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养成途径
2018-05-14刘舒
刘舒
[摘 要] 高职院校学生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激励的市场竞争,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影响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校的培养工作。寻找有效途径,解决心理症结是高职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
[关 键 词] 健康心理;素质养成;高职学生
[中图分类号] B8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1-0234-02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以培养生产、建设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高职学生群体中表现出的自我认识不清、缺乏成就感,对未来较为迷茫的不健康的心理状况,给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校的培养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障碍。所以,要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显得特别重要。
健康的心理素质主要表现在个体能够保持性格完美、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并且能够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因此笔者认为,对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可以从管理、培养、发展三个方面入手。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做好心理基础建设,让学生有正确认知能力;培养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有积极态度,提升其行动能力;发展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明确方向,成就自我。
一、做好高职学生心理管理工作,提高自我认知,做好自我定位
初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的年轻学生,心智尚处于不完全成熟的状态。“我是谁”“我在哪里”“我要到哪里去”的问题一个一个出现。对学校来说,除了关注他们的专业学习以外,管理的重点也需要解决他们心理上的难题。
(一)开设心理健康的必修和选修课
据笔者了解,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新生的学前教育中都会进行心理健康测试。但测试完毕后,如何对待结果,发现了问题后该如何解决问题,是很多学校面临的难题。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大多数的高职学生常常反馈出的最根本的问题是对自己的认知不清,对他人认知不清,缺乏的是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是必不可少的。
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还是非常丰富的,例如《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际交往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学校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必修课或选修课,通过理论讲座、案例分析、社会事件视频资料等方式讲授心理健康知识,逐步培养他们以正确的态度看待自己、学习如何独立与他人相处以及正确理解一些社会现象。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健康心理的基础,是健全人格的基础。
(二)建设心理素质管理平台
对学生来说,课程学习是阶段性的。因此,我们还需要有长期影响的、可互动式的平台时时影响、干预学生。当前社会是信息爆炸的年代,“95后”高职学生的日常生活更是离不开网络,利用微媒体建立学校、辅导员与他们的实时联系,是时代的产物。高职学院可以以校或系为单位建设微信平台或者微博平台,以此为媒介向学生长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电子书籍资料、图片或者视频,有针对性地持续传递心理健康知识。
此外,微信或微博平台的交互性,可以满足学生的咨询需求,更能解决学生的“难言之隐”。在每个学生的生活学习中或多或少地都会出现一些困惑。有的学生性格开朗愿意表达,通过自我调节可以舒缓压力。但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常常不愿或不知该如何宣泄自己,慢慢就会形成心理症结。网络平台的存在,提供了一个抒发的渠道,平台上的专业指导老师可以进行实际性的指导,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对症下药”。
二、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素质,满足高职学生的能力提升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高职学生常会有的心理问题还包括他们觉得空虚,尤其是学习上找不到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对比升学前后的学习状态,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原因: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跟随着“升学”的旗帜一直在努力。进入高职院校后,学生有高考后的失落以及对专业的不理解,更重要的是高职阶段需要自主学习。“要不要学”“如何学”“学什么”是高职学生苦恼的问题,因此产生懈怠感、消极感。笔者认为,提升学生学业上的认识、学会如何学习、找到学业上的成就感、提升职业能力是解决心理问题的关键因素。
(一)通过专业课程教学设计,引导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社会所需的技术型人才是能够适应工作岗位的人,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动手能力的人,这也是个体心智健康的表现。因此,专业课教学的目标应当围绕提高学生的方法能力和实践能力设计。发现问题、系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自主学习新知识和技术、自主探究新问题的能力培养,需要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一一实现。
为此,专业课教学设计应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任课教师通过充分调研、归纳工作任务,把课程内容设计为不同学习情境,进而细分为若干学习任务,把理论知识融入任务中,整个教学过程围绕教学任务展开。教师与学生课前充分沟通,明确学习目的,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便学生参与活动准备、进入活动以及之后总结。教学流程以学生行动为导向,以与实际工作紧密联系的典型案例为载体,学生在行动中学习,在学习中领悟,在领悟中提高。这样的模式,一则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有了积极的态度,能力得到逐步提升;二则也提高了心理成熟度,获得心理智慧。缺失的方向重新找到,一点点的成就感逐步累积,必定会逐步消除心理上的空虚感和消极感。
