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IO理念下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2018-05-14刘清亭
刘清亭
[摘 要]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急需一些应用型创新人才,他们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所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我国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只有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CDIO理念是一种培养人才的重要理念,它的应用完善了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教育改革。
[关 键 词] CDIO理念;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8-0055-01
“创新”和“竞争”是当今经济时代各国都比较关注的热门话题,知识就是力量,而创新则决定着综合国力。为了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国家要大力发展教育。现阶段,世界上最稀缺的资源便是人才,我国虽然是人口大国,但是人才缺乏问题十分严重,人才数量与经济发展速度不协调。所以,大力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十分必要的。
一、什么是CDIO理念
在近几年工程教育改革中,CDIO理念是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时也是一种创新模式[1]。CDIO包括构思、设计、实现、运作,它的载体为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它改变了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端正态度的方式,有效连接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体验性。
二、CDIO理念下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方案设计
(一)培养目标
本科高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主要从事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等一线工作,所以,他们不仅需要有较高的专业技能,还需有较宽的知识面,具备超强的创新能力、组织能力、社交能力、管理能力。除此之外,要有自强不息、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为了更好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高校引进先进的CDIO理念和标准,进行完善的设计和筹划,对办学思路和人才的培养方向做出科学合理的定位。在办学思路的确定上,要重点关注创新和开放,把校企合作与工学相结合,有效整合资源,树立学校的品牌形象。在进行专业定位时,把市场和就业作为主要导向,了解地方企业用人情况,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着重培养学生能力,满足企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大胆开设新专业,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培养制度
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开发和塑造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关键,培养人才最主要的核心是促进个性的发展,学生是学习是主体,学校应以学生为本,建立灵活、完善且具有弹性的学习和培养制度,充分激发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特长,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等[2]。在一定程度上,要给学生适当的机会选择喜欢的课程和教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除此之外,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管理好教学秩序,建立健全完善的监控保障系统,为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提供坚实的基础,提供完善的方案。
(三)培养过程
在各种专业人才的培养中,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能够帮助学生充分掌握专业知识,提升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地对自我进行评价和认知,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等[3]。為了强化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学校需设立相应的项目课程补充现有的课程,把培养学生能力作为前提,将解决问题作为重要目标,项目作为导向,把散落的课程合理地整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我获知能力,从而促进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四)培养评价
1.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的主要是针对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进行最终考核,它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知识结构的了解情况,从而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课程实训考核
课程实训考核主要针对理论实训型的课程进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会建立不同的过程评分,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技能掌握的程度。
3.项目开发实训考核
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具有较强实训性的课程,学校应建立一种终结性与形成性相结合的考核制度,重点关注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和完成质量,由指定的教师对学生的考核结果做出相应的、合理的评价,把学生在实训中是否学到了相应的系统知识作为考核目标和标准。
4.实施全面考核
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更加全面地对学生进行考核,学校可以对学生学术论文的发表、竞技赛获奖和考取相关的资格证书给予相应的奖励。
学校教师对人才的培养首先要充分了解什么是CDIO理念,然后结合本校和本区域的特点,与CDIO教育理念相结合,树立相应的培养目标,建立合理的培养模式,建立完善的培养制度,重视培养过程,重点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考试内容的完成质量,达到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念秋.基于CDIO理念的高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7,30(19):68-70.
[2]祁红岩,常国祥,李满.基于CDIO理念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2017,36(2):189-190.
[3]赵丽莎.CDIO理念下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1(16):206-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