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018-05-14居伟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8年1期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专业课程基础

居伟

[摘 要] 《计算机基础》是面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对高职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由于存在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学校重视不够、教学改革力度不够、与专业课程的结合度不够等诸多问题,教学效果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高职院校针对《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通过实施分层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自我学习意识等措施,最终达到提升高职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的目标,实现高职学生技术技能人才的有效培养。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1-0170-02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对高职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实践操作以及计算机能力的培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新形势的需要,需要建立适应新时代要求且符合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它能更好地实现《计算机基础》课程基础教学特有的教学目标,也是高职院校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根本出发点[1]。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与此同时,学生生源的总体质量呈现下降趋势,由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涉及不同专业,导致人才培养教学计划不能统一完成,《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分也做了相应的调整,课时逐渐减少,这给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总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学生基础参差不齐,课堂授课很难覆盖

近年来,学生生源不断减少,很多高职院校都是面向全国招生,教育方面由于中西部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差异性,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有些学生高中阶段计算机就已经完成考级,动手操作能力很强,而有些学生上大学之前,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整个计算机基础操作完成处于空白状态,入学之后学生的基础差别非常明显,所以《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整个课堂教学很难开展,从而对高职院校老师《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提出一个较高的要求,如何做到课堂教学全覆盖[2],需要进一步加强《計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二)学校重视程度不够,教学课时逐渐减少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对高职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在不断加大专业建设的同时,也在积极推行课程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程一门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一般都是在第一学期开设,因为专业发展的需要以及实践课程课时的不断调整,《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课时由原来的96课时,减少到64课时,后来逐渐减少到52课时,甚至个别专业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导论课程替代,从而让专业课或者实践课进行让道[3]。这就导致了学生计算机能力和实践水平很难提高,以至于对他们今后的就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没有跟上计算机新技术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老师一般都是先通过多媒体教学,进行理论知识的介绍,然后进行电脑操作演示,或者根据某个任务进行操作。学生都是先听老师讲解,然后根据老师布置的任务要求进行演示,遇到问题再及时请教老师。但是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讲授内容过于陈旧,没有跟上现代计算机发展的新技术和新要求,或者教学内容中没有融入新的计算机技术元素,导致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没有得到显著的提升,有时候可能还会出现学生厌学的情绪,反而不利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

(四)与专业课程结合度不够,没有形成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但是现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有个共性的问题,就是和专业课程结合度不够,没有针对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从而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最后导致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有些专业在建设过程中片面地认为《计算机基础》课程可有可无,根本没有考虑《计算机基础》课程对其他专业课程建设也能够形成强有力的支撑。正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结合比较差,有些专业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后续无力的局面[4]。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及实践

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的不断推进,高职院校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也在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通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分层教学模式;结合社会工作岗位要求,加强教学实践环节;结合社会资源,提高了学生自我学习的意识;加强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形成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等对策,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做法如下:

(一)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实施分层教学模式

现在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已经不是单一地来自一两个省份,基本都是来自全国各地,入学之后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和水平不尽相同。高职院校已经充分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分层教学,进行情境化教学。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前,先对新入学的学生计算机基础掌握的情况进行简单的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进行分层教学,然后《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点也由各个教学情境分成相应的子情境,子情境知识点主要包括基础知识、核心知识和拓展知识[5]。这样,即便是不同的专业,只要《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知识点分层到位,不仅有利于课程教学,而且为各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结合工作岗位要求,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教育部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起点上,高校要深化教学改革,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构建全新育人格局。”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积极推行课程改革,针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同时教学内容需要紧密结合工作岗位要求,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这样学生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之后,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水平,调动了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对高职学生后续专业知识的学习也起到了一定的支撑和帮助作用。

(三)依托网络资源平台,加强学生自我学习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应用,各种网络资料层出不穷,为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关于《计算机基础》在线开放课程的学习,其中包括授课教案、教学案例、单元测试、在线答疑等均可以利用网络自主平台上网进行学习。学生在完成课堂学习任务的同时,通过利用第二课堂时间,自行上网学习,可以和老师进行零距离的沟通,这样不仅可以做到自我学习、自我考核,还可以实现自我提升。在线开放课程的自我学习,不仅仅让学习效果更加全面、灵活、直观,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有利于激发学生《計算机基础》课程学习的动力[6],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

(四)加强专业课程结合,形成课程教学体系

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迫切需要转型升级,急需大量的高职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是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如果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理论重于实践,根本不利于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现在高职院校针对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也在不断加强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对后续课程的学习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而且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这样可以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同时和其他专业课程结合之后,学生对专业的后续学习,也能够形成自然的衔接。

综上所述,在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前提下,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已经开始贯穿于社会各个行业之间,这使计算机应用能力成为衡量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高职院校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为了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需要加强课程改革,构建行之有效的课程教学体系,这样才能保证《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不断推陈出新,再上新台阶[7],从而更有利于高职技术技能人才的有效培养,推动高职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秦建,李玮华.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7,11(32):99-100.

[2]聂晶.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教学探索与实践[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1):43-47.

[3]蹇柯,刘运城,王丽莉,等.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以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为[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7,2(1):120-124.

[4]康凤,蒋小惠,冯梅.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7(28):51-52.

[5]赵效常.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策略研究[J].信息与电脑,2017,5(9):211-212.

[6]孙培岩.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9(17):152-153.

[7]杨艳.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4(4):72-74.

猜你喜欢

计算机基础专业课程基础
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中的“双创”教育与实践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探究
“立德树人”理念下动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进课堂的思考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最憨厚笔记 夯实基础就是要一步一个脚印
拨乱反正 夯实基础
云计算环境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研究的思索
计算机基础课程差异化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