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标”背景下的高校专业课程设置优化
2018-05-14相丽君
一、引言
国标指出:高校应该根据学生个性发展、未来发展需要,合理、科学的为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专业课程在高校培养人才目标与履行教育职能方面具有促进作用,从功能上而言,专业课程是教育系统的核心地位,因其是教育目标主载体,构建师生关系的桥梁,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源泉。然而,从当前高校专业课程设置来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脱离,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不高。国标背景下,高校应该发挥国标在高校专业课程设置的作用,以国标教育理念为导向,发展学生国际化思维,提升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进而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二、国标的概述
国标的基本要素涵盖培养特色、学习研究范畴、专业属性、培养规格、培养目标、教学评价、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师资队伍、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这些要素对高校专业课程设置提供了参考建议,体现了国标尊重教育的基本规律,提倡培养人才目标与教育质量控制环节。不仅要以素养为教育理念,以知识、能力为基础,同时也贯彻了教学活动、课程体系、教学评价环节,而掌握这些要素有利于学生理解国标的精神与内容,进而才能够提升高校专业课程质量。国标背景下,高校专业课程设置目标,要以学生为根本,培养学生国际视野与人文素养,使学生能够合理的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学生实践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国标背景下高校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一)理念与目标的差距
国标对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标准是:培养具有国际思维及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的人才,使学生能够将该知识、技能更好的运用到实践中,成为能够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才。然而,从当前高校专业课程设置而言,大都以培养学生成为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因而,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当前高校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同时,一些高校专业教学理念尚不明确,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目标不清晰,导致人才培养模式较为模糊,这与国标主张的“大实践观”需要背道而驰。由此能够看出,当前高校专业课程设置标准与理念都与国标培养人才需要不相符,因此,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只有以国标培养模式为导向,培养学生国际思维,使学生更好的運用专业知识与技能,并且在国际市场中有所作为,进而促进我国的发展。
(二)内容实行的差距
国标指出:高校应该根据学生个性发展、未来发展需要,合理、科学的为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知识理论与知识运用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当前高校专业课程设置而言,基础课程包含社会实践、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实习、见习等课程,但由于教学资金的限制,大部分高校都没有为学生开展国际化教学模式。同时,高校专业课程设置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实践课程缺乏新的教学模式与理念,另一方面,实践课程教学设置与理论课程缺乏统一性,导致高校专业课程系统性不强。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一些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大都采用一言堂教学模式为学生教授理论知识,导致一些学生理论知识较为丰富,但实践能力不强,特别是知识实际运用能力不强,而这样的教学模式与国标提倡的教学模式背道而驰,因此,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应该以国标为导向,发展学生国际化思维,提升学生知识实际运用能力,进而为我国社会发展培养国际化人才。
四、国标背景下高校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策略
(一)重构专业课程内容体系
国标旨在构建一个多样化、动态化的课程体系,需要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中不断的探索,使高校课程体系与社会、国际发展相适应,使培养的人才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国际发展需要。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中,要从本校、学生实际出发,以国标理念为设置导向,明确具体的专业教学理念与教学目标,使课程体系不仅适应社会、国际发展需要,同时也适合学生未来发展需要,强化学生专业能力,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专业社会实践能力,并且在专业课程设计中,要遵守科学性、系统性。例如:在英语专业课程设计中,教师应该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导向,根据国标理念需要,将课程分成两大部分,一方面实践课程,要由低到高不断的强化学生英语专业技能,增强学生专业社会实践能力、专业产业能力,另一方面基础专业理论,要在学生1.2年级进行,课程体系包括听力、英语语音、口语等,进而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同时在理论知识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单一的授课模式,要与时俱进,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取探究式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等为学生授课,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理论知识,进而促进作用课程革新。
(二)构建全方位共享平台
国标背景下,高校专业课程解决方法,应该积极为学生开展国际化教学模式,加强投资力度,培养学生国际化意识,进而实现国标专业课程改革模式。首先,高校应该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借助创业教育研究室、教育指导委员会等机构,为专业课程改革提供实践课程场地,同时,可以聘请企业专业化人才来学校任职,或者是开展名人演讲,为学生提供多方位教学资源,拓展学生专业知识内容,进而促进专业课程的更新,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国标的内在含义。其次,加强政校合作平台的构建,政府应该加强扶持力度,为发展学生国际化思维提供孵化基地,并且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小额贷款服务,使学生能够实现自主创新创业目的,进而使学生为我国社会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最后,加强校级专业课程合作平台构建,国标背景下,要尝试各个高校之间创新课程教育模式,创建国际化教育网络平台,实现专业课程资源的共享,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国际发展,调整自己,发展国际思维,进而实现高校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目的。
(三)构建优秀师资队伍
国标背景下,高校要想优化专业课程设置,构建优秀师资队伍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高校具有优秀的师资队伍,才能够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够实现国标教学理念。国标提倡在教育中要将师资队伍机构、可持续发展、素养教育相结合,因此,高校应该根据课程需要,为教师开展定期培训工作,强化教师专业能力,使教师能够合理、科学的为学生设置专业课程。同时还可以为教师提供平台,鼓励教师去进修,获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并且让一些实践能力较差的教师参与到校企合作中,增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使教师能够在实践中有所感悟,进而更好的为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五、结语
综上所述,国标背景下,高校专业课程设置目标,要以学生为根本,培养学生国际视野与人文素养,使学生能够合理的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而实现高校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目的。(作者单位为西安欧亚学院)
作者信息:相丽君,(1979.09.04),女,汉,硕士,助教,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教育经济与管理,西安欧亚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欧亚学院校级教改项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规定性与自主性应用研究》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