(二)利用职业技能大赛的杠杆,激发学习动力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国家教育部发起,联合国务院有关部门、行业和地方共同举办的一项年度全国性职业教育学生竞赛活动。职业技能大赛的目标是带动职业教育的改革,更新职业教育的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很多学校对职业技能大赛越来越重视。但这种重视还仅停留在得奖,重心工作体现在赛前的集训。而笔者认为,职业技能大赛是学生能够深入接触行业需求的一条重要途径。虽参与比赛的学生有限,但学校可以参照培养参赛选手的方式实施教学,实现课堂与企业的衔接。不仅给每个学生参赛的机会,更有利于他们具備职业适应能力,更让学生群体中形成了良性竞争的学习氛围。另外,学校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奖励,鼓励参赛以及积极参与到比赛的学生。奖励的设置是赏识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对努力的表扬,也能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三、做好职业规划工作,提高高职学生的价值感
基于竞争压力,大多数高职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存在焦虑,“该如何发展”“职业理想能否实现”的困惑让他们常常表现出心烦气躁、意志消沉。对高职院校来说,科学地进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帮助学生找到存在感、价值感,这项工作与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也是殊途同归的。
(一)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学生找准定位
笔者调查发现,很多高职院校的职业规划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师资缺乏,投入较少,重理论轻实践。笔者认为,高职院校首先应当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必修的课程开设;其次,积极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合作,请校外专业人士给学生展示职业远景;再次,为解决学生职业上的困惑,各系部专业尽可能设置相关岗位专门指导、提供咨询服务。另外,在校园平台上提供一些相关测评软件,帮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职业素养,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良好辅助手段。
(二)创业实践系统化,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
我国社会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剧,自主创业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也是实现其自我价值的重要路径。有很多学生有自主创业的想法,但是往往能力不足、缺乏创业素质使他们屡屡受挫。对高职院校来说,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素质需要系统化地运作。
1.培育创业人格,增强自主创业的意识
创业人格是指个体具备观察、多思考、善创新,有勇气、有谋略、有信心,能吃苦,不轻言放弃的基本素质。针对有创业需求的在校学生,可以建立社团的形式把他们组织起来。一方面,有共同目标的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共同学习,取长补短;另一方面,学校定期对他们展开培训,主要方式可以包括:校内教师通过创业案例剖析、创业者人格特征分析、心理训练等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创业之路;外聘企业管理者或者成功校友通过分享创业历程,让学生既能够吸取优秀的经验,同时也了解创业之路的艰辛,做好心理准备。另外,创业人格相关培训也可以和基础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相融合。
2.把创业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创业不仅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更需要过硬的综合能力。首先高职学校要注重基础能力培养,包括计算机、英语等工具性课程。其次,根据需要在原有的教學计划中增设创业课程教育,把与创业息息相关的财务、管理、经营、法律等方面的知识纳入其中。再次,在课程实习中进行创业模拟训练。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去体验,制定创业计划、创办虚拟公司,进行模拟经营。最后,引导学生多利用学校资源。例如在图书馆多学习,拓宽知识面。
3.提供创业实践机会,加强创业教育
在校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真正投入创业实践,难度是非常大的。十多年来,国家对大学生创业越来越重视,许多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帮助在校学生实践创业的方法。值得推荐的是利用学校的条件建设创业园。创业园无论是学校单独建设还是与企业合作,笔者认为对学生来说需要的是引导、控制和帮助。因此,创业园需要设置创业管理委员会,由具备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专业担任;可以帮助有创业需求的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拟定创业项目;帮助审核学生的商业计划。对审核通过的可行性项目,创业管委会会与学生、家长签订创业实践合同,并在创业期间指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养成需要从多方面来进行。找出问题症结,积极寻求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对策和方法,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真正做到学校教育阶段的“管理人、培养人、发展人”。
参考文献:
[1]袁晓夏.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26).
[2]肖晶星.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
[3]周波,吴永.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危机干预对策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45).
[4]王超逸.基于网络环境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7).
[5]顾红霞.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J].教育界,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