教育经典,如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最美的教育最简单》等;自我认知类书籍,如《少有人走的路》《性格密码》《接纳不完美的自己》《社会心理学》《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故事性较强的人文书籍、开阔教师视野的历史文化书籍以及提升教育素养的艺术鉴赏类书籍等,以期提高教师的阅读兴趣,步入“阅读即生活”的状态。

3.图书的筹集方式:主要以定期的图书借阅、教师捐赠、学院购买的方式进行图书的筹集。

4.读书活动:平时采取教师随借随还的方式登记取阅图书,定期举办“主题读书活动”,如以“教育经典读书月”“人文经典读书周”等形式进行,逐步培养教师的阅读习惯,提升教师的执教素养。

三、結论

国家课堂教学改革已逐步展开,身处改革大潮中的教师大多是从传统课堂走出来的,没有很多模板可以借鉴,这直接影响教师的职业进程与职业幸福感,从而形成反作用力,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为了提高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掌控感,本研究通过组建小组的形式,从教师的职业效能和个人素养两方面进行了探索。

本研究通过帮助教师提高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实践能力,增强其对教育工作的掌控感。同时,通过读书小组帮助教师充分认识自我,在深度理解自我的基础上,认识教育教学的本质,通过研讨学习,逐步形成正确健康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其职业幸福乃至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1.帮助新入职教师认识教育教学本质,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完成具有个人特色的职业规划方案,形成职业幸福能力。

2.帮助教师深入了解自我,培养自身的自我成才能力。人只有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才有明确的人生理想与目标,支撑其在繁复的工作与生活中保持学习的热情与动力,最终实现目标,指导自我成才。通过教师间互相帮助,在读书分享等活动中,教师普遍反映感受到自身能力提高的同时,教育认知与生活意义认知都有大幅提升。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每一个灵魂都有向善向美,志向优秀的取向。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创始人阿弗雷德·阿德勒在其著作《自卑与超越》中指出,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但是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的理解生活。帮助教师正确地认识自我、理解生活,逐渐形成自我成长、自我管理的能力,对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教师的幸福感直接影响学生的幸福感,而我们的毕业生将是未来的教师,教师灵魂的丰盈将直接惠泽于学生的成长,代代相传,影响深远,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幸福感读书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过度保护会剥夺幸福感
幸福从“心”开始
高校教师党建参与的“四度”模型研究
画与话
挣多少钱,才可以买到快乐
你们这样搓狗,狗不要面子吗!放着我来!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及其促进机制探讨
我们一起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