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主体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下高校学生思政工作机制创新研究
2018-05-14吴迪
吴迪
一、“双主体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下开展高校学生思政工作的意义
所谓的“双主体融合”指的就是学校与企业共同担任人才培养的主体,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其与传统校企合作模式的不同点在于其更加注重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在思政工作中,应用该模式的主要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协调和缓解校企双方价值目标的冲突
校企合作办学在我国高校教育工作中应用的历史虽然不是十分的悠久,但是由于其兼顾了学校和企业共同的发展,对于提升学校和企业形象具有良好的助力作用,因此受到了较多人的青睐,近些年來发展态势良好。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校企合作还存在有较多的问题,首先是双方在价值目标上存在有一定的差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比较注重投入和产出,大部分企业在校企合作模式下,为学校发展注入了较大的资金,同时其还给予了人力和物力支持,因此,其也希望能够培育出更加优秀的人才为自己所用,在合作时其更加注重的往往是学生专业知识教育工作的开展,希望能够培养出专业素质过硬的人才。而高校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虽然也是以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的,但是,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只是教学目标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其同样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这样二者的价值目标必然会存在冲突。在“双主体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下,该问题则能够有效的避免该问题,这种模式在进行人才培养时,以企业为主体,而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专业素养高的人才,优秀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也是企业人才招聘的基本需求,这样就能够有效的协调企业与学校人才培养价值目标的冲突。
(二)有利于规避人才培养的功利化和失衡性倾向
校园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比较注重校内教育工作的开展,思政工作的开展亦是如此,而校企合作的本质目标就是为培养适应社会和企业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在某种意义上学校与企业的追求是一致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由于思想认识和价值取向的差异,二者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分歧,进而对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产生消极的影响。“双主体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注重学校与企业的共同发展,在交流合作过程中,其能够更好的明确各自的培养目标,将思政教育知识融入到教学的方方面面,不仅是在课堂上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同时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加强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样也能够有效的规避人才培养的功利化和失衡倾向。
二、“双主体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下创新高校学生思政工作机制创新措施
(一)统一认识,建立合适“双主体”模式的思政管理制度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学校与企业的发展模式和理念等都存在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其对于思政工作的认识也有所差异,如有的企业对于思政工作的认识比较片面,认为思政工作与企业的发展联系不大,而职工能力才是最为重要的,因此更加注重对职工能力的培养,在校企合作时,其也遵循着这种理念开展相关的工作。所以说,在应用“双主体”模式发展思政工作时,首先需要统一学校和企业的认识,使双方都能够认识到思政工作的重要性,并建立适合双方发展的思政管理制度。在具体的工作中,其需要实训指导教师和辅导员加强思政教育辅导的力度,而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则需要企业结合高校学生特点建立思政教育辅助机制,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使其能够更好的融合到企业中,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
(二)促进校企文化对接,改革思政教育模式和方法
学校和企业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组织,其环境和文化氛围等都有着较大的差异,二者在合作之后必然需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磨合期,而要做好思政工作,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做好文化对接工作,实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深度融合,这样学生在走出校门走进企业之后才能更好的适应自己的工作。此外,在发展思政工作时,还应当改革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和方法,充分的结合企业以及学校的发展特点,创建新型思政教育模式和方法。如企业和学校可以共同合作打造校企思政平台,为师生、企业提供一个交流思想的平台,并定期对相关的信息进行收集和反馈。
总之,校企合作是高校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思政教育可能会对学生的终身成长产生影响,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之下,做好思政教育工作,不论是对学校、企业还是学生来说都有着较为积极的帮助,有助于其共同发展。(作者单位为西安科技大学)