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大学生就业情况及解决方案探究
2018-05-14方健,丁立红
方健,丁立红
[摘 要] 近年来,艺术类专业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其就业问题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由于艺术类大学生招生方式的特殊性,其就业问题具有一定的独特性。阐明了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及形成原因,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关 键 词] 艺术类;就业现状;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1-0198-01
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各地艺术市场不断繁荣,对艺术类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多。高校的艺术类专业逐渐成为热门专业,艺术类专业的招生规模也逐年扩大,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艺术相关专业作为其高等教育专业[1]。
一、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现状
以某理工类院校艺术专业学生的初次就业率为例,由于该校地处江南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0%以上。下表为近几年的就业率。
如上表所示,艺术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普遍较高,同时从事艺术类相关职业的比率也较高。但在就业率较好的大背景下,学生的就业质量较低,主要供职于各中小型企业或艺术类辅导机构,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契合度及发展前景普遍较差。学生在校所学的各项技能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形成原因
(一)艺术类学生求职依赖性较高
一般情况下,艺术类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求学成本高于其他非艺术类大学生。因此在求职过程中,艺术类大学生的求职期望值普遍高于其他专业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遭受挫折,會非常容易求助于家长、亲朋好友或其他社会关系,丧失自己找工作的热情。
(二)艺术类大学生与企业交流匮乏
在学生求职过程中,学校和用人单位扮演了主要角色。学校扮演信息的发布者,企业扮演信息的提供者,两个角色之间的交流十分密切。因此,企业与学生的交流仅限于在招聘过程中的交流,导致学生与企业之间无法进行全面的了解,学生和企业之间不匹配的情况增多,对双方都有负面影响。
(三)艺术类学生转行能力较弱
艺术类专业招生录取政策对文化课成绩要求不高,艺术类专业大学生把大多数的时间精力放在了艺术专业学习上,文化课水平普遍较差,个人文化修养、计算机应用、外语口语等综合素质薄弱,如果艺术类大学生毕业转行,很难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竞争。
三、解决方案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帮助大学生认知自我、认知职业、认知社会,也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艺术类专业求职的难度,正视自己的具体情况,有一个正确的定位。现在,大部分学校的就业指导都是以授课的方式进行,要求学生了解面试的礼仪、技巧和简历的制作等,这样的授课有助于学生认识到求职的重要性,但是这一授课形式,无法让学生在个人意识中树立起对自我的概念以及求职的强烈渴望,尤其是对艺术学院学生来说,正常的授课只能帮助学生了解求职的过程而无法让学生真正了解求职的意义和重要性。
(二)拓宽企业与学生的交流渠道
学校可通过增加学生专业考察机会,建立校企共建人才基地等方式提高学生与企业交流的频率,增加学生和企业之间的了解,让部分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就能够参与到企业的相关工作中去。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还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方向的精准度,自觉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提高与企业的契合程度。同时学生通过对企业的了解,也会增加学生的就业诚信度。在以往的经验中,这样的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备受求职企业的青睐。
(三)科学设置课程,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现在部分艺术类专业课程设置的实用性及社会需求度较高,如环境设计、服饰设计等专业。以某理工类院校的学生为例,此类专业的就业往往都会达到98%以上。因此,艺术学院在设置此类专业时应该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制定相对应的课程,提高学生的求职成功率。
总之,解决艺术类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学校通过就业指导课及第二课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找准定位,认真求职。学校也要增加学生与企业的交流,力争通过校企共建基地帮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培养自己与企业的契合度,以增加求职成功的几率。学校在确立课程时也要与当地经济发展相结合,针对当地的实际设立课程,提高所学知识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李文飞.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分析[J].文艺生活,2015(3).
[2]阮筠,周文华.地方本科院校艺术生就业心理的探究[J]. 昆明民族干部学院学报,2016(6):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