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2018-05-14徐慧琳
徐慧琳
[摘 要]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数和比重开始逐年增加。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其成长环境条件的限制,导致这一特殊群体综合素质水平不高、沟通交流能力差、创新创业能力较低,在就业时处于弱势地位。如何在已有的资助体系下,进一步提升困难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已经成为目前各高校亟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关 键 词] 经济困难;创新创业;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1-0196-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各高校的招生规模开始不断扩大,相对目前贫困家庭的大学生人数也有所上升。为提高学生的入学率,帮助学生完成高层次的教育,国家已全面建立“奖、贷、助、补、减”多元化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解决了目前高校贫困生最基本、最迫切的生活需要[1]。据统计显示,2016年,我国受助学生超过9000万,增幅7.6%;资助金额超过1600亿元,增幅8.24%。就现阶段而言,我国出台的一些资助政策以及各大高校特有的帮扶措施,基本可以缓解家庭经济贫困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然而,这些政策和措施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家庭贫困生所面临的经济困难,如何帮助贫困学生成长,让他们从“生存”问题转变成“发展”问题是目前亟须解决的重点。培养贫困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提升贫困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是解决目前高校贫困生生存、发展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概述
创新创业是指基于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渠道创新等方面的某一点或几点创新而进行的创业活动[2]。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而创新创业则是解决目前就业压力的新途径,对贫困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则对其就业产生很大的影响。
对高校贫困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教育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其创新意识,二是培养其创业能力。加强贫困学生对创新创业理念以及创业基本程序的了解,使其具有一项或者多项基本的创业能力,不断的自我创新、自我突破,从而实现其“经济自助”和可持续发展[3]。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新创业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薄弱
对创新创业而言,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个人和家庭的观念之间存在差异。一直以来,人们都不愿意接受一些创新和变革,喜欢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从家庭方面可以看出,父母的态度、生长的环境以及经济因素都对其子女的创新创业具有较大的影响。创业的风险和经济投入也给家庭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因此家长对学生自主创业不支持、不理解的态度直接扼杀了学生创新创业的想法。
对学生而言,受到自身就业观影响,择业期望值过高,创业意识淡薄,缺少拼搏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等,并且动手能力差,综合以上各种原因,致使大学生创业举步维艰。
(二)创新创业意愿与实际行动不相符
在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72.9%的学生表示自己有创业的打算,88.7%的学生表示如果政府、学校、家庭给予一定的支持,自己必然会选择创业。8.1%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曾经尝试过或者正在做一些创业准备工作。但是对毕业生调查登记表中则显示,72.4%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依旧选择了就业,认为有一定的资金后才会选择创业;仅有13.2%的学生表示自己打算在毕业后直接创业,另外14.4%的学生则对自己的未来依旧充满未知和不确定。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高校贫困生在创业方面有着强烈的想法,但是真正将想法付诸行动的人却是少之又少。
(三)学生缺少相关课程的学习
高校的教育一直以來都是以理论为主,而分数则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严重缺失,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脱离社会和实际,在这种体系的笼罩下,大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具体来说,在课程设置方面,高校目前并没有开设相关课程,仅仅停留在一些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指导方面以及开设一些相关的创新创业选修课,并没有开设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系统的教学;在师资配置方面,大多高校并没有聘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师,而有创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更是屈指可数。教师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在社会实践方面,高校还没有和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实践基地,不能为学生提供系统化的创新创业实践,这就使学生空有书本知识,没有实践经验,缺少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四)创新创业心理疏导的缺乏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进行自主创业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焦急、郁闷、固执等一系列不良情绪。加上不了解我国政策信息,忽视心理疏导,创业资金薄弱等客观原因,导致这一特殊群体在创业时,容易产生一些消极情绪,从而对创新创业的活动形成主观畏怯[4]。
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路径
(一)创新创业意识的建立
目前,高校已经开设一些关于创新创业的主题教育及专题讲座,为的是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但是,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必须从学生入校开始灌输其创新创业的意识,并针对创新创业开展系统的培养。一方面要以专业兴趣和扎实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另一方面以正确的创新创业价值观做引导,促使经济困难学生对创新创业产生兴趣,这样才能在今后的学习中积极投入到创新创业这一活动中。创新创业意识的建立,可以帮助大学生在面对不同的环境时锻炼自己的品格,实现其人生价值。
(二)创新创业知识技能的培养
创新创业能力素质主要包含专业能力、管理能力以及综合创新能力三个方面。大学生应将理论知识结合实际情况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提升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学校既要加强学生专业知识的强化学习,又要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以及实践技能的提升。学生更应学会收集和分析案例的能力,在学习中成长,在学习中总结经验,为自己的创业作好铺垫。
(三)創新创业平台的构建
积极鼓励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创业技能大赛,在比赛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校邀请分管学生就业的指导老师开展有关就业形势、岗位需求、职业能力等相关的专题讲座,以便指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做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邀请学校优秀毕业生返校,将自己的创业故事、创业经验进行汇报,组织学生听取报告,以便为其后期的创业实践提供经验。
充分利用学校大学生创业园实践基地,选取一些优秀项目入园,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实践平台,由学校创新创业办公室进行统一的管理,以便提高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创业能力。
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办学,推荐优秀的贫困生进入企业实习,从而帮助贫困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相应的实践操作水平,提升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
(四)创新创业机制的创建
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的创建,一方面满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物质生活需要,另一方面激励贫困学生努力学习,积极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促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中来。
学校通过校企合作这一途径,与企业一起成立创新创业资助平台并设定一定的补助经费,贫困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创新创业想法进行项目落地,通过提交创新创业项目计划书申请相应的补助经费启动项目。每周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专门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并配备专业课程指导老师,建立课程考核体系。针对贫困学生增设创新创业类奖学金,如“创新创业计划”奖学金、“创新创业科研成果”奖学金等,根据其创新创业课程考核的成绩对学生实施奖励,从而提高创新创业项目的生命力和市场竞争力,达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目的。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需要得到国家、企业以及高校的高度重视。提升经济困难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一方面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热情,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不能畏怯,积极面对创业中遇到的困难,善于抓住机遇,挑战自我。经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贫困学生,无论他们毕业后选择就业还是自主创业,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都会得到一定的提升,在他们未来的人生道路以及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参考文献:
[1]樊永生.广西高校贫困生“济困·扶志·强能”三维立体型资助体系的构建[J].广西教育,2015(4):8-9.
[2]李淑静,陆新全.新建本科院校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6(1):72-75.
[3]胡敏,陈立俊.基于SWOT分析的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创业教育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8(11):130-131.
[4]陈阳,李磊,刘艳红.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业帮扶模式探析:以西安科技大学为例[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4(9):530-